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期,也是近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具体表现:
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
推翻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局限,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上台肆意践踏民主。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
2.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欧洲列强暂时忙于一战,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3.思想文化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课标要求:
1.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府院之争”;1915年新文化运动;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图片等史料论证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解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理解其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民族的危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目录
1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
3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
情景导入:
孙中山辞职后,袁世凯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中国从此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有人说北洋军阀时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有人说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那么,北洋军阀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北洋军阀:(1912—1928)
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
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终于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3.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5.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要求。
历史概念: 《中日民四条约》
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谈判多次最终确定的修正案,有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关於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於山东之条约》等条约,因在中华民国四年(1915)签订,故被称为“民四条约”。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6.1915年10月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商讨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
7.1915年8月—12月袁世凯筹备君主立宪制的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8.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6月袁世凯病逝。
(三)护国战争:(护共和的斗争)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进程:
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③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历史纵横 “宋教仁案”
1912年12月开始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国同盟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初选和复选中获得巨大胜利。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启程前往北京,被刺杀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度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材料一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国的观念终究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袁氏当国几年间……国家的境遇和民众的生活都没有改善,同清政府时期没有多少区别。现在这个并无尺寸功绩的袁世凯忽然要做起皇帝来,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问题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根本: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2.孙中山等革命派坚决反袁,梁启超等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及全国人民的支持。
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
3.军阀内部矛盾和帝国主义对其失去了信心。
3.实质:
是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4.认识:
①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三)护国战争:(护共和的斗争)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原因:
1.现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军阀割据具备经济上的可能;
3.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4.思想:封建专制残余思想影响深远;
5.根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表现:
(1)军事:割据和混战
①军阀割据:主要的军阀派系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府院之争”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二)表现:
(3)张勋复辟: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三)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1.原因: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
1917年8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3.结果: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
4.启示:
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历史解释: 张勋复辟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北京。拥戴已退位的溥仪复辟。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四)对外关系:参加一战
1.目的:
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欧洲从事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这些最繁重也最危险的工作。
出国华工数量 约14万
牺牲华工数量 约2万华工战死或病死在欧洲战场
历史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由德奥集团发动,主要在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有30多个国家被卷入战争,战争中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材料一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材料二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局主要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实质及启示?分析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
(1)特征:独裁统治、混战割据,分崩离析。
(2)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3)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4)说明: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5)艰难曲折原因:
①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③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为私人资本尤其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解除了来自封建制度的许多束缚……军阀连年混战,政权频繁更迭,则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力,为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引自《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 “国货、国货之声,几于三尺童子皆知,工厂制造几乎有应接不暇之势,于是自制之品日出日多。” ——《时报》1915年8月19日
(“短暂的春天”:1912—1919)
1.原因:
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奖励实业: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鼓励民间创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斗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尤其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为代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⑤一战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1912—1919)
2.表现:
①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发展。
③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特点:
①发展迅速,时间短暂;
②产业结构: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
③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④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4.影响:
①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使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党的成立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二)社会新气象: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②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表现:
(1)历法:改用阳历。
(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剪辫易服与反清相联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特征:
4.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禁缠足,倡女权
改称谓,废跪拜
剪发辫
改易服饰
中西合壁、土洋并存。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矣。……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彤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一)原因:
1.根本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2.政治:国外: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国内: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4.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5.思想:
(1)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
(2)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二)概况: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2)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①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建立。蔡元培就任校长前,北大学风不正,学生多为官僚子弟,官僚主义问题严重,学生都被称为老爷,教员被称为大人。
②蔡元培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地;“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5)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三)内容:
1.前期:
(1)思想革命(核心):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
民主(德先生):反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倡导民主政治,增强民主意识;
科学(赛先生):破除封建迷信和愚昧,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2)道德革命(前提):
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口号:“打倒孔家店”;
③作品:《狂人日记》 鲁迅。
旧道德:指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思想。
材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新青年》6卷1号
材料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三)内容:
(3)文学革命(手段):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③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1917年):
歌颂十月革命,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二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 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更不用说在它以前了,确实起到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材料三 《新青年》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北大学生杨振声
材料四 “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新青年》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五)评价:
1.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青年觉醒:
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
③文化转型:
一场文学革命,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④民族曙光: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
①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同群众相结合;
②对东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
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你认为北洋军阀时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材料一 1916一1927年,由于一个强权人物的消失产生了离心力,令国家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军阀为了权利和自我扩张而互相攻伐,毫无理智、逻辑可言,造成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有人认为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
提示:
北洋军阀时期是一个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时代,一个混乱中艰难前行的时代。表现在:
(1)政治上:①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2)外交上:①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②参加一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争取山东问题的解决。
(3)经济上:①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文化思想上:①封建思想盛行,社会上新旧杂处,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2024·甘肃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初试牛刀: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耻日这一转变,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导致政府外交软弱无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A项;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说法绝对化,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没有完全答应,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办为开始标志,当时尚未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初试牛刀:
2.(2024·湖北卷)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外交官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C项正确;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们外交活动的主要时期是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C
初试牛刀:
3.(2024·北京卷)《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提出了物证,①错误,学者并未亲历,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D
4.(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排除D项。
D
初试牛刀:
5.(2023·浙江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初试牛刀:
6.(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下,纷纷抵制日货,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可知当时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民族企业发展并非形势严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丧心病狂之徒”是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排除D项。故选A项。
A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