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张PPT)
《乡土中国》
作家介绍
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学术价值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包括14篇论文:
读逻辑
乡土性
差序格局
道德观念
社群性质
情感定向
礼治秩序
权力结构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基本性质
基本社会结构特征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社会秩序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从欲望到需要》
章节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不流动性)
(人离不开土)
(熟悉性)
(法理社会)
①
②
③
(村与村之间)
任务:《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设计思维导图呈现各段之间的关系。
精读:《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在全书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请找出描写“乡土性”特点的句子,概括其特色。
1.“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2.不流动性。
3.熟人社会。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乡土中国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
文化稳定
社会继替
(无商业性)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商业性)
提供稳定性
身份社会转变为契约社会
背景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进行比较研究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一时势权力。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之外,提出基于社会变迁的“时势权力”。从整个社会来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够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个社会就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形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在乡土社会中之所以可以靠欲望行事,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要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决定的。
任务布置
第1天:导读课——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第2天:阅读第一章——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第3天:批注指导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
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
第11天:研读指导课——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第18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课题展示
第19天:阅读评价与考核
作业布置
写一篇心得式读书笔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要突出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