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假口罩”
“假84消毒液”
“无法无德者”
【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尤其是了解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及其成效。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空坐标
第 部分
壹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初建法制
新时期法治的发展与完善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问题1:根据教材及所学,完成以下内容
1、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开端:
2)性质:
3)成就:
4)特点:
5)意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1)确立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立法、司法制度。
(2)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
(2024·安徽高考·8)图1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导婚姻新风尚的举措,故选A项;1950年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夫妻关系,不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夫妻之间“互爱互敬和睦团结”,不是经济互助,排除D项。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问题2:根据教材及所学,完成以下内容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背景:
2、严重破坏时期:
3、法制建设新发展时期:
(1)“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成就:
文革时期(1966-1976)民主法制遭践踏
20世纪80年代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时期:
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措施: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良法善治;做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
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④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运行状态和过程,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这种变化说明我国从重视制度建设到既重视制度建设,又重视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法制的最终前途是实现法治)学习聚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问题3思考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年多年以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摘自教材55页
系统性
古今结合中西结合
与时俱进
【探究一】根据教材结合以下材料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法治建设
不断发展完善的意义?从中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基础性
中国特色
高实践性
意义:①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启示一: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启示二: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三:法治道路的完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启示四: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 部分
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
(3)意义: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问题5:根据教材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①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90年代以“创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③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④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背景: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②国家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
(2)成就:
问题6:根据教材指出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成就
(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可知肖楠森教授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理论探索和亲身实践解决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饮用水问题,体现了科学家利用自身价值至诚报国的情怀,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饮用水问题,主要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属于脱贫致富的范畴,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与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有关,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排除B项;解决饮用水问题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成就:提炼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探究二】 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
材料: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
(2024·天津西青区高二上期末·1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10月启动以来持续至今,已成为每年年终全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近年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最美”人物的评选不断涌现,这些“最美“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全国上下的主旋律。这些活动( )
A.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B.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C.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D.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最美”人物的评选不断涌现,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全国主旋律,结合所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些“最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故选B项;材料涉及精神文明层面,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无关,排除A项;“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不属于民主法治建设范畴,排除D项。
1949
共同纲领
1954
1966
1978
1982
2004
2006
八二宪法
1999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1990
五四宪法
国务院组织法
法院组织法
检察院组织法
2010
2018
初创
遭到破坏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修正案
恢复与完善
全面推进
1994
2001
2012
法治建设进程
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民法典
2020
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出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雄模范、道德风尚、
政治氛围、行动准则、
人际关系
爱国
主义
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三大
创建
等
提
出
本
质
提
炼
广泛
传播
【课堂小结】
课后探究:作为中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精神文明社会方面应该怎样做?
提示:
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拓展法律知识;
争做“知法、守法、护法”合格公民;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相信法律的力量,用法律保护自己等。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公益活动;
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文明行为等。
……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