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 文化的碰撞、交流及传承与保护(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2讲 文化的碰撞、交流及传承与保护(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30 15: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2025
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42讲
文化的碰撞、交流
及传承与保护
教材融合
选必三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导图
03 考点突破
04 真题练习
考点一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知识点1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知识点2 近现代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考向1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考向2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考向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考点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1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2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考向1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考向2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考点三 战争与文化交锋
知识点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知识点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知识点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考向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考向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考点四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知识点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知识点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考向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考向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01 考情透视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年7考) 2024 选择题:浙江卷1月;非选择题:浙江卷6月 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殖民扩张、跨地域转移、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商品之路、文化之路、交融之路、一带一路、全球贸易、希腊化时代、蒙古西征、民族民主意识、科教兴国、图书馆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历史遗迹等
2023 选择题:辽宁卷、江苏卷、全国甲卷;非选择题:重庆卷 2022 选择题:福建卷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年12考) 2024 选择题:福建卷、海南卷、安徽卷;非选择题:浙江卷6月、贵州卷 2023 非选择题:江苏卷、湖南卷、湖北卷、浙江卷6月 2022 选择题:海南卷;非选择题:山东卷 战争与文化交锋 (3年9考) 2024 选择题:贵州卷、湖北卷;非选择题:海南卷 2023 选择题:全国甲卷、福建卷、河北卷、浙江卷1月 非选择题:重庆卷、福建卷 2022 无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年11考) 2024 选择题:浙江卷6月、贵州卷;非选择题:福建卷、贵州卷、浙江卷1月 2023 选择题:浙江卷1月 2022 选择题:辽宁卷;非选择题:福建卷、辽宁卷 复习目标:1、认识各类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及不同的文化认同问题。 2、了解古代中西方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理解古代商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商品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3、通过全面、客观地反思战争的危害,形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正确文明观。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02 知识导图
考点一
人口迁徙、
文化交融与认同
知识点1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 人的 迁徙 进入印度河、恒河流域,融合成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
进入巴尔干半岛,融合成希腊人,创造了希腊文明
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建立赫梯帝国,改进冶铁技术
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建立波斯帝国
亚欧 游牧 民族 大迁徙 大月氏诸部落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匈奴诸部落西迁和内迁日耳曼诸部落南迁,灭西罗马帝国
西晋时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内迁中原
西晋末年北民南迁
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理解世界性民族大迁徙的作用
材料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长期以来,在双方接壤之地,来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个世界的广大民众,以日常交换、商队贸易等方式进行着广泛的民间交流。有时,双方的国家政权也会介入其中甚至成为彼此交流的主角……先进的农耕民族对落后的游牧地区的侵略和征服,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文明社会体系之中;在条件具备时,落后的游牧民族则以暴力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摘编自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探究·拓展
(1)改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2)民族大迁徙是造成亚欧大陆文明国家历史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因民族大迁徙的出现而起决定性影响。
(3)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大世界的形成造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4)大迁徙在某种程度上,短时期内会对被迁入地区带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等不利影响。
知识点2 近现代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一、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变化
2、大洋洲的变化: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大量英国人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华工贡献:华工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背景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变化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大量黑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
影响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二、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主动移民 ①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②表现:大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
③影响: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被动移民 ①表现:战争、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引发的难民。
②处境: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③方案:制止霸权主义,制止战争、地区冲突的发生,对贫困地区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完善难民救助体系等
多元文化 ①移民社会往往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②代表国家:美国、新加坡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徙的特点?
探究·拓展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 近代人口的迁移主要体现出由人口较密集的欧亚地区向人口较稀疏的美洲、大洋洲迁移
由发达国家主导 近代的人口迁移主要是随着欧洲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进行的
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自愿移民主要是指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者、探险者;强迫移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奴隶贸易
考向1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2024·浙江卷1月)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C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
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
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
02
1.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变式训练
C
2.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
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
B
考向2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2022·福建卷)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A
真题回归
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
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
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间不符
02
1.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使用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民,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的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意识到觉醒民众的重要性 B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劳务输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 D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列强掠夺的方式
变式训练
B
2.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
A.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 B.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D.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D
考向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2023·辽宁卷)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A
真题回归
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02
1.2000年,德国快速发展的IT企业Conceptware,向政府提出了7名印度编程人才的工作许可申请,但遭到了政府的拒绝。该企业又向加拿大申请居留权,并得到了批准。随后,该企业在加拿大开设了一家分公司,并派出了两位管理人员。这说明( )
A.政府政策决定经济发展 B.德国移民政策需要调整
C.民族精神助推经济振兴 D.全球化推动社会信息化
变式训练
B
2.1950年以后,非洲的国际移民潮逐渐扩大,主要分布在欧洲(1060万人)、亚洲(460万人)和北美(320万人)。非洲知识分子选择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英、法、德、比和北欧国家,非洲移民者不再是学生,而是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员,如内外科医生、牙科医生、工程师、企业家、音乐家、艺术家、大学老师等。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压迫增强 B.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C.欧洲国家移民政策发生变化 D.世界公正平等观念的普及
B
考点二
商路、贸易与
文化交流
知识点1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路线 草原丝路:迁徙之路;沙漠丝路:丝绸之路;海上丝路:陶瓷之路;西南丝路:茶马古道
交流 ①商品之路:动植物的交换,技术和特产互通有无。
②文化之路:宗教、文学艺术、医学之间的交流。
③交融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新的民族形成等
传承 “一带一路”倡议与“丝路精神”(沟通、交流、包容、发展)
02
知识点2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推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③二战后,生产的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国际文化交流 ①吃:茶香飘四海;
②穿:服饰领时尚;
③用:钟表饰华夏;
④娱:影音销世界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探究·拓展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汉朝时开辟了丝绸之路;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朝贡贸易在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丝路沿线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增加,推动民族交融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及特征
材料 约在1690年,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 到18世纪中期,茶也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日常消费品。 一位法国人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1773年英国议会专门颁布了《茶税法》,特别批准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需向殖民地海关缴纳每磅3便士的茶叶税。 这一举措更是激怒了北美殖民者。 他们先是发起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又在各个北美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茶运动,使得独立革命前夕殖民地的茶税收入急剧下降,从1769年的8189英镑减少到了1774年的987英镑。
摘编自荆玲玲《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探究·拓展
阶段 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 特征
开始 形成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各国争夺激烈,世界经济处于无序状态
初步 形成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确立
最终 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受到 重创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20世 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世界经济缺乏有效协调合作机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
重新 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 总协定》 以美国为主导;世界经济呈现制度化、体系化
加速 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呈现法制化、规范化
考向1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24·福建卷)“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C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在元代,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较为频繁,能够实现这样的贸易往来,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元代统治版图扩大与“河西甸子”绿松石贸易之间的关联
材料虽然提到了绿松石的贸易,但仅从这一物品的贸易不能充分说明整个元代奢侈品需求旺盛,证据不够充分
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来源,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02
1.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变式训练
C
2.目前就大连出土的古代文物而言,汉代文物是大宗。除了主要用于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外,大连还出土过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金质“十龙带扣”、“临秽丞印”、“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和不计其数的汉墓花纹砖。这反映出汉代时( )
A.大连开始成为中原与东北连接的枢纽 B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发展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 D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
B
考向2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2024·安徽卷)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A
真题回归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增强,商品种类交流的规模和程度更加频繁,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故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掠夺,无法得出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资本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
材料未涉及机器大生产的内容,与工业革命无关,且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分化
02
1.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来自中国的壁纸、屏风生活用品等大受拉美殖民地上层社会欢迎,女士以穿中国丝绸为时尚,墨西哥还出现了“中式连衣裙”之类的新式服饰。到18世纪末,仅普埃布洛一地就有46家制瓷场,成为拉美制瓷业中心。这一现象( )
A.源于全球航路的开辟 B.掀起欧洲中国文化热潮
C.推动三角贸易的繁荣 D.促进拉美资本主义萌芽
变式训练
A
2.近代中国,西式钟楼、标准时与标准钟最初多是在由西人主导的市政、海关、教会、铁路、邮政、学校等机构中采用。但民国建立后,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统一时钟利于彰显政治权威 B.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
C.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D.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
C
考点三
战争与文化交锋
知识点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概况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影响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②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④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农村地区保持长期影响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概况:从1218年起,蒙古发动了三次西征,征服了欧亚大片地区。
(2)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③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02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古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1)多元性:马其顿扩张后的帝国空前广袤,统一了地中海以东的领域。这次对外扩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包括希腊文化、埃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的希腊化文化。
(2)开放性:伴随着东西方文明交互渗透的过程,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观念开始呈现。希腊化时期的世界主义取代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腊化世界呈现开放的全球意识。
(3)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呈现颓势。希腊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处于动乱和不安之中,频繁的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最终导致了希腊化时代文明发展的消退。
探究·拓展
02
知识点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北美独立战争
战前 ①种族、宗教等多元,美利坚民族形成。
②深受英国清教、启蒙思想影响。
③种族融合少,白人的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战后 ①权力制衡体制成为政治特色。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文化符号。
③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二、拉美独立战争
战前 ①深受拉丁文化影响,传统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仅在偏远地区保留)。
②种族融合大,混血人种占多数;民族融合小,未形成统一民族。
③天主教是拉美主要宗教
战后 ①出现文化进步现象,如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
②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革命成果,导致政治上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
③大地产制、经济依附的状况没有改变
三、拿破仑战争
战前 欧洲大多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战后 ①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②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四、文化侵略
中国、埃及、印度等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02
知识点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①原因: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表现:欧洲、西亚和北非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③作用: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①原因: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殖民主义衰落、亚非拉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②表现:朝鲜独立,英帝国迅速解体,阿尔及利亚独立。
③意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①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②新加坡、韩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③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美国文化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比较
探究·拓展
相 同 点 背景 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构成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缺陷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不 同 点 国家 对美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英国,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语言 美国的通用语言是美式英语,拉丁美洲的通用语言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文化 特征 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原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考向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1.(2024·贵州卷)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占王国设有25个行省,由国土任命的总督治理,直接听命于国王。此外,还设立了一定数册的希腊人自治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在政治上需服从中央,向中央纳税。这反映塞琉古王国( )
A.中央与地方关系松弛 B.地方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C.政治制度的融合发展 D.区域治理方式高度一致
C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这种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塞琉古王国在政治制度上的融合发展,既吸收了原有的统治方式,又结合了被征服地区的特点
中央任命总督治理行省,且自治市在政治上需服从中央、向中央纳税,说明中央与地方关系并非松弛
题干中未提及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行省与自治市的治理方式明显不同,不能说区域治理方式高度一致
02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人的管理体制、税制、元老等级、奴隶制、军队、地产制度等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续。这表明( )
A.欧洲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 B.征服者认同被征服者的文明
C.基督教文化融入罗马文化 D.文艺复兴的历史源头已形成
变式训练
B
2.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埃及进行改革,那些能够教授希腊语文的教师、希腊传统竞技体育教练、狄奥尼索斯(希腊诸神之一)节日演员等享有一定特权,其中有能者包括埃及人、犹太人等甚至跃升为国家重臣。这表明改革( )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消除了帝国民族隔阂
C.拓展了人才选拔途径 D.推动了“希腊化”进程
D
考向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2024·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真题回归
(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据材料“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可知,殖民扩张的推动;据材料“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可知,移民文化的影响;据材料“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可知,政府的推动;据材料“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可知, 工业化的扩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表现:据材料“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可知, 资产阶级代议制;法律制度;据材料“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党制度;文官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1)殖民扩张的推动;移民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工业化的扩展。
(2)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02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锡勇,清末官吏、学者。1864年至1875年先后在广州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知识,以优异成绩毕业。1875年,蔡锡勇任驻美文化参赞,期间取法美国凌士礼一派速记术,研制中国拼音文字方案。蔡锡勇认为,“中国文字,最为完备,亦最繁难。仓史以降,孽乳日多,字典所收,四万余字;士人读书,毕生不能尽识”。1896年,他撰写成我国第一本采用速记符号式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传音快字》,设计原则与中国传统的细线表音速记法相似,通过不同角度和形状的斜线与椭圆来代表各种复合的声母、韵母,为中文速记投入使用奠定了基础,后来出现的各种汉字速记法基本以此为根据。《传音快字》也被列为1956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据《汉语速记的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锡勇创制速记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锡勇速记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变式训练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传统速记法的不足。
(2)特点:将外国速记术结合中国传统速记法
意义:推动了中国速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中文速记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02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意义。
变式训练
【答案】(1)背景:历史渊源与传教士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播;为了抵制德国和日本的宣传活动,保护美国的文化利益,并促进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2)特点:传教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利用教育抵制纳粹宣传。
影响: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宣传,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维护全球霸权;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考点四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知识点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 学校 教育 古代 ①官学:中央,汉代太学,西晋国子监;地方,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②私学:产生,春秋;发展,唐;高峰,宋
近代 ①1898年,创设京师大学堂。②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现代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②1977年,恢复高考。
③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④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西方 学校 教育 起源 古希腊的学校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古代 欧洲中世纪教会大学
近代 ①法国拿破仑“大学区”制度。
②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教学合一”。
③美国大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
二、印刷书的诞生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一秦汉 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
唐宋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三、图书馆与博物馆
图 书 馆 西 方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
保存场所: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
新职能:服务公众
中 国 古代官藏的史官和“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藏典型:天一阁
近代的京师图书馆;1998年的“国家图书馆”
博 物 馆 西 方 人类最早博物馆: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
近代最早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
中 国 中国最早博物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近代自建最早博物馆:张謇南通博物苑
民国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02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探究·拓展
文字 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有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基本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语言 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服饰 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书籍 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建筑 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 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宗教 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道教
教育 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活动 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02
知识点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 代 西方 欧洲各国盛行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中国 中国历代皇帝等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发展出专门的金石学,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
近 现 代 西方 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中国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公约》 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负有保护责任;将部分遗产列入名录,加以重点保护;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①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
①古代文明的遗迹:具有代表性的有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②近代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之城。
(2)中国
①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考向1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2024·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立,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考量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承载中华文明、关乎民族文脉传承的各类版本规划保藏。中华版本是指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化符号和文脉信息的各类载体,包括但不限于陶石兽骨、金属竹木、实物纸张、虚拟数字。例如,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选取《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孟子》《法苑珠林》等为版本资源,具体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
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就世界历史上的任一文明,聚焦于某一主题,列出至少三种版本资源并阐明理由。(要求:文明与主题明确,版本资源与主题相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考向·洞察
真题回归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及近现代世界。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以2022年建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及其做法为情境,本题的材料交代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建立的背景、目的,指明了中华版本的定义。材料还提示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的“中国古代哲学”展览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意义。材料给出的是古代中华文明中的哲学这一主题,其中的版本资源包括儒、释、道的著作,以及其在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延续中国历史文脉上的重要作用。本题的设问要求考生“参照中国国家版本馆关于中华版本的定义和做法”,结合所学世界历史知识,从四个方面进行作答:文明、主题、版本资源及其重要性。
【答案】文明与主题:古希腊文明的哲学思想
版本资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苏格拉底的对话录
理由:《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现了他关于理想社会、正义、知识与教育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文本,也对后世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上的深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经典之作,系统地奠定了形而上学这一支学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为何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虽无著作留世,但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如《斐多篇》,我们可以学习到苏格拉底以对话方式探讨哲学问题的风格。这些文本记录了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与哲学追问的思想核心,为理解古希腊哲学的奠基阶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三种版本资源集中表达了古希腊文明在哲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共同探讨人性、知识和社会理想,展现了该文明的思想高度。
0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家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
——摘编自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二 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要求由政府提供经费建立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不久后,又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城市扩大到5000人以上的农村。然而由于将建馆权下放给了地方,直到1870年,仅35所公共图书馆得以建成。1892年,英国议会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取消了地方政府建馆的限制。同时期,英国的公共图书馆还接受了“钢铁大王”卡内基慈善基金会的大量捐款。1919年、1925年,英国接连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取消了对图书馆课税制的限制,允许在各郡建立中心图书馆。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已在英国全国普遍建立。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变式训练
【答案】(1)不同之处:19世纪中期前的英国图书馆分类较多,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19世纪中期后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实现了各阶层在服务上的平等性。(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议会改革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立法;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影响。
(2)意义:推动了英国图书馆制度的完善与服务对象的扩展;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有利于增进社会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服务工业革命(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公众的职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02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礼部制定的刻书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国史、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许人告赏钱一百贯。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他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板,候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
——摘编自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材料二 清代官修图书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官修图书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乾隆时用木活字刊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十分精良。清代的图书出版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类,武英殿(官刻本)修书处刊刻书籍,刻字极工。康熙时修《数理精蕴》等书采用了传教士利玛窦所著《乾坤体义》及明代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等所著《新法算术》中的精华部分。清代官修图书都戴有“钦定”“御定”等“桂冠”,康熙帝下令修纂的《康熙字典》即“钦定”之书,任何人不得稍有修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刻书出版管理的主要内容。
(2)指出材料二中清代官修图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变式训练
【答案】(1)主要内容:禁止出版议论国家军政大事的会要、国史、实录;其他有关学术的一般书籍要有选官审查并送秘书省审定;戏袭之文,不得雕印,违者处罚;规定细致,管理严格。(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类别齐全;数量较多;质量高;吸收了西方文化。(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政府组织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钦定图书不利于学术争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考向2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2024·贵州卷)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国( )
A.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D
真题回归
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并将一家煤矿改建为采煤博物馆,后又发展为国家采煤博物馆,工业遗产是文物的一种。它们不仅包含了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如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文物,还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英国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只涉及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这一处,无法得出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材料的主旨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且虽体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调整,不能等同于传统工业结构被调整,传统工业结构仍然稳定
材料未提及新兴产业,未涉及产业创新的内容
02
1.2017年,国际图联发布《保护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指南》,倡导通过“数字统一”,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跨机构融合,解决濒危文化遗产原始载体流散各地的严峻问题。由此可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际图联强调( )
A.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 B.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C.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D.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
变式训练
A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调查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上约一半世界遗产地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当补贴减少时,世界遗产地将面临巨大风险;2020年,有13%的世界遗产地曾裁减正式员工,有27%的世界遗产地裁减了临时员工数量。这启示我们,世界遗产保护( )
A.必须由联合国组织协调 B.需要各国积极担当作为
C.可作为振兴经济的机遇 D.应拓宽人才流通的渠道
B
真题练习
·
命题洞见
1.(2024·海南卷)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B
2.(2024·湖北卷)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B
3.(2022·海南卷)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4.(2023·河北卷)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D
C
5.(2022·辽宁卷)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6.(2023·全国甲卷)西方某一文学思潮挑战和反叛了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据此可知,该文学思潮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B
C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