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
导入
在异国他乡漫长等待了三年的孟晚舟,于2021年9月25号晚上,顺利抵达深圳机场。在踏上祖国大地那一刻,她几乎哽咽地说道:“我终于回家了”、“祖国,我回来了”。简单几字,十分感动。
我们为什么感动?为坚强的孟晚舟而感动,为强大的祖国而感动,为团结的人民而感动。
苏武传
﹃汉书﹄
二
作者介绍
班固
班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后汉书·班固传》)。16岁入洛阳太学。性情宽和谦让,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
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65篇,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彪死后,班固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
二
作者介绍
班固
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
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骄横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写成的。
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二
作者介绍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3000多年
230年左右(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纪、表、志、传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三
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我校戏剧社准备把《苏武传》搬上话剧舞台,开始了前期的剧本改写工作。现请你担任本剧的编剧,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苏武传》剧本需要定哪些角色?可以分成几幕?请你朗读课文,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三
情境任务
任务一:《苏武传》剧本需要定哪些角色?可以分成几幕?请你阅读课文,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使者
张胜——副中郎将
虞常——投降汉使
卫律——投降汉使
李陵——投降汉将
汉
常惠——假吏
匈
缑王——昆邪王姊子
三
情境任务
任务一:《苏武传》剧本可以分成几幕?需要定哪些角色?请你阅读课文,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第一幕: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旁白交代背景、缘由)(1);
第二幕: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第三幕: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第四幕: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第五幕: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四
细读文本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凭借
被任用
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抽背:顷襄王怒而迁之
渐渐升迁
屡次
批
抽背: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相抵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使……归
赞许
抽背: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以……的身份
宜,做事符合情理
趁机
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侦察兵
“俱”后省略动词谓语“去”
送
渐渐
四
细读文本
思考: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这一幕需要呈现出汉朝和匈奴怎样的关系?
苏武出使时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从此可见汉与匈奴表面和平,实则关系紧张。
四
细读文本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匈奴)省略主语
恰逢
姐姐
陷没
以及,还有
率领
暗地里
一起
平时
相熟知
私下拜访
希望
汉天子,皇帝
财物,给
张胜作为副将,不跟苏武商量,直接就同意了,想要建功立业却没有想到背后的危险——张胜的草率鲁莽。
四
细读文本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泛指子侄辈年青后生
逃跑,告发这件事
与(之)战
被活捉
审理
泄露
把情况告诉了苏武
牵连
被到侮辱才死,更加
牵扯
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宾前
使……投降
假如
四
细读文本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听取供词
使......受损,受辱
即使
宾前
拔
坑
没有火焰的微火
通“搯”,敲打
用车子送,名作动
认为......很壮烈,意动用法
逮捕监禁
四
细读文本
思考:为什么第四段用这么多笔墨写卫律和单于?
侧面描写,用他人来衬托苏武。
卫律“惊”:以他投降的经历,很难理解苏武自杀的行为。“抱”和“驰”:尽显卫律被苏武的勇武大义震住,对苏武的敬服与看重。
“朝夕遣人候问武”体现了单于对苏武人格的肯定,对人才的珍惜。
卫律
单于
四
细读文本
任务二:找出苏武两次自杀的语言及结果,为苏武的自杀设计动作,两次自杀一样吗?
语言 结果
第一次自杀
第二次自杀
见犯乃死,重负国!
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四
细读文本
第一次自杀:
苏武本来认为反正会死,为何要等受到侮辱后再死呢?但是如果虞常不招供,事情还有余地,只听风声,未经审问,此时自杀身亡无异于畏罪自杀,自陈其罪。
第二次自杀:
事情已经暴露,事情没有回转的余地,必须死。就算能活着,受匈奴审讯、被严刑拷打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辱没了国家,为了国家的尊严,决不投降,也必须自尽。
这便是苏武——忠于国家,视死如归、刚烈果决。
第二次自杀要更加果断,坚决。
四
细读文本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渐渐痊愈
通知
会同判罪
使.....投降
判处
应当相连坐治罪
比画
贪生怕死
背叛
满
白白地
使......肥沃
四
细读文本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通过
你
通“叛”,背叛
宾语前置
使......斗
你
四
细读文本
思考:苏武自杀两次,在这里为什么不让卫律的剑杀了自己?
之前想要自杀是在劝降之前发生的,苏武不自杀就要受辱对不起国家,所以他自杀表现出自己不怕死的那一面;
可是现在,匈奴一心想让苏武归降,借此羞辱大汉,这是一种外交活动,那么苏武此时的抗争方式,便是顽强地活着,像一面旗帜一样屹立在匈奴的国度,绝不屈服于匈奴的意志。所以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也要坚强地活着。
四
细读文本
任务三:请你找出卫律劝降的说辞和动作,概括其劝降策略。
说辞 动作 策略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
杀鸡儆猴——威逼
副有罪,当相坐
复举剑拟之
威胁恐吓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放大招——利诱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四
细读文本
任务四:在卫律劝降之时,苏武一开始“不动”“不应”能否体现苏武精神?能否在这里给苏武设计几句台词?
①如果给苏武设计“我不要钱”或者“我苏武岂是这财物能动”一类的语言,很容易让对方继续追问,容易落入对方的语言陷阱,“不应”苏武则不会让自己沦为话题。
②苏武也不屑与卫律这种阴险狡诈,卖国求荣的人对话,直接无视是最好的选择。
③苏武在蓄力准备放大招。
四
细读文本
思考:“武骂律曰”是如何让卫律知难而退的?这一段是什么写法?
①人格攻击——卖国求荣的小人,我为什么还要见你;
②夸大影响——卫律杀掉苏武就是陷匈奴于不义,挑起两国政治纷争。
③反客为主——因为你的挑拨,真的开打,匈奴肯定打不过汉,匈奴灭亡的灾难就是从你这里开始的。
对比映衬刻画人物
四
细读文本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威逼而致屈服
(于)单于白;向单于报告
更加、使......投降
囚禁
动词,下
咬、嚼
通“毡”,毛织的毡毯
以之为,把......当作
迁移,这里是“流放”的意思
公羊
名作动,生子
才
分开,他
官府发的粮食
通“弆”,收藏
执
用绳系在箭上而射,(于)海上弋射
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
名作动,结网
名作动,用檠矫正弓弩
供给
亦作“服席”,古时盛酒酪的容器
四
细读文本
任务五:匈奴是如何劝降的?结合苏武在北海的处境写一段内心独白。
①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②精神折磨(孤独):“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
北海的生活枯燥、乏味而又孤寂。在茫茫一片的冰雪中,我的身边除了羊群再无活物。十九年间,我手持旌节,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思念着各位家人。曾几何时,我一度以为自己终将沉睡在那蛮夷之地,但我不能放弃。“虽亡他乡,但魂归故里”,我愿战斗到底,誓死不降!
四
细读文本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求访
趁机
劝说;对对方的敬辞
通“无”,没有
何,哪里
通“现”
称别人的长兄,此指苏武大哥苏嘉
跟从
台阶
被判决
苏武弟苏贤的字
祭祀
驸马都尉
死的委婉说法
四
细读文本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改嫁
妹妹
三个孩子
生死
使......受苦
精神恍惚,好像要发狂
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年龄大
没有定规
无罪
被杀全家
希望
说什么
无
被
提拔
亲近之臣
以身许国
献出生命
泛指酷刑
以……为乐
四
细读文本
任务六:分析李陵劝降策略,比较律和李陵不同的劝降策略,概括苏武对李陵的回复。
卫律劝降策略 李陵劝降策略 苏武对李陵回复
杀鸡儆猴——威逼
威胁恐吓
放大招——利诱
李陵——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单于爱才——开门见山
无法归汉、人生短暂、现身说法——动之以情
汉武帝补人——晓之以理
蒙受武帝恩惠
为汉死无所恨
四
细读文本
思考: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有何不同态度?这其中包含了作者班固何种态度?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通过苏武的语言说出了作者班固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对卫律:否定
对李陵:否定投降,给予同情理解
于记叙中寓论断
借文中人物的话来传达自己的观点(褒贬)
四
细读文本
卫律是卖国求荣,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李陵当年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投降实属不得已;只是后来因武帝误听传言,杀其全家,这才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并未把他视作十恶不赦的叛臣看待(实际后来的汉政府也未将其看作叛臣,尚记挂着他的战功,汉昭帝期间,曾遣使者赴匈奴召回李陵),而苏武的措辞也相对委婉柔和。
找找还有哪里能体现这种写法?
四
细读文本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一定
料想
于是
动作名,眼泪
同“诀”,辞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作者在借李陵的口,传达对投降行为的否定,对苏武忠于国家这一行为的赞美。
四
细读文本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谎称
看守他的人
详细的
陈述说明
信
责备
道歉
会见
已、死去
《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六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