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鲁教版 必修3 《祝福》 课件(10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鲁教版 必修3 《祝福》 课件(10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0:28:36

文档简介

“鲁四老爷”外貌描写评价量规
要求

等级
优秀
良好
需努力
生评
师评
内容
我能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有对眼睛的细节刻画,想像合理,符合作品中的年龄、身份,能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我能抓住人物外貌的基本特征,有对眼睛的刻画,基本符合作品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基本能从外貌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我能抓住人物外貌的一两处进行描写,有对眼睛的刻画,有1—2处不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从外貌基本看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表达
我的表达流畅有条理,语言生动、形象、精炼。
我的表达通顺有条理,有1——2处用语生动形象。
我的表达有2处以上不通顺,用语平淡。
创新
我能有1——2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我有细致描写,但不够典型。
我有描写,但不够细致。

《祝福》祥林嫂死因探疑 E表 
在左边横线上写上嫌疑因素,在右边横线上填上证据细节。
     


《祝福》
鲁迅
1初次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
2再次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风雪夜惨死前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刘艳潇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威海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祝福》(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这篇文章是一座博大精深、发人深省的思想宝塔,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可以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上学期学习在阅读和鉴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作品写作年代距今有近一个世纪,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很有限,在品味鉴赏、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和多角度看问题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基于此学情,我将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和知人论世、多角度看问题能力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借助对三处肖像描写的批注交流,学生能梳理出祥林嫂心理变化,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积累运用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批注,能够从“人际关系环境”多角度探究祥林嫂悲剧根源,归纳文章主题,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V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导入部分,运用PPT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任务。
环节一 “凋零的容颜 灰色的人生——探寻心理变化 概括形象特点”
运用PPT、 “微视频《批注》”、“批注评价量规”、word文档软件链接,激活文本教学,展示相关语段,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及有效评价,从而探寻祥林嫂心理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小结“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环节二“鲁镇愚风 看客心理 ——多种视角探究悲剧根源 ”
运用“E”表链接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之死的嫌疑因素,查找证据细节,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总结悲剧的根源。
环节三:活在当下 反观现实 ——查寻历史的阴影
联系现实写一段200字为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运用评价量规指导写作。
五 作业: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并发表在班级博客。运用博客平台,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由“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情景导入,运用PPT展示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
祝福.ppt
环节一:
凋零的容颜
灰色的人生——探寻心理变化 概括形象特点
1、根据上节课的自主学习,请大致谈谈你对祥林嫂的初步印象。
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试结合观看微视频《批注》和文中三次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尤其是对其眼睛的刻画,进行批注,挖掘出人物心理变化,概括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1交流对祥林嫂的初步印象。
2 观看微视频《批注》,结合文本及要求,跳读有关段落,批注鉴赏。。
3学生小组班级交流。
1、观看微视频“如何做批注”批注 微课程.mp4。
2、 结合“批注评价量规”外貌批注评价量规.doc进行自主批注赏析。
3、运用文档软件交流批注《祝福》外貌批注.docx
环节二:
观鲁镇民俗
析看客心理——多种视角探究悲剧根源
1、祥林嫂在鲁镇人们新春祝福的雪夜凄然死去,假如你是法官,你觉得在鲁镇这个会场中,哪些因素有嫌疑一步步把她往死里赶,最终吞噬了祥林嫂?你有何证据?试结合文本中鲁镇环境及人物关系,自主分析,完成E表。
2、小组讨论,每人至少说出2条理由。小组长汇总大家的意见,准备班级交流。
1 、结合文本及要求,跳读有关段落,完成E表。
2、小组讨论,组长汇总意见,班级交流。
1、 运用E表引导学生探究嫌疑因素,查找证据细节《祝福》E表.docx。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总结悲剧根源悲剧根源思维导图.xmind。
环节三:
活在当下 反观现实——查寻历史的阴影
现实中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祥林嫂这样不幸遭遇的女人?周围人们是怎样看待她的?你觉得那个“吃人的人肉筵席”在现实中还有影子吗? 试联系现实写一段200字为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主写作
互动点评
写作评价量规1《祝福》课堂练笔评价量规.doc
环节四: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写作评价量规2“鲁四老爷”外貌描写评价量规.doc
博客平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5606299110_0_1.html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小说文本特点,教学设计体现了“目标、评价和教学环节的一致性”,充分运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品味和探究为主,借助诵读批注,让学生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形象特点,对祥林嫂之死的嫌疑因素有深入的研读,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和知人论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导入部分运用PPT,明确学习目标。
微视频《批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懂得怎样品味鉴赏小说语言;“批注评价量规”和2个“写作评价量规”能针对具体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评价,增强可操作性;word文档软件能激活文本教学,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E表能引用帮助学生清晰地探寻祥林嫂之死的嫌疑因素查找证据细节,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悲剧根源思维导图使主题挖掘更深刻明晰。
三、 作业设计“给鲁四老爷画像”能进一步落实外貌描写手法,。运用班级博客展示练笔,便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祝福》课堂练笔评价量规
等 级
项目
细则
内容
表达
创新
一等
我能结合文本联系现实,采用两个事例,分析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的表达流畅自然,用语准确、深刻。
我的选材有独到之处,分析能透过现象揭示出实质。
二等
我能结合文本联系现实,采用一个事例,能结合事例分析,观点和看法明确。
我的表达通顺清楚,用词个别欠妥。
我的选材属于我有人也有,分析能通过事例发现问题根源。
三等
我能联系现实,举出一个例子,但不会有理有据地分析。
我的表达有啰嗦混乱之处,有3处以上用词不够准确。
我的选材属于我有人也有,不能通过分析事例发现问题。
自主评价
组员评价
教师评价
《祝福》外貌描写批注评价量规
项目

等级
优秀
良好
待努力
自我
评价
本组
评价
内容
我能抓住人物三次外貌描写中的3处细微变化,尤其是眼睛细节变化,并由变化挖掘出祥林嫂的心理,我能全面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
我能找出外貌描写时的2处不同,并由眼睛变化分析出人物心理,能概括出人物形象主要特点。
我只能找出三次肖像描写时的1处不同,但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分析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能说出1——2点人物形象特点。

表达
表达流畅,用词准确生动,能结合具体词句恰当充分地分析。
表达通顺清楚,能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但有的地方用词欠准确,分析稍有牵强。
表达有些混乱啰嗦,分析没有结合具体词句,用语不准确,有贴标签的感觉。
创新
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感受真实深刻。
观点明确,但看法大众化。有自己的感受,不够深刻。
没有明确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感受,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