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满分宝鉴 专题02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 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满分宝鉴 专题02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 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10: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2025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满分宝鉴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简答题的考查知识点、命题角度、构思方法、答题角度和拟题技巧。
2.积累诗歌鉴赏主观简答题的必备知识点,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024新课标Ⅰ卷16T)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官方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学生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表明诗人已经沉浸于溪声之中,景、人、情融为一体。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表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课前高考精炼】
一.新高考主观简答题考点一览表
【考点突破】
年份 卷别 题目 题干 知识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对比手法,泉声的描绘,赏析。
新课标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关键语句“白头心事”的理解与分析。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15.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艺术效果。(6分) 语言知识点中“炼字”的考查。艺术效果分析。
2023 新课标Ⅰ卷 《答友人论学》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关键语句的理解、评价与分析。语句的深层含义及哲理意义。
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抒情方式:寄情于景。分析情与景关系。(拟人手法、修饰词语)
全国甲卷 《临江仙》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语言中“炼句”,词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情感等。
全国乙卷 《破阵子》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直抒胸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2022 新课标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人生态度和评价。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
新课标Ⅱ卷 《送别》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方式: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全国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比较阅读。作用的不同。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虚实结合。
二.新高考主观简答题的考查类型。
1.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2.概括、评价、分析观点态度。
3.思想情感概括分析。
4.鉴赏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5.鉴赏诗歌语句(炼句)。
6.概括诗歌内容主旨(主题、事理、哲理等)。
7.比较阅读鉴赏。
考点一: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内容:
理解诗句的关键在于掌握诗句的构成、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1.诗句,作为组成诗词的基本单位,其理解首先需要从字面上进行解析,包括每个字词的意思和典故的含义。进一步,结合诗句的背景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寄托。如李绅的《却入泗口》(却入:乍入。泗口,泗水入淮)“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A.首句写诗人乍入泗口看到的两水交汇的景象,一个“清”字奠定了作品萧瑟、冷清的基调。这里“清”字的作用是错误的,“清”修饰“淮”,淮水,指淮水的特点,清澈。
2.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也是理解的关键。诗句中通常包含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例如,《相见欢》中的月、梧桐、深院、清秋就能看出作者的哀叹与落寞。
3.读懂一首古诗还需要结合作者的背景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在唐朝繁盛时期多豪放洒脱,而经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则多与哀伤挂钩。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课堂知识点拨】
思路:
诗句理解的核心是表层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
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以及诗词所处时代的背景,都有助于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而李白的则更倾向于表现个性、抒发情感。
2.逐字解析:对于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深入解析其含义,避免望文生义。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并非指绿色,而是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
3.注意手法:修辞和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都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往往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意图。
4.理解意象:古诗词中往往有许多特定的意象,如“柳”代表送别,“月”代表思乡,“竹”代表坚韧等。理解这些意象,对于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非常关键。
5.把握情感:古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深入分析,把握诗人的喜怒哀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2024年新高考Ⅱ卷16T)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2】①“白发心事”即年事已高,但心中有许多牵挂:国土未复,外敌未灭;年事已高,空叹无奈。②对前线战事的牵挂。“卧闻刁斗起连营”,对敌作战仍在持续进行,入夜难以入寐。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③对自己无奈的自责。“惭愧儿童话请缨”,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自己只能独卧为山亭,惭愧面对。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 ①(其五)
苏轼
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
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
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③。
霜飙④散氛祲⑤,廓然似朝旭。
[注]①苏轼被贬惠州时,一位85岁的老人邀请他在荔枝成熟时相聚,他欣然答应,夜闻苏过(苏轼的三儿子)诵《归园田居》,于是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本诗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所作。③月固不胜烛:苏轼自注为“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烛天地而不能烛毫厘”。④霜飙:凛冽的寒风。⑤祲:雾气。
2.理解并简要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6分)
【答案】理解:凛冽的寒风吹散了笼罩着天地的雾气,天地之间顿时变得空阔寂寥,犹如朝阳映照的情景,诗人亦由此豁然。(2分)
赏析:①寓情于景。风吹雾散后天地空阔寂寥,如朝阳映照,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②双关手法。“氛祲”既指自然界中的雾气,又指诗人遭遇贬谪后的郁闷之气:(或)“廓然”既指天地间空阔寂寥的情景,又指诗人内心变得豁然。(2分)(答“象征”“以景结情”亦可得分)
【对点练习】
(2023新课标Ⅰ卷16T)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3.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案1】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3分)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彻学问直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3分)
【答案2】①(句意解读)卖花担上的桃花李花再好看,也不如长在枝头那样有活力、见精神;②(主题,引申义)治学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要深入到文字背后,亲自悟得其中的思想精髓,这就好比在枝头欣赏桃李方能见其活力、精神。
考点二:概括、评价、分析观点态度
内容:
1.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的看法,结合诗句展开分析。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准确,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3.针对他人给予作者或诗句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谈自己的理解,作出肯定的判断,结合诗句展开分析或进行探究性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路:
1.明确观点态度是什么。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表态度的),关注陈述对象、表述方式、感彩等。
2.审清题意,明确命题者让我们干什么。针对观点态度,是理解分析、还是在诗中寻找体现依据、还是发表自己的评论等。
3.确定答题思路,拟写答案要点(六分试题,一般2至4点,以3点为主),组织专业术语,调整答案顺序。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首联诗人卧枕船舷,望湖上美景,浑恐置身蓬莱仙境,表现了诗人“心境澄清,快乐逍遥”的主观色彩;②颔联诗人看到小桥流水、山寺云峰,夕阳晚照,景物宁静而美好,体现诗人归家路上“悠然自得,享受宁静”的主观色彩;③颈联诗人观飞鸟如见避、红蕖似相迎,景物拟人化描写,著有诗人归家路上“欣然愉悦,心情舒畅”的主观色彩;④尾联诗人即将到家,观林萝密密,听鸡犬声声,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环境描写,著有诗人“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主观色彩。(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2023年教育部四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贫笞: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2.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联考答案】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考生答案】①旷达乐观。诗人虽然被贬,但仍能欣赏风景之美,眼中是自然的生生不息,心中是归家的喜悦之情。②随遇而安。傍晚时分,提着美酒与友人为伴,把酒言欢,快意人生,在人生低谷中寻求难得的快乐。③随和洒脱。诗人与友人玩得很尽兴,与百姓一起尽情享受人生欢愉,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的祥和场景。
【对点练习】
(合肥市六校联盟 202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宋)程颢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3.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无道学气:所谓“道学气”是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理;此诗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学气。②情韵俱佳:颈联的“莫辞”和“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亲切而真挚;“盏酒”和“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情韵俱佳”。
考点三:鉴赏思想情感
内容: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加之情感的表达往往依托形象、技巧等,有时它会和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结合考查。
诗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其实只要能知道古诗的类别,中心思想就有套路可走。
(一)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抒发爱国之情,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要么以古鉴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以免重蹈覆辙;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4.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的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东晋的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或表达对归隐山居和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抒发了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或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描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描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和赞颂之情。
(四)赠友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即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抒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思乡怀远诗的思想感情: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绵绵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六)咏物言志诗的思想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愤慨,寄托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报效国家的志向。
3.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伤感。
4.寄托某种人生感悟,蕴含某种生活哲理、寄寓美好生活愿望、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
5.描绘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七)爱情闺怨诗的思想感情: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无聊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以及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面写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3.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这类诗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美好的爱情总是无法得到圆满,这类诗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念,萦绕着一种怅然失落的哀愁。如李商隐的爱情诗。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孤寂悲凄,这类诗是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夫妻真情的颂歌。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苦;或追忆从前生活情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孤独的情怀与物是人非的凄楚。
思路:
1.准确判别诗歌的类别,把握思想感情的范围,对号入座。
2.结合诗人和时代,了解创作风格和社会特色,知人论世。
3.认真分析思想情感的载体(意象、意境、关键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品味诗歌情感的内涵。
4.结合注释和选项内容,筛选有效信息,特别是有矛盾信息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①表达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展示了早春美好的景象,“最是一年春好处”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 (2分)②表达词人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之情。“花不看开”以花开时间之短,来不及欣赏就已经凋谢来比喻人生极其短暂。“人易老”直抒胸臆,表达衰老匆至的人生感叹。(2分)③表达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下片通过“休辞醉倒”,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珍惜现在,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欣赏及喜爱。“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①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感叹。“水寒风似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天之寒冷,风之凛冽边塞苦寒景象。(2分)②对将士不畏牺牲,奋勇杀敌意志的赞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回忆昔日“长城之战”,借众人之口客观夸赞将士斗争意志之坚、之高,同时与后文“白骨乱蓬蒿”形成对比,突出将士不畏牺牲的壮志。(2分)③对残酷战争的厌恶。“白骨乱蓬蒿”一句描绘了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的景象,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表达出对战争的强烈不满。(2分)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松醪(láo) ,即用松脂、松花、松子、松叶酿制成的酒。
3.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作者借此表达物是人非,世事变化之感;③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英雄落悲之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4.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诗人通过“碧”“艳且鲜”“秀气”“馨香”等写荷花秀丽鲜艳的花容,清香的气息,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秀色空绝世”“凋此红芳年”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考点四:鉴赏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先写景,后抒情(景象—意境或氛围—情感)。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的担忧)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寄情于景)
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完完全全地寄托在景物上,并且让景物有了一定的“感彩”,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作者常用拟人手法或运用“愁”“思”“枯”“老”等修饰语来描述景物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体会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写出了睹物伤情,同时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情怀和爱国之情。
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一“孤”字明写“云”之孤独,暗写诗人寂寞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情景的境界,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5.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抒情方式)。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代王昌龄《闺怨》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诗人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写出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
如:“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唐】杜甫《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触景生情。看到江畔上叫不出名字的草(异乡的陌生),山岭间的随意飘荡的云彩(孤独飘零),诗人顿生异乡的陌生感和飘零感。
6.用典抒情:
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所以我们需要弄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内容,再弄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就比较容易看出诗人的意思了。即要明确典故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情况下,诗人是以典故中的人物自谓,正用典故,也有反用典故的,这种用法往往有讽刺意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7.以景结情:
诗歌在抒情或议论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后,忽然出现了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代许浑《谢亭送别》诗歌结尾并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8.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怀古诗)
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发表对人事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手法。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9.以乐衬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秦《诗经》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 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 杨柳依依是春天的美景,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面对这样的美景更能传达出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10.对面(对方)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大多为想象,虚写。
如:“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作者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如:“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诗歌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含蓄深沉。
11.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章(诗歌)的生命,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眸、一种姿态都能真切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一个社会的真实本质。
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秋思》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眷眷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点绛唇》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联为实写,“收蓟北、涕泪、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剑门关外,初闻核心地带已被官军收复,顿时热泪盈眶。转回头看看这些年跟着自己流落他乡受苦受难的妻儿,脸上的愁云也逐渐消散。随手举起漫卷诗书,欣喜若狂。情真意切地记录了战争平息,作者及家人的心情。后两联为虚写,我们应该“放歌”“纵酒”来庆祝胜利,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时期,让我们一起无忧无虑的还乡去吧。尽管我们仍身处异地,但我的思绪已经展翅而飞,沿着嘉陵江穿过巴峡,到了巫峡,马上转向洛阳,便可以回到故乡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诗人听闻战争胜利时的喜悦之情以及急欲返乡的愿望。虚实结合的技法,更好地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中心主旨。
“虚写”的标志性词语:
1.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叹。
2.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设想家人围灯,夜深人静时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3.忆。“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听到凄清猿啼时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
4.思。“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虚”写诗人想象家人深夜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5.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包含了离人无限的凄楚,其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6.明日。“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感情。
7.梦。“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花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8.何。“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官方答案】①采取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②开篇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考生答案】①直抒胸臆。“看破尘世”“放轻浮名”直接表达自己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与旷达。“身闲心太平”“与君同醉醒”直接表达诗人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②细节描写。“登山真率饮”“穿林自在行”中,“真率”“自在”心态的细节刻画,体现诗人宁静从容的心境,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③借景抒情。“细雨初晴”“溪上”“菱唱”“烟外”,细雨停歇,天气转晴,词人置身碧溪之上,深处烟霭之中,远处是采菱女子边歌唱边劳动的画面,渲染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氛围,写出词人徜徉于山水之间的闲适情趣。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方落笔:“君到南中自称美”,虚写友人到胜境南中也一定会称赞其风景的优美,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自己的慰藉。②寓情于景:“飒飒芦花复益愁”,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依依不舍的离情。③以景结情:“云帆”“望不见”“长江空自流”,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对点练习】
(2024届山西省名校联考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3.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中见到词人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②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③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考点五:鉴赏诗歌语句(炼句)
“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要善于从这些物象中概括出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句都有不同的内涵,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考点“炼句”答题的角度颇多: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诗词韵律,语言特色,意象意境,炼字(精炼生动形象的动词或形容词)等。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官方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桥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生答案】①想象(或虚写):描绘想象中未来相聚时,东溪春日杨柳拂江、雪中梅谢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即将再聚赏春的期盼。②以景结情:作者以春日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蕴含着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安慰,也显现出对待离别的乐观豁达。③用词生动: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④意象典型: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典型意象,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写出了风景之美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运用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使用对仗(对偶):“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句式)工整,富于音韵之美。⑤远近结合(由近及远):“浅浪”乃近景,皎洁的月光下层层细浪涌起的情景;“层霄”乃远景,浩渺的碧空飘荡着淡淡的云朵的情景,突显了环境的辽阔,清新,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3.请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①首句直抒胸臆。“欲上高楼去避愁”直言登上高楼的目的是排遣愁绪,奠定全词的戚伤悲愁的情感基调;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愁还随我上高楼”,生动形象地写出“愁”之如影随形,无法逃避,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③运用顶针修辞手法。上句句尾的“愁”与下句句首的“愁”,上传下接,首尾相连,层层承递,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极力表达愁绪难以派遣之愁。
考点六:概括诗歌内容主旨(主题、事理、哲理等)
主旨是表达诗词意义的核心,或者说是作者的创作意图(目的)所在,是作品对文化、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的总结和归纳,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或精神旨趣。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则是作品中表现情感的部分,或者说是表达作品中情感色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对事物感性的抽象反映,是文艺作品中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可以包括爱、恨、怒、喜、悲、思念等等,作品中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形象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哲理是诗歌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哲理诗,就是说理诗。有的虽不是哲理诗,但诗句中蕴含某种为人、生活、处世的道理。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
用一句话来形容,主旨说的是“理”,情感说的是“情”,哲理说的是“理趣”。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主旨是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疾苦和苛捐杂税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悲惨状况,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思想感情则是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抨击和批评。
如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主旨是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趁青春年华,要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而思想感情则是表达诗人时光流逝的感慨,一事无成的悲叹。
如(宋)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dàn àn):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道理:①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启示:①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②“独守千秋纸上尘”,告诉人们不应该死守古书,因为那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
【对点练习】
(许济洛平2024届高三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古梅两枝
戴复古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
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谁能知我意,相对岁寒时。
3.诗歌蕴含哲理,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哲理:古梅历经百年,看似衰老和凋零,却仍能开花。启示人们:老有所为,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②哲理:古梅在百年“岁寒”中展示出独特的美。启示人们:应该在艰苦的环境中坚韧不屈,展现生命之美。
考点七:比较阅读鉴赏
比较类诗歌鉴赏,简而言之就是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首诗歌或一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比较类诗歌鉴赏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对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对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或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对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达技巧的比较,对同一诗人书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等。具体来看2022年高考试卷中的比较类诗歌鉴赏题,全国甲卷是咏物诗,全国乙卷是送别诗,浙江卷为咏史怀古诗。尽管文本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从比较阅读的视角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做比较类诗歌鉴赏题时,学生可采取的流程是:读懂诗歌,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清楚诗人运用的表达技巧;审清题干,抓住题干关键词;规范答题,按照题干的要求,理论阐述和内容分析相结合。
(2022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目的是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目的是衬托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为虚写,点明自己与朋友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为实写,表达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答“运用典故”“借景抒情”也可适当给分,因为本诗的主要派遣愁绪的方法就是虚实结合。)
【对点练习】
(2024届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注】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年轻时元好问因战乱逃离家乡。二十年后,国破家亡、历尽磨难的元好问又回到故乡隐居,过遗民生活,此时他已五十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面对隐居生活,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都表现了隐居时悠闲自得的心境。①第一首,写出这里村落隔绝喧嚣,景色优美怡人,表现悠然自得之情。②第二首写自己随性而游,吃斋奉佛,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2分)
异:①第一首,抒发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之情。“惟有清风明月”不过表象,实则满腹忧愤愁苦,面对战乱,无能为力,只能借酒消愁,麻痹自己。(2分)②第二首表达诗人淡泊闲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意致。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与“林叟”尽情谈笑。以上表现出诗人淡泊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2分)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①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春天景象,整体氛围清新明朗,“碧”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媲美。
B. “恣行”写出诗人随性轻松的心境,与“兴逐乱红”“困临流水”之事相照应。
C. “十分劝”虽显“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但其实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意。
D. 本诗以“碧四围”起始,以“莫忘归”作结,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不忘关注心灵。
【答案】C
【课堂即学即练】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①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关注“落花”这一物象,但构成的意趣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颔联以“乱红”借代“落花”,乱红纷纷,色彩明丽,与碧野之景、兴逐等事相衬,渲染游春的闲情逸致。②颈联忧心风吹花落,飞散不见,突出花败凋零之景,自然表达出美好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的劝勉。
(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 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 颈联运用“寂寂”“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 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答案】B
(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4.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①返京复官后的孤独。“白头”言己年事已高;“觉异伦”言自己在官场上深感孤独,与他人格格不入;“谁叙旧”言己没有知己,流露出一种孤独与疏离感。②看透世事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寂寂门罗雀”与“累累冢卧麟”,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渴望摒弃世俗喧嚣,过躬耕田亩、啸傲林塘的自由生活。
【答案2】①虽返京复官,但没有归属感。“白头”与“红尘”“独立”与“鹓行”皆构成对比,体现出诗人与京城繁华与上朝队列的格格不入。②往事成空,好友寥寥,备感孤独。往事已矣,令人怅惘,无人叙旧,更添凄伤,这让诗人极易产生辞官的念头。③旷达之心态使诗人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就算孤独处世,毕竟还是胜过已入高冢的达官贵人,诗人仿佛已洞穿世间名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