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025
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41讲
文化的多样纷呈
教材融合
选必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目
录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导图
03 考点突破
04 真题练习
考点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1 中华文化的的发展历程
知识点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知识点3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知识点4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考向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二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知识点1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知识点2 欧洲文化的形成
知识点3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考向1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考向2 欧洲文化的形成
01 考情透视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年14考) 2024 选择题:海南卷 非选择题:江西卷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百家争鸣、以人为本、民本思想、科学与民主、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象形文字、《几何原本》、《荷马史诗》、查士丁尼法典、婆罗门教等
2023 选择题:北京卷 非选择题:河北卷、福建卷、山东卷、全国新课标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2022 选择题:重庆卷、北京卷、辽宁卷 非选择题:重庆卷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3年8考) 2024 选择题:海南、安徽卷、福建卷 非选择题:江苏卷、福建卷 2023 选择题:福建卷、辽宁卷 2022 无 复习目标:1、通过史料实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长时空中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变。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02 知识导图
考点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点1 中华文化的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
文明摇篮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因素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二、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出现大变革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奠基时期,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时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木 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 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时期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甬釋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君主专制加强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近代的新发展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文化多有差异,形成了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形成多元结构。
(2)随着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渐趋合一。
(3)同时,中华民族对域外文化亦能敞开胸怀,扬弃吸收。如儒、道等文化通过与佛教文化的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探究·拓展
知识点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内涵 ①重视以人为本,推崇民本;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 本土化;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价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知识点3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特征 影响
佛教 传入 两汉之际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隋唐时期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 进步性:影响了国人的思想(理学)、语言、文艺、习俗、建筑(寺院石窟)等;
局限性: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西学 东渐 传入:西人来华 进步性:促使中华文化全面发展(科技、制度、思想、文化等);
局限性:出现否定儒家思想等极端行为
器物变革: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及特点
(1)历程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②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③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复杂历程。
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探究·拓展
时期 特 征 表 现
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
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
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
戌变法;②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
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③激进派提倡民主
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4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文化 文字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地区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科技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人中亚、西亚及欧洲。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区域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6-18世纪 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考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2024·海南卷)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B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狮子虽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但自战国时期起就已为中国所了解,并且从汉代开始其形象深入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中,如看门狮子、器物装饰以及舞狮等。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是指向他人学习美德和优点,而题目中讨论的是对外国元素的文化接纳,而非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追求
“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指的是重视道德和个人才能的价值观,材料并未涉及对于特定人物品德或才能的推崇
“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描述了一种不断努力不懈的精神状态,题目中的核心在于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接纳与融合,而不是强调持续的努力奋斗
02
1.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记载,礼服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圜以应规”,袖部呈半圆形或弧形,提醒人们要守规矩; “曲祫如矩以应方”,衣领像方矩,象征方正;“负绳及踝以应直”,背缝直如墨绳长达脚踝,象征直道而行;“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裳的下缉像秤锤秤杆,象征公平。这一设计理念( )
A.体现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B.具有道德教化的深厚意蕴
C.深受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 D.说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变式训练
B
2.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存在的时间超过千年。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公历纪年,称为“公元”以冲淡其宗教意义,但夏历仍然在广大农村和计算传统节日时使用( )
A.中国古代受宗教影响严重 B.时空建构折射出政治变化
C.“公元”历法被普遍接受 D.社会进步应摒弃所有传统
B
考点二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知识点1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 文字 发明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文学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建筑艺术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壁画;乌尔王陵的板画;亚述帝国王宫、波斯王宫等
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情况
古代埃及 文字 发明象形文字,发明莎草纸
文学 包括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等
建筑艺术 受宗教影响大,典型代表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等
科技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阿拉伯 文学 “悬诗”盛行;故事集《天方夜谭》
科技 ①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标志着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②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著有《萨比天文历表》。
③伊本·西那《医典》是医学百科全书。
④“阿拉伯数字”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 这些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和提炼,于16世纪定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 材于这些故事,其中多数故事是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古 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话题。
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中文版)
探究·拓展
特点 阐释
多民族性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学习和创新相结合 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02
知识点2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文化
领域 表现
哲学 ①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②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称为“三大哲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文学 ①《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②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雕塑和建筑艺术 ①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
②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史学 ①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②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二、古典罗马文化
法律 罗马法 适应社会,法律影响后世
人文艺术 文学、史学、建筑等 保存、传承了古希腊文化
历法 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 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交通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后世城市、道路建设提供蓝本
军事 崇尚武力 罗马帝国跨欧亚非三大洲
三、中古西欧及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类别 成就 对人类文化贡献
中古 西欧 文化 宗教 《圣经》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文艺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奠定基础
拜占庭、 俄罗斯文化 传承宗教 东正教 形成东正教文化区
传承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 为近代欧美法律奠基
传承古籍、艺术等 圣索菲亚大教堂等 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俄罗斯 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成为东正教中心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西亚文明与北非文明的差异及原因
探究·拓展
特点 阐释
多民族性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学习和创 新相结合 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02
知识点3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类别 成就 特点
文字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等 丰富世界文化
宗教 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 佛教兴起在印度,发展在中国;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史诗、艺术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佛塔、石柱、石窟 艺术多与宗教相关,在古印度文学中占重要地位
数学 阿拉伯数字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类别 成就
中华 基因 文字 9世纪,日本假名;15世纪,朝鲜谚文
制度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为蓝本;朝鲜制度仿效中国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流行;隋唐后,朝鲜、日本等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4世纪,佛教传入朝鲜、日本;唐朝鉴真东渡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文明概况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宗教信仰 多神崇拜。 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玛雅文明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印加文明 建造了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文明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文明湮灭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天殆尽
考向1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1.(2023·福建卷)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C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浮雕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夸张的手法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古代西亚审美观念
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经过了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长足长腿的人,“有据可依”说法不恰当
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吉尔伽美什作为史诗中的人物,不一定确有其人
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采取了夸张的手法,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不完全如描绘的一样
02
1.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和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变式训练
C
2.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帝国在司法审判中,将“专业法官”和基层机构排除在法庭之外,国王和行政官员掌握了裁判权。案件往往由一两位官员裁决,官员充当的兼职法官所做判决具有强制性,堪比其行政决定。该举措( )
A.无助于苏美尔文明的扩展 B.与帝国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关
C.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公平 D.推动了西亚楔形文字的流行
B
考向2 欧洲文化的形成
1.(2024·福建卷)17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发行了大量语言文法、算术、拉丁语、哲学及医学等书籍,甚至出现两千余套识字课本一天售罄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启蒙运动的延伸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西欧文化的扩展 D.国民教育的普及
C
真题回归
17世纪下半叶莫斯科。莫斯科发行了大量包含语言文法、算术、拉丁语、哲学及医学等来自西欧的知识内容的书籍, 这表明西欧文化在向莫斯科扩展
启蒙运动主要在18世纪达到高潮,17世纪下半叶还未大规模展开
印刷技术的进步确实能增加书籍的出版量,但不一定能增加图书的销量,且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书籍的内容,而非印刷技术本身
“两千余套识字课本一天售罄”只是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对教育的需求,不能直接得出国民教育已经普及的结论
02
1.法国巴黎圣母院是始建于1163年的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创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建筑骨架,拥有绚烂的玻璃花窗、高耸入云的尖塔、精雕细琢的雕刻,教堂内可容纳万名信徒,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是( )
A.古罗马建筑B.哥特式建筑 C.斯拉夫式建筑 D.文艺复兴建筑
变式训练
B
2.《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形成于中世纪的《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主要歌颂中世纪骑士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无条件的忠诚于国王和自己的国家。以上作品对骑士阶层的歌颂折射出( )
A.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B.西欧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C.西欧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 D.西欧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D
真题练习
·
命题洞见
1.(2024·安徽卷)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 )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
D
2.(2023·福建卷)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C
3.(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4.(2022·重庆卷)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D
C
5.(2024·江西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具体如下:
——摘编自瞿林东《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2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重视历史、重视史学
研究历史以探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本思想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衣食为本
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 彰往察来、知古鉴今、以史为鉴
【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史学文化是有契合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这一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高度契合。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在许多历史事件和政策中。
例如,明朝初期,朱元璋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正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明朝初期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国家也因此得以稳定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的“民以衣食为本”思想也强调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民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物质生活的基础性方面有着深刻的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体现了两者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
6.(2024·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
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文明与主题:古希腊文明的哲学思想
版本资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苏格拉底的对话录
理由:《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现了他关于理想社会、正义、知识与教育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也对后世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上的深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经典之作,系统地奠定了形而上学这一支学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为何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虽无著作留世,但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如《斐多篇》,我们可以学习到苏格拉底以对话方式探讨哲学问题的风格。这些文本记录了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与哲学追问的思想核心,为理解古希腊哲学的奠基阶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三种版本资源集中表达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共同探讨人性、知识和社会理想,展现了该文明的思想高度。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