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高2025届历史高考
一轮通史复习
专题五 辽宋夏金元
民族政权并立与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成熟)
辽宋夏金元(960—1368)
一.两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十国
五代
辽(契丹)
金
西夏
北宋
南宋
蒙古
元
891
979
1127
1279
1368
916
1125
1206
1271
907
960
1038
1115
1234
1227
北
南
辽宋夏金元(960—1368)
由民族政权并立到重归一统
由多元到一体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五代十国(907-979):藩镇割据的延续(武将拥兵自重)
地理:中原汉族政权失去抵御游牧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北方游牧政权有了南下根据地。
军事:汉族政权失去天然马场与良种马(骑兵资源缺失)
经济:北方游牧政权拥有了农耕基地。
【时空观念】
913-938-1368年(非汉人政权统治455年)
【时空观念】
北宋局部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政权和战
宋辽关系:
宋伐辽与辽攻宋
1005年澶渊之盟(兄弟之国,“岁币”)
宋夏关系:
宋夏战争
1044年宋夏和议(君臣之国,“岁赐”)
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不断
民族交流交融是主流
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时空观念】
宋金对峙,民族政权并立
宋金和战
宋金关系:
岳飞抗金
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1141年君臣之国,“岁贡”)
隆兴和议(1164年叔侄之国,“岁币”)
嘉定和议(1208年伯侄之国,加重“岁币”)
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不断
民族交流交融是主流
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时空观念】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一个民族打出一个帝国
元朝重归大一统
汉民族的“小中国”到多民族的“大中国”
民族融合向纵深发展
少数民族内迁
北民南迁
汉族外迁(边疆)
外族内流(回族)
民族区域分布的基本定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916
1234
960
1206
1141
1127
1125
1115
1038
1227
1260
1271
1276
1368
北宋
南宋
元朝
辽
西夏
蒙古
金
政权 民族 起止时间 建立者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71--1368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忽必烈
【时空观念+必备知识】
政权更替
北宋的建立:960年 陈桥兵变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元]脱脱·《宋史》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宋太祖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
五代以来武将夺权传统的延续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方镇太重
加强中央集权
君弱臣强
加强君主专制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1 P6)
地方行政:路州县
路:监察区变行政区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四监司 互相平行 互相监督
分化事权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行政: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节度使成为虚职
如何革除“方镇太重”?
军事:将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地方军队定期换防
财政:设转运使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祟文抑武
强干弱枝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军、政及财权,基本铲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弊端1:分化事权、机构众多,导致效率低下与冗官产生
弊端2:祟文抑武、强干弱枝,降低军队战斗力
(执政)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北宋加强君主集权
中枢决策机构:二府三司制
事务性分权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兵权两分
文武相制,加强皇权
监察制度:台谏制度
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台谏合一
材料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特点:
①分化事权,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②增设机构以分化事权,使之相互牵制。
君主独裁正式形成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相互牵制,降低行政效率
机构臃肿(冗官)
财政支出庞大(冗费)
如何解决“君弱臣强”?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科举取士 文官政治
如何解决“武将专权”?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田况《儒林公议》
“杯酒释兵权”(解除宿将兵权);
重用文臣任枢密院长官,以文制武;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和文官的地位
特点:祟文抑武,以文制武
祟文
抑武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宋代文官政治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宋代文官政治的表现】
(1)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
(2)君臣关系——与士大夫共治
(3)防范异化——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抑制
(4)人事管理——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
官:代表职级,领俸禄,不负责实际事务;
职:荣誉;
差遣:实职,管事;临时性质(“知”“提举”“勾举”“判”)。
【官职差遣制】
官、职、差遣分离——加强皇权
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降低行政效率
官员众多——促进文官政治发展
机构臃肿、官员众多,开支巨大,导致冗官、冗费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宋代文官政治
文官政治的积极作用:
1.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传统的贵族政治与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2.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4.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教育等发展;
5.形成了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促进经学、史学、文学等发展
曾经有学者做过统计,从战国至有清,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主约有38人,其中以两汉两宋最多。两汉共有8人,而宋代则达到了9人之多。但和汉代严重的外戚干政不同,宋代后妃们临朝居多,但并无外戚之乱,也无后宫干政之祸。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C.理学的影响力增强 D.鉴于前朝的教训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戒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B
A
【对点训练】
【化简】宋代多女主临朝却无外戚、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化简】宋代皇帝成人即在士大夫支持下,由后妃垂帘到皇帝亲政反映了
【知识巩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表现
收权 夺其权: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
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权 二府三司制:中央,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文治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背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特点?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祟文抑武,以文治国
影响?
积极:
1.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2.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4.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
1.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政治)
2.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使其在民族战争中屡败。(军事)
3.逐渐形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后世)
4.地方自主性受限,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
冗兵
冗官
冗费
不抑兼并
养兵政策
募兵制
【历史解释】
北宋的“三冗两积”
分化事权
机构臃肿
养官
养兵
岁币
【必备知识】
庆历新政1043年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选1 P23)
背景
内容
结果
北宋中期统治危机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边疆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对外战争处于弱势;
财政危机:养官、养兵、岁币等导致国家财政匮乏;
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纲要上P55)
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
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遭到其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
揭开了北宋改革变法的序幕
1.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选1 P102)
2.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3 P5)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三冗”问题,埋下“两积”祸根 )
【必备知识】
熙宁变法 1069年 王安石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三大危机)
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改革变法的序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三冗”问题,埋下“两积”祸根 )
宋神宗、王安石等君臣的大力推动
“拗相公”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目的
直接:改变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
根本: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王安石认为:
国家贫困的原因
农民不能生产的原因
最好的理财方法
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生产太少
土地兼并、徭役沉重
依靠天下劳动力开发自然资源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战斗能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人才
宣传变法
富国
强兵
育才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熙宁变法 1069年 王安石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重视培养变法人才
以革除时弊为特征
体现先进经济思想
【历史解释】
熙宁变法 1069年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材料1 由于南方生产力水平较北方高,商品经济较北方发达,故南方人能用应服役的时间创造出比应役酬劳多得多的收入,宁愿以金钱来换取劳动时间……雇役法大体上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上户有利,而差役法则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乡村上户有利……(王安石)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而实行“一刀切”的办法,遭到反变法派强烈的反对。——郭学勤《从雇役法析王安石变法受挫原因》
材料2 一些官吏在实施青苗法时以多放钱多收息为功,因此进行强行摊派,无论是坊郭户,还是乡村上户、下户和客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强制纳息。
——方宝璋《略论宋代青苗法的弊端》
变法失败的原因?
募役法没有因地制宜,搞“一刀切”
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改革缺少策略
①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其激烈反对;
②改革派自身的失误:急于求成、用人不当、策略失误等;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根本)变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评价王安石变法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历史作用):
局限性: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续了北宋的统治;
(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军事)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扭转了对外战争的被动局面;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精神值得肯定。
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必备知识】
选官: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选1 P32)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选3 P77)
官员考核:宋代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选1 P31)
监察制度:①中央:设御史台,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和通判共同管理)(选1 P32)
对外交往: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选1 P32)
社会流动性增强;贵族政治到士人政治
对外交通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广、泉、明三港口
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宋代的其他制度
【必备知识】
宋代的其他制度
法律与教化【选1·P48】
(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一阁所藏宋朝的《天圣令》,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教化:【选1·P48】
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人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成为范本。
宋代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唐律深刻影响后世)
宋代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理学深入到族规、家训;
宋代乡约教化以民间自治为特征。
【必备知识】
宋代的其他制度
项目 内容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沿用两税法,但赋役沉重;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缴纳免役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选1 P94)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所占比例下降,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选1 P100)
主户 客户
唐 土著户 外来户
宋 有土地户 无土地户
表明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人口流动。
【探究思考】
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城市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②赋税制度的变革,征收标准以田亩为主;
③ “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④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社会等级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请对上述原因进行逻辑梳理
项目 内容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沿用两税法,但赋役沉重;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缴纳免役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选1 P94)
表明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人口流动。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选1 P100)
乡里制度 (选1 P101)
保甲制,北宋王安石实施(源于唐朝的邻保制) (选1 P101)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范仲淹创办族内义田 (选1 P102)
福田院 (选1 P102)
【必备知识】
宋代的其他制度
【概念阐释】
1.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送的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朝廷缴纳的钱财。
2.岁赐:指皇帝或朝廷每年给地方或个人的赏赐。
3.岁贡:指地方或诸侯属国每年向朝廷的进贡。
【历史解释】
如何看待两宋以岁币换和平
材料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可取之处
①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议和后使北宋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③有利于宋与辽、夏、金的经济交往,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①加重财政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两宋衰亡;
②长期的妥协造成两宋积弱的形象,一味妥协不可能换来长久和平(两宋均为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不可取之处
(2024·东北卷·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高考真题】
B
【化简】宋仁宗时赦书由书吏抄录改为朝廷摹印颁行的举措有助于
(2024·山东卷·4)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 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化简】宋人王猎累试不中、经商致富仍不得志,后终得以出仕的经历反映出
B
(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高考真题】
C
(2023·广东卷·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