(共29张PPT)
1
人文-传统村落的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某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受劳动力、交通运输和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表1),形成不同的类型。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大规模花卉传统种植基地,并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这一措施最适用的村落类型是( )
A.L C I B.L+ C+ I C.L C+ I+ D.L+ C I+
B
因素 符号 符号含义
劳动力 L 劳动力不足
L+ 劳动力较充足
交通运输 C 交通运输条件不完善
C+ 交通运输条件较完善
产业 I 以第一产业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有旅游业等产业融入
大规模花卉传统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鲜切花配送服务需要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大规模”说明以第一产业为主,B正确。故选B。
1
人文-传统村落的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某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受劳动力、交通运输和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表1),形成不同的类型。据此完成1-3题。
2.某村落处于的初期阶段,为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和运营低效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合引进的是( )
A.高新技术产业 B.食品加工业 C.文化创意产业 D.仓储物流业
C
因素 符号 符号含义
劳动力 L 劳动力不足
L+ 劳动力较充足
交通运输 C 交通运输条件不完善
C+ 交通运输条件较完善
产业 I 以第一产业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有旅游业等产业融入
根据符号示意,L+ C I+类型表明该村落优势为“劳动力较充足”“有旅游业等产业融入”。但旅游业“人才缺乏”及“运营困难”,而下列产业中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引进相关人才,改善旅游业中人才短缺的状况,进而改善旅游业中存在的运营低效的问题。C正确。故选C。
1
人文-传统村落的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某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受劳动力、交通运输和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表1),形成不同的类型。据此完成1-3题。
3.某村落发展为L+ C+ I+类型,且不断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则该村落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变化最有可能是( )
(注:图中 表示文化保护, 表示经济发展)
D
因素 符号 符号含义
劳动力 L 劳动力不足
L+ 劳动力较充足
交通运输 C 交通运输条件不完善
C+ 交通运输条件较完善
产业 I 以第一产业为主
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有旅游业等产业融入
A B C D
高
低
成效
时间
当前
高
低
成效
时间
当前
高
低
成效
时间
当前
高
低
成效
时间
当前
根据符号示意,该村落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第一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故该类型村落的经济发展应呈持续上升态势。以当前为立足点,该类型村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不断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可推测该类型村落对文化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D正确。故选D。
2
人文-区域产业联系与协作
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某通讯终端生产企业加强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产业协作(图1)。图中△代表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低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的其中一种,▲代表另一种;□代表中等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 代表代工组装企业。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 代表的要素最有可能是( )
A.原材料 B.信息
C.劳动力 D.能源
B
亚
--->主要为▲与▲之间、▲与□之间、▲与△之间的要素流动,没有指向○(代工组装企业)。且▲代表的供应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日本、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等相对发达的国家,因此▲代表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而△代表低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所代表的要素流动最可能为信息,而不可能是具有实体形态的原材料、劳动力或能源。B正确。故选B。
2
人文-区域产业联系与协作
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某通讯终端生产企业加强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产业协作(图1)。图中△代表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低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的其中一种,▲代表另一种;□代表中等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 代表代工组装企业。据此完成4-5题。
5.▲代表的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专业分工和技术保护
B.生态环境和土地租金
C.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D.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
A
亚
▲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故此类企业涉及的专业分工较为复杂,又因该类企业技术含量较高,企业间注重技术保护,故该类企业难以在空间上形成集聚,A正确;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土地租金”对该类产业的影响较小,B错误;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不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故C选项中的“资源禀赋”错误;“人口规模”不属于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的主导区位因素,D错。故选A。
6.7月13日-16日,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
自然-海水运动
D
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水深38 m)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图2(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完成6-7题。
7月3日 7月8日 7月13日 7月18日 7月23日
海平面/cm
温度/℃
底层水温
海平面
由图可知,7月13—16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底层水温也呈下降趋势)。7月西南风在海南岛东面近海形成离岸风,导致较深冷海水上泛降温,故D正确;东北风和东南风为向岸风,排除AB;海南岛很少受西北风影响,且该季节西北风连续几天出现概率低,C错。故选D。(该题目不严谨,台风可以形成连续多天的西北风)
图解
海平面变化与底层水温变化两者联系的机制
离岸风加强
海水离岸流加强
海平面下降
底层海水补偿上升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
底层水温降低
上升流加强
→
→
→
→
→
7.7月18日-20日,海南岛东面近海( )
A.气压升高
B.海水流动减弱
C.风速加大
D.海水蒸发减小
3
自然-海水运动
B
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水深38 m)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图2(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完成6-7题。
7月3日 7月8日 7月13日 7月18日 7月23日
海平面/cm
温度/℃
底层水温
海平面
7月18—20日海南岛东面近海的海平面逐渐升高,可推知此期间离岸风(西南风)减弱,海水的离岸运动也减弱,B正确;C选项“风速加大”错误;表层水温升高导致近海面的气压降低,A错;同理,表层水温升高导致海水蒸发增强,D错。故选B。
4
人文-服务业区位选择
某地区到甲、乙两类市场购买蔬菜的家庭数量大致相当,且五年来比例基本稳定。五年来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且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甲、乙两类市场服务的平均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图3示意距市中心0-5k m、5-10km、10-15 km三个区域家庭到最近市场平均距离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五年来,该地区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 )
A.市场需求扩大 B.消费偏好改变
C.运输成本降低 D.集聚效应削弱
A
家庭到最近市场的平均距离/km
距市中心距离/km
五年前甲类市场
当前甲类市场
五年前乙类市场
当前乙类市场图
五年来,家庭到最近的甲类市场的平均距离在所有区域都减小,结合信息“甲、乙两类市场服务的平均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及“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可知五年来该地区甲类市场数量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的市场需求扩大,是甲类市场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A正确,故选A。
4
人文-服务业区位选择
某地区到甲、乙两类市场购买蔬菜的家庭数量大致相当,且五年来比例基本稳定。五年来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且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甲、乙两类市场服务的平均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图3示意距市中心0-5k m、5-10km、10-15 km三个区域家庭到最近市场平均距离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9.五年来,乙类市场( )
A.数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类市场
B.数量减少,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类市场
C.数量增加,平均服务范围小于甲类市场
D.数量增加,平均服务范围大于甲类市场
C
家庭到最近市场的平均距离/km
距市中心距离/km
五年前甲类市场
当前甲类市场
五年前乙类市场
当前乙类市场图
家庭到最近的乙类市场的平均距离总是小于甲类市场的平均距离,说明在同一空间内,乙类市场的数量多于甲类市场,且乙类市场的平均服务范围总是小于甲类市场。由“甲、乙两类市场服务的平均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可知,五年来乙类市场数量增加。C正确。故选C。
4
人文-服务业区位选择
某地区到甲、乙两类市场购买蔬菜的家庭数量大致相当,且五年来比例基本稳定。五年来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且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甲、乙两类市场服务的平均家庭数量相对固定。图3示意距市中心0-5k m、5-10km、10-15 km三个区域家庭到最近市场平均距离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10.未来新增的乙类市场出现概率最小的区域是( )
A.高端康养区 B.大学城
C.中央商务区 D.工业区
C
家庭到最近市场的平均距离/km
距市中心距离/km
五年前甲类市场
当前甲类市场
五年前乙类市场
当前乙类市场图
五年来,家庭到最近的乙类市场的平均距离在距离市中心0~5km保持不变,即数量达到饱和,可知未来新增的乙类市场出现概率最小的区域应该就是距离市中心0~5km区域,中央商务区符合,C正确;高端康养区、大学城、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围地区,ABD错误。故选C。
5
自然-太阳运动
街道走向、行道树和建筑物影响街道地面的日照时间长短。福建省学者小明来到美国波士顿(约42°N)访学。夏至日,小明在某绿树成荫的街道朝天空垂直拍摄,并将照片绘制成图(图4)。图中虚线示意春分日目视太阳轨迹。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据此完成11-13题。
11.夏至日该街道日出方位最接近( )
A.① B.② C.③ D.④
A
天空中心
①
②
④
③
正午太阳视位置
国波士顿(约42°N)位于北半球,夏至日的日出方位为东北,当地正午的太阳视位置位于正南。图中天空中心和春分日正午太阳视位置,可以判断①、②位置的方位为偏北方向,③、④为偏南方向。仰视天空,方向上北下南时,左为东、右为西,据此可以判断①为东北方向,②为西北方向,③为东南方向,④为西南方向。A正确。故选A。
N
S
E
W
仰视
5
自然-太阳运动
街道走向、行道树和建筑物影响街道地面的日照时间长短。福建省学者小明来到美国波士顿(约42°N)访学。夏至日,小明在某绿树成荫的街道朝天空垂直拍摄,并将照片绘制成图(图4)。图中虚线示意春分日目视太阳轨迹。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据此完成11-13题。
12.6月25日,小明用专业器材在同一地点朝天空垂直拍摄,他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地方时)最有可能是( )
A.8:30-9:00 B.10:30-11:00
C.13:00-13:30 D.15:00-15:30
C
天空中心
①
②
④
③
正午太阳视位置
6月25日正午太阳仍位于正南,即位于图中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偏北某处(如图),树木稍有遮挡,根据太阳运行方向,正午之后向西旋转移动,皆可以看到太阳,直到被(右侧)建筑物遮挡,因此能够看见(拍摄到)太阳的时段应为正午之后的一小段时间,C正确,故选C。
E
W
12:00
5
自然-太阳运动
街道走向、行道树和建筑物影响街道地面的日照时间长短。福建省学者小明来到美国波士顿(约42°N)访学。夏至日,小明在某绿树成荫的街道朝天空垂直拍摄,并将照片绘制成图(图4)。图中虚线示意春分日目视太阳轨迹。该地夏至日昼长约15小时。据此完成11-13题。
13.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晴朗无云时,下列日期该街道地面日照时间最长的是( )
A.5月30日 B.7月1日
C.9月1日 D.11月30日
D
天空中心
①
②
④
③
正午太阳视位置
由“该街道行道树为当地树种”可知当地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树种秋冬季落叶。5月、7月、9月树木葱绿,几乎上午时间街道都被遮挡,11月30日,已近冬季,树叶落尽,晴朗无云的上午几乎无遮挡,D正确,故选D。
6
自然-土壤
通常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中的部分铁元素形成更易溶于水的价态,可能向下淋溶,也可能侧向移动流失。水稻种植后需周期性排灌。2024年,福建省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中的剖面野外调查。图5示意福建省某调查区地形,图6示意该调查区两种土壤剖面(不考虑土层厚度)。据此完成14-16题。
14.假设图5中的①-④地点土壤含水量均较高且大致相同,则甲剖面最易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C
①-④土壤含水量均较高,及甲剖面“铁元素含量较少”,说明铁元素有流失。甲剖面的底土层为“黏重紧实的母质层”,说明水体不易下渗(淋溶),铁元素侧向移动流失,导致铁元素含量较少。因此,形成甲土壤剖面的地方应该是水分比较容易流失的地形区。①②④地形区相对平坦,坡度小,不容易流失,ABD错;③位于山脊,有一定的坡度,水分易流失,C正确。故选C。
6
自然-土壤
通常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中的部分铁元素形成更易溶于水的价态,可能向下淋溶,也可能侧向移动流失。水稻种植后需周期性排灌。2024年,福建省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中的剖面野外调查。图5示意福建省某调查区地形,图6示意该调查区两种土壤剖面(不考虑土层厚度)。据此完成14-16题。
15.野外调查时想要找到土壤剖面为乙剖面的地点,除地形因素外,还要优先考虑( )
A.蒸发蒸腾强弱
B.离河远近
C.植被覆盖高低
D.岩层厚薄
B
乙剖面的特征是铁元素长期处于更易溶于水的价态,及母质层为砂质母质层。说明土壤中的水分充足且不易流失。蒸发强土壤水分含量也可能高(蒸发弱含水量也可能低),蒸发蒸腾强弱及植被覆盖率高低不能直接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AC错;岩层厚薄对土壤中的水分影响相对较小,D错;一般情况下,离河流越近,河流对其周边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作用越强,土壤中的含水量较高,B正确。故选B。
6
自然-土壤
通常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中的部分铁元素形成更易溶于水的价态,可能向下淋溶,也可能侧向移动流失。水稻种植后需周期性排灌。2024年,福建省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中的剖面野外调查。图5示意福建省某调查区地形,图6示意该调查区两种土壤剖面(不考虑土层厚度)。据此完成14-16题。
16.图5中①-⑤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点土壤剖面为乙剖面,若要在该地点种植水稻,需要重点解决
的问题是( )
A.土壤温度过高
B.有机质较欠缺
C.底层砂粒过多
D.土壤空气不足
D
乙剖面土壤长期含水量较高,土壤中的水分多空气就少,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D正确;土壤长期水分含量较高,土壤升温难度相对较大,土壤中的温度相对较低,A错;由乙剖面可知,土壤表层具有一定厚度的腐殖质层,B错;乙剖面土壤底层为砂质母质层,砂粒较多,透水性强,本应易流失而缺水,结果水分依然很高。因此,改造底层土壤性状也不会改变长期水分充足的问题,C错。故选D。
7
人文-碳排放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森林公园风景优美,成为运动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假设该公园每个游客的活动类型基本一致,图7示意某游客的活动轨迹。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单位面积旅游活动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日人均碳排放总量x游客密度x不同时段游客数量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游客一天中各项活动人均碳排放量之和。
为了估算该公园范围内一天中不同时段单位
面积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小红拟选用如下指
标:餐饮、运动休闲、购物与娱乐的各项活动
日人均碳排放量(数据来自科研院所),一天中
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
移量。小红拟用人口迁移量计算不同时段游客
数量占比。
指出小红选用的不正确指标,提出还需补充哪些指标,并分别说明理由。
7
人文-碳排放
指出小红选用的不正确指标,提出还需补充哪些指标,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
不正确指标:人口迁移量。理由:旅游活动属于暂时性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还需补充的指标:游客活动的交通日人均碳排放量,(理由)交通活动存在碳排放;景区面积,(理由)景区面积用于计算游客密度。
知识链接
碳排放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简单的烧火做饭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体被火烧后的废气都会产生碳排放。
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度数×0.91
知识链接
碳交易
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在欧洲,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的目标。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
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
知识链接
碳达峰、碳中和措施
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削减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此外,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8
自然-海岸变化与人类活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区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该区域海岸现代沉积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体落差大,2004年当地政府在距该河河口上游19 km处兴建水坝。为缓解甲海岸侵蚀,当地政府采用两种措施:①从乙海岸运来泥沙补给甲海岸,②水库冲淤调沙。措施②的效果优于①。
(1)甲海岸离河口较近,但乙海岸堆积了更多的河流泥沙,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浪高/m
N
0 1km
R
河
西 班 牙
地 中 海
甲
乙
【答案】
受沿岸海流影响,河流泥沙从甲海岸搬运到乙海岸;乙海岸东部轮廓有利于泥沙堆积;乙海岸浪高较低,侵蚀较弱。
8
自然-海岸变化与人类活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区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该区域海岸现代沉积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体落差大,2004年当地政府在距该河河口上游19 km处兴建水坝。为缓解甲海岸侵蚀,当地政府采用两种措施:①从乙海岸运来泥沙补给甲海岸,②水库冲淤调沙。措施②的效果优于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的差别,并说明理由。(8分)
浪高/m
N
0 1km
R
河
西 班 牙
地 中 海
甲
乙
【答案】
水坝运行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更强。该区域冬季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水坝运行前河流输沙量较大,海岸堆积较强,侵蚀较弱;水坝运行后水沙被大坝截留,河流输沙量减少,海岸堆积减弱,侵蚀较强。
8
自然-海岸变化与人类活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区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该区域海岸现代沉积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体落差大,2004年当地政府在距该河河口上游19 km处兴建水坝。为缓解甲海岸侵蚀,当地政府采用两种措施:①从乙海岸运来泥沙补给甲海岸,②水库冲淤调沙。措施②的效果优于①。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分析措施②的效果优于①的原因。(6分)
浪高/m
N
0 1km
R
河
西 班 牙
地 中 海
甲
乙
【答案】
从乙海岸运来的泥沙颗粒较细;冲淤调沙的泥沙颗粒较粗;相比细颗粒,粗颗粒更不易被搬运。
9
人文-水土流失治理实验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
指标(表6)。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
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
标。
(1)若不考虑蒸发与蒸腾损耗,简要说明实验小区 A 年均产水量明显高于 B 的原因。(6分)
实验小区 土壤类型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中的种子 年均产水量/(m3) 年均产沙量(kg)
A 黏土 无 无 无植被 无 92 2700
B 砂土 种草 无 全覆盖 有 39 200
C 黏土 乔灌草混交 挖水平沟 全覆盖 有 18 150
【答案】
实验小区A无植被截留降水;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透水性差,下渗量较少;
或实验小区B有植被截留降水;砂土成分中砂粒占优势,透水性强,下渗量较多。
9
人文-水土流失治理实验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
指标(表6)。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
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
标。
(2)通常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量,然而当地在类似实验小区A的地点采用排水沟排水的方式辅助保土。除土壤因素外,从自然环境角度解释排水为何可以辅助保土。(6分)
实验小区 土壤类型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中的种子 年均产水量/(m3) 年均产沙量(kg)
A 黏土 无 无 无植被 无 92 2700
B 砂土 种草 无 全覆盖 有 39 200
C 黏土 乔灌草混交 挖水平沟 全覆盖 有 18 150
【答案】
该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具有一定坡度,地表无植被覆盖,易形成坡面径流,排水可减少坡面径流。
9
人文-水土流失治理实验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
指标(表6)。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
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
标。
(3)当地在可采用实验小区C措施的部分地点仅采用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分析其原因。(6分)
实验小区 土壤类型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中的种子 年均产水量/(m3) 年均产沙量(kg)
A 黏土 无 无 无植被 无 92 2700
B 砂土 种草 无 全覆盖 有 39 200
C 黏土 乔灌草混交 挖水平沟 全覆盖 有 18 150
【答案】
种草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种草后留下种子,利于植被自然恢复;当地经济欠发达,种草成本较低。
9
人文-水土流失治理实验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低山丘陵区某革命老区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当地劳动人民采用了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包括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生态系统退化到图9所示的临界值之前)的地点采用简单生物措施(退出后可使植被自然恢复),在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成本较高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促进经济逐步发展。某研学小组测定了当地三个邻近实验小区的若干
指标(表6)。实验小区坡度均为15°,面积相同。产水量指实验小
区降水量扣除各种损耗后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
标。
(4)为防止条件相对较好地点生态系统退化到类似实验小区A的阶段,根据图9说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时介入的重要性。(4分)
实验小区 土壤类型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中的种子 年均产水量/(m3) 年均产沙量(kg)
A 黏土 无 无 无植被 无 92 2700
B 砂土 种草 无 全覆盖 有 39 200
C 黏土 乔灌草混交 挖水平沟 全覆盖 有 18 150
【答案】
防止生态系统退化越过临界值,出现环境安全问题;减少治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