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2024.10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的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4页,答题卷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历史试卷考试为闭卷考试,不得参考书籍、相互借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1800年前后,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一两。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B.清朝与西方各国通商贸易繁荣
C.鸦片输入使白银外流 D.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
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
已经供给不上了”。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向中国倾销鸦片 B.改善中国落后的纺织业
C.打开中国的市场 D.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3.针对下表所示的贸易状况,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 )
时间 英输华货物总值(单位:万英镑)
1837—1839年 年均不足100
1845年 约239
1846年 约179
1854年 约100
A.提出五口通商 B.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
C.要求协定关税 D.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4.至于火烧圆明园,在《清文宗实录》中,竟然只记载了三个字:淀园火。意思是圆明园发生了火灾而于谁放的火,为什么放火,没有记载。这反映了清政府( )
A.掩饰屈辱历史,腐败无能 B.傲视全国人民,盲目自大
C.不知历史真相,无法记录 D.维护国家尊严,知耻后勇
5.李鸿章曾经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他是对下列哪次战争中国的战败有感而发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
会。这体现的思想是( )
A.绝对平均主义 B.男女平等 C.平均分配土地 D.民主共和
7. 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舆地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 《滇缅划界图说》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自然科学研究逐渐兴起
C.主权意识日益增强 D.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潮流
8.观察右面的漫画后判断,此漫画反映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是( )
A.开埠通商
B.协定关税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
9.清军大举入疆,新疆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竭尽所能提供支援。清军到达阜康时,当地群众指引他们走一条水源充足的小路,奇袭敌人。清军包围达坂城后,城里的维吾尔族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出城送情报,帮助清军及时全歼守敌。这折射出左宗棠收复新疆( )
A.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B.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义行为
C.痛击了阿古柏政权和俄、英的侵略活动 D.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10.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C.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D.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11.《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皇帝)。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以上情境的出现是源于维新变法(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2.1885年3月23日,法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有的已越墙而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全军将士见状奋起,与法军
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此次事件是( )
A.吴淞战役 B.定海战役 C.廊坊阻击战 D.镇南关大捷
13.1901—1902年,仅北京城和直隶省,自筹赔款就有1100多万两,超过了地方的年财政收入。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的10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A.助长了晚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得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 D.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民族危机
14.下图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彻底改变了中国落后的思想面貌
C.推动了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5.绘制年代尺(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下列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是( )
A.列强的侵略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探索 D.边疆地区的危机
二、辨析改错题(有4小题,每题2分,共计8分)
16.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抗争与探索。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英国。
【 】改正:
(2)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丁汝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冲向日舰,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 】改正:
(3)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 】改正:
(4)康有为、梁启超等洋务派主张变法图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戊戌变法。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名称。
并根据材料概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人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人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
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进行的实践活动。(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英国占领了香港岛,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等地开辟租界,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五口通商后,鸦片走私的情况更加严重。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使中国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哪个条约 条约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材料二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其反映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条款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是出自哪个条约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4分)
(4)上面三则材料见证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4.某历史社团成员对文物回归问题进行分组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民族之购】
材料一 第一小组:收集流失海外的文物图片,制作流失文物图片展板。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发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件陶瓷瓶被英国洛克爵士掠得。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像。民国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流亡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这座清代鎏金佛塔,制作精美,历时200多年依然金光闪闪,充分显示出清代能工巧匠的粗湛技,1860年被劫持到法国后,现在是法国枫丹白露宫的镇馆之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2分)
【回归之路】
材料二 第二小组:讲述部分海外文物回归情况。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物的流失与回归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D A D A C C B B A D D C A
二、辨析改错题(有4小题,每题2分,共计8分)
16. (1)× 把“台湾”改为“香港”。
(2)× 把“丁汝昌”改为“邓世昌”。
(3)√
(4)× 把“洋务派”改为“维新派”。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名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
影响:中国战败,被迫打开国门;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结束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中国人开始不断地反人侵;促使清王朝进行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实践:戊戌变法。(2分)
(3)认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列强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意识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8.(1)《南京条约》;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发展经济,振兴中华。
19.(1)主要原因:近代中国国力衰微,列强侵略中国,掠夺了我国大量文物。(3分)
(2)途径:中国企业或政府购回;爱国企业家捐赠;国际友人购买捐赠;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依法追索。(任答三点即可)(6分)
(3)认识:①文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②文物的流失不仅意味着文化的丧失,还代表了历史的屈辱;③文物流动方向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实力从弱至强的沧桑巨变;④要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促使文物回归。(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