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1949.3)
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
建立新政权→
巩固新政权→
确立新制度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十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纲要·上
时空坐标
本课目录
CONTENTS
壹
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贰
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叁
定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肆
1.筹备建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
注意:《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1949-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时空 1949.9.21,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任务 筹建新中国
特点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组建联合政府
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规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 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代行人大职权;
②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一、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歌
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建国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 政权性质: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民主联合政府)
一、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材料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材料2:
材料3:
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
借台湾问题离间中苏,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
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
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
经济崩溃
美国威胁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国内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仍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日军的掠夺、国民政府经济危机
国外
世界逐渐形成以美苏两大强国相互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土
地
经
济
美
国
两
极
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1.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稳定人心
(1)农村:土地改革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背景 ① 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根因);
③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需要。
时地 1950年6月—1952年底,新解放区
内容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评价 ① 彻废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新政权;
② 农民翻身,农村解放,农业发展;
③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④ 弊端:仍为小农经济,分散经营。
1.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稳定人心
(1)农村:土地改革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材料: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米棉之战”时期排队等候的上海人民
“银元”之战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稳定 物价 原因?投机商倒卖银元,抵制人民币,物价飞涨
时地:1949年6月-1952年底,上海等大城市
措施?银元之战——行政、法律等手段
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实质?中共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表面争夺市场领导权,实质是政权之争。
意义?①全国物价趋势;②赢得民心;③恢复经济;④巩固政权。
统一 财经 原因?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现金管理。(苏联模式)
结果?①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②人民政府完全掌握市场主动权;
③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稳定人心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名词解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以纸币换银元
炒卖银元,抬高银价
5月27日
1银元=100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人民币
“银元之战”示意图
共同目的:
实质:
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军事上——剿匪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材料1: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6
湘西剿匪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1)背景:
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
②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③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3)过程:
中国如何应对?
出兵
①“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
②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③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
不出兵
①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
②多年困苦,急需休整
③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
④优先解决台湾问题
1950.6.25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朝鲜内战爆发
1950.6.27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10月初
抗美援朝
1950.10.19
《朝鲜停战协定》
1953.7.27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军仁川登陆
1950.9.15
2.军事上:抗美援朝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美国报刊登载的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抗美援朝(1950-1953)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涌现一批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魏巍《最可爱的人》
二、固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
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巩固,经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外交任务:打破外交封锁,获得外交承认,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总政策 三大方针 针对问题 含义 意义 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针对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强调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独立自主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针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 先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一切特权及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一边倒 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避免外交孤立无援
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学习聚焦】建国初期,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非国家利益。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实质及影响?
原因:
①国际环境:美苏冷战,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
②国家利益:中国的独立和发展需要苏联帮助。
③意识形态: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安形态相同。
④:维护世界和平,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实质:针对西方国家遏制中国采取的外交方针。
影响:
①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利于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防安全;
③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④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
⑤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⑥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①按“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1949年10月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
③按“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④意义:迎来新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为国内经济建设获得国际援助创造有利条件。
(2)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召开: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②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作用: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与国际会议;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南半岛)
印度支那半岛
日内瓦会议(1954)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日内瓦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①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倡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③最终确定: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①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成就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
“求同存异”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 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民族独立、 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扫除殖民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努力寻求合作的共同点,暂时搁置难以解决的分歧
时间:1955年
地点:万隆(印度尼西亚)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柬埔寨诺伦敦·西哈努克亲王:“周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小心。由于他过于吸引人,因此,他显得更加危险。”
材料:(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就
三、安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化三改”
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的总路线。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工业化
手工业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性 质:
性质: 全民所有制
改造前:
改造后:
途径方式:
方式:公私合营
(国营经济)
意义: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革命)
集体所有制
生产合作社
(集体经济)
①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确立。
②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经济:
克拉玛依油田
长春一汽
集二铁路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鹰厦铁路
成就:如图所示
一田、一桥、三公、三铁、三厂
鞍山钢铁厂
(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作用: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经济: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原则
《五四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
2.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思考】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俞可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2024·重庆高考·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C
当堂检测
2.(2024·海南高考·8)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C
当堂检测
3.(2024·湖南高考·10)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A
当堂检测
4.(2024·河北高考·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各地国营粮食公司即开始在市场上积极开展收购工作。国家准备了充足资金和大量布匹向农民购粮、换粮,并将所收粮食及时运到各大城市。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支持工业建设
B.统一物资管理
C.稳定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
C
当堂检测
5.(2024·黑吉辽高考·10)1950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B
当堂检测
6.(2024·浙江高考·9)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
B
7.(2024·广东高考·10)下表 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由上表可知( )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当堂检测
C
当堂检测
8.(2023·湖北高考·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A
当堂检测
9.(2023·海南高考·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当堂检测
10.(2023·辽宁高考·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