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乐都八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乐都八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1: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都八中教师电子备课纸质教案(学案)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3 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2、理解作品内涵。
课 时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及学生活动 二级备课(修改、删减、补充、粘贴、批注)
教学过程: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配乐朗读、内容探究1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4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5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6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9、在《日》中,作者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四、小结《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