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导入新课】
现代中国公务员考试
——根据网络数据整理,作为参考
思考: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北洋政府
(1912.3-1927)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晚清政府
(1840-1912)
废旧立新
新陈代谢
崭新特色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废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考试选官
考试、甄别
公务员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近代(1840-1949)
现代(1949-至今)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840-1898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06-1911
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科举制
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生选官制度
传统选官制度向新式选官制度演变
1898年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
1905年立停科举之奏
1906年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初步尝试
变化革新
逐步形成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
政府草创
北洋政府时期
形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展
1933年公务员制度
文官
公务员
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
1913年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
开放后
干部
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2005年《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时空观念
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学习活动一:
科举制度的变革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科举创立
科举发展
科举完善
科举鼎盛
科举废除
晚清
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思考1:速读P39,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科举制走向末路的原因?
1.科举末路——背景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需挽救统治,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经济: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需要新式人才;
思想:西方学进一步传播,思想观念解放,冲击旧观念;
教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改革下新式学教育不断兴起。
1.科举末路——过程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改革科举制: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恢复旧制。
建立学堂: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废科举: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思考2: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换取列强支持;
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培养人才,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1)积极: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1: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 ——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2)消极: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
依据材料一二思考:废除科举带来了哪些影响?
1.科举末路——过程
2.官制新路——核心措施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改革
选官革新
思考3:速读教材P40,请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裁减冗署冗官,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设新部门,六部瓦解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思考4:观察右图,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①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
②教育分类较为全面;
③重视实业教育、实用人才;
④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教育
⑤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⑥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
意义:
①冲击封建社会旧教育制度,加速科举制的废除,推动教育近代化;
②促进西学传播、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发展;③培养新式人才,推动救亡图存和社会变革;
③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
【学以致用】
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还需要参加科举吗?
他们能否做官?
专办“优级师范”
校名演变: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
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思考5: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的原因。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受西学传播影响
为挽救民族危机
为政治革新服务
近代化趋势明显
处于新旧交替过程
思考: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1.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建立新式教育学制和体制,培养大量人才,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为后世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提供就经验借鉴;
3.加速西学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4.未能完成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任务。
思考:如何评价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
了解民国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
学习活动二:
1.南京临时政府的新探索(1912年)——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中华民国政府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孙中山认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思考1:孙中山认为该如何选拔官员?
二、新陈代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五权宪法”框架
这一设想有何特点和作用?
措施: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特点: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评价: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运行机制
2.北洋政府的渐转型(1912—1928年)——考试、甄别制度
措施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考试
甄别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政事堂铨叙局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文凭、经历、成绩、学识与经验
思考2:结合《文官考试法草案》归纳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文官普通考试之科目如下:一国文;二历史;三地理;四笔算;五法学通论;六经济学。——《文官考试法草案》(1913)
特点:①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②以立法形式实施;
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 ④考试和资历并重。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文官高等/普通考试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确立(1927—1949年)——公务员制度
建立
依据
内容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①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推动中国近代选官制度近代化;
②女子可参加,推动女性解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考试为主
以立法形式确立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更开放、更平等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
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思考3:结合教材P41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探究思考】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政局长期动荡;
2.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3.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4.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5.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6.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确立(1927—1949年)——公务员制度
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P41
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3:结合教材P41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⑤具有党派性,政治色彩浓厚。
①允许妇女参加,更具开放性、平等性。
(3)特点:
②基于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④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
③以法律条文形式确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使文官制度法律化。
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学习活动三:
治理
选官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P41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2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思考】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2.历程: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新中国初期:
沿用旧制
建立新制
2.历程:
内容 具体实施
(2)改革开放后:
改革与完善
改革领域
政治原则
改革目标
重大改革
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等、工资、回避制度等
党管干部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思考1: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有何作用?
①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经借鉴和经验
④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历程:逐渐法制化
①初步形成: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发展完善:2006年,2018年,修订公务员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思考2: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2)历史意义:
独特性:
意义:
①政治立场明确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①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
②促进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⑤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两官分途
指导原则
管理体制
服务对象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B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隋唐
科举确立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汉
察举
制
从贵族到平民
从古学到实用
考试甄别互补
从卷面到综合实力
人才选拔社会化
选拔标准刚性化
选拔程序规范化
选拔机制健全化
四、创新自信——中国制度的鉴古创新和不断完善优化
1
2
3
结
束
语
从古至今,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对于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拔制度不断演变的背后,也是由每个时代的局势所决定。不断改变的背后也是为着能尽力的给人公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纵然每个制度都有其优劣性,但无不体现其鉴古和创新。从古人的做法中汲取经验,从外国的制度中借鉴教训,从而造就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与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来自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制度自信,在制度创新中解决‘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生选官制度
官制改革
学堂选官制
选官制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例1】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于(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B
【例2】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