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体育学校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 长沙》课件(36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体育学校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 长沙》课件(36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09:28:46

文档简介

姓名
张国华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菏泽市体育学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沁园春·长沙》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集阅读与鉴赏与一体的一首词。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 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 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完成古诗词的各个考点。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PPT等技术。
阶段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技术手段:PPT彩色投影仪
图片1.jpg??
阶段二:课中?
整体感知?zmj-6781-20343.mp3
老师播放范读录音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
技术手段:多媒体一体机、评价量规?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文本研习
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技术手段:思维导图、自主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阶段三:课后?
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技术手段:PPT、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大家谈谈对领袖毛主席的认识,你们所知道的他作为诗人所做的诗歌有哪些?
畅谈自己对领袖的认识。
播放毛主席相关诗词音像
朗诵《沁园春雪》 .mp4
讲授新课
用视频软件呈现相关背景知识
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思考交流,诗歌背景意义何在?
Ppt,视频及录音
沁园春长沙短片(诗朗诵)[标清版].mp4
诗歌鉴赏
教师巡视点拨相关字词
理解词义
把我韵脚,读出韵味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
采用设疑问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远山、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酬畅。
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向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向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所富表现力的语言。
投影仪
提问一: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副湘江秋景图?
学生回答: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借助投影仪播放视频
提问二: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
PPT视频
课件1.ppt
提问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
PPT
提问四: 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体现在哪?
明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博大胸怀和勇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学生读下阕,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
PPT
?
四、合作探究与拓展
?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1讨论演练:“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又怎样的含义?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进行分析;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
PPT
【演练二】
2讨论演练: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明确:上片:写景——抒情(问)
下片:叙事——言志(答)
?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PPT
【演练三】
3这首词中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一下。
明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
PPT
五、小结及作业
?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既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也要考虑国家的前途。
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毛泽东诗歌的资料,相互交流。
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毛泽东诗歌的资料,相互交流。
PPT课件.ppt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片: 湘江寒秋图????
写景——抒情(问)(远山、近水、飞鹰、游鱼)
下片: 峥嵘岁月图??????
叙事——言志(答)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诗歌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在获 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 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2、借助多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点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课件36张PPT。 向青春举杯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吟诵青春”板块中,即将要学习的这些诗歌。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知识(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3.学生自由读 预习作业检测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10)浪遏飞舟 研读上阙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
补充:”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具体哪些景色?(见板书)
补充:”意象”,写进诗歌的已经融入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1定点换景
2动静结合
3对比鲜明
4注重炼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同学评价是否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1检查默写
2内容回顾(1)?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研读下阙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先感受体会
明确:进一部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奋发有为.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少年同学)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者有什么差别?
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气概.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二、典型例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