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琴弦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B.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
C.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控制噪声的产生
D.把闹铃放在真空保温瓶中声音减小,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背为“文外独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蝉的声音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人们是根据音色区分出蝉或鸟的声音的
C.鸟的声音频率高于
D.蝉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4.唱歌时,通过音响把声音放大,这是指( )变化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5.在很多综艺节目中,都设计了播放乐曲让嘉宾猜歌名的节目,嘉宾们能根据听到的乐曲猜出歌名主要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6.在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们感觉不到振动的物体不会产生声
B.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镜片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
C.人们能感觉到回声的是因为回声和原声之间有时间差
D.人们能区分鸡牛狗猪等动物的声音是因为这些声音的音调均不同
7.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D.乐音有时可能是噪声
8.在一年一度的校百灵歌手大赛中,小红同学的歌声很尖细,特别震撼刺耳,这里“刺耳”指声音的( )
A.音调高 B.音色优美 C.响度大 D.传播速度快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不振动的 B.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不敢高声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有关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高
C.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一定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大
D.“B超”检查是靠仪器发出次声波进入人体,在脏器上发生反射获取信息
11.“东方红3号”是我国首艘,也是世界第4艘获得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B.噪声是指音调很高的声音
C.噪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2.有四只编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如图排列,为了查找出其中一个有裂痕编钟,用锤子分别敲击它们,右侧四幅图为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图,则下列关于敲钟时用力大小和判断裂痕的有无正确的是( )
A.敲甲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B.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C.敲乙编钟用力最大,丁编钟有裂痕
D.敲丙编钟用力最大,乙编钟有裂痕
二、填空题
13.体育中考时,老师的加油呐喊声是由声源 产生的,同学们能辨别自己老师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
14.学校运动会中锣鼓喧天,我们能分辨鼓声和锣声,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
15.我们讲话时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 产生的。许多男同学在“变声期”往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种“变声”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与“变声期”之前相对比较,他们说话时声带振动 (选填“快”或“慢”)。
16.如图所示,这是用来清新空气的加湿器,加湿器“将水打碎”变成水雾状扩散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水雾状的小水滴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7.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如图所示,埙吹奏时是由埙腔内 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手指按不同的埙孔能改变埙所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小韬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坤,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小坤说话“声音洪亮”,表明他说话声音的 大;小韬听到小坤的叫声是靠 传播过来的。
19.如图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水越来越多),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若改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
三、实验题
20.下面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小球的作用是 。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小球弹起,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 (选填“能”或“不能”)弹开。图甲装置还可以探究 (选填序号);
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 (选填“频率”或“振幅”)和发声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关系。若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1.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划的速度越快,硬纸片振动得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声音的响度 。
22.探究声音的特性
(1)如图1,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用示波器记录音叉此时发声的波形图如图2;
(2)再次敲击同一音叉,示波器记录音叉发声时的波形如图3所示,此时听到音叉的声音的响度比原来 ,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比上一次幅度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A A C B A D A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1.B
【详解】A.琴弦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故A错误;
B.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
C.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把闹铃放在真空保温瓶中声音减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故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振幅不同,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减小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D。
3.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蝉的声音是由蝉的鸣膜振动发声的,故A错误;
B.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是根据音色不同来辨别蝉或鸟的声音的,故B正确;
C.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人能听见鸟的声音说明鸟的声音频率是在20~20000Hz范围内,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唱歌时,通过音响把声音放大,放大后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发声体没有改变,音色不变;响度变大了,说明振幅变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每一首乐曲都有各自的乐谱,他们的曲调都不同,所以可以利用音调来区分和辨别乐曲,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响度大小、是否有介质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听得见;但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故A错误;
B.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镜片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只有回声比原声晚0.1s到达人耳,人才能区分出来,回声和原声的时间差取决于障碍物的距离,距离越远,时间差越大,故C正确;
D.人们能区分鸡牛狗猪等动物的声音是因为这些声音的音色均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而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健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乐器在不按要求弹奏时,发出的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噪声产生的定义可知,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优美的乐曲如果妨碍他人时,也是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小红同学的歌声很尖细,特别震撼刺耳,这里刺耳指声音的音调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振动的,故A错误;
B.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以及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种类和温度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A.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减弱,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具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声音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80Hz的声音一定比频率是160Hz的音调低,故B错误;
C.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传播距离有关,振幅是3cm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可能比振幅是5cm的响度大,故C错误;
D.“B超”检查是靠仪器发出超声波进入人体,在脏器上发生反射获取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C.噪声也是声音,也可以在水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错误;
B.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不是指音调很高的声音,故B错误;
D.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由四幅波形图可知,敲击丙编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图振幅最大,说明敲丙编钟用力最大;当编钟上有裂痕时,其音色会与其他编钟不同,其波形图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四幅波形图可知,乙编钟的波形图在形状上不同于其他编钟,所以可判断乙编钟有裂痕,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 振动 音色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的加油呐喊声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
[2]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学们能辨别自己老师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14. 音色 响度
【详解】[1]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能区分鼓声和锣声。
[2]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时,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5. 振动 音调 慢
【详解】[1]我们讲话时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2]许多男同学在“变声期”往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了”,这种“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3]音调高低由声带振动的频率来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因此在变声期之前,他们的声音比较“尖细”,这是因为变声期前他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快,变声期说话声音振动变慢。
16. 能量 汽化
【详解】[1][2]加湿器“将水打碎”变成水雾状扩散到空气中,利用的是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振动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超声加湿器就是利用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这一特点制成的;水雾状的小水滴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发生了汽化现象。
17. 空气柱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埙吹奏时,埙发出的声音是由埙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使得埙内部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因此改变了振动的频率,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18. 音色 响度 空气
【详解】[1]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2]声音洪亮是指人感觉到的声音大,由此说明是声音的响度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小韬听到小坤的叫声是通过空气传播来的。
19. 空气柱 ① ⑦
【详解】[1][2]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的。则第①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3]用木棒敲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所以第⑦个瓶子的音调最低。
20. 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不能 ① 频率 音调 次声波
【详解】(1)[1]根据题意可知,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根据转换法可知,小球的作用是音叉的微弱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运动。
[3]图乙可知,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实验中左边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
[4]①.图甲可以探究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音叉响度不同,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所以实验还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①符合题意;
②.一个音叉的音调是固定的,不能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②
(2)[5][6]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控制响度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
[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21.(1) 快 高
(2) 变大 变大
【详解】(1)[1][2]用硬纸片在梳子的齿上划过,划的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1][2]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锯条的振幅越大,听到的响度越大,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22. 振动 大 大
【详解】(1)[1]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3]由图,图3振幅比2大,所以响度大,乒乓球弹开幅度也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