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66-1976)
1、了解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开创性、奠基性);
2、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教训。
上帝视角——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1976)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1956年:良好开端(理论准备)
(1)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4.25) ——探索开始
苏共二十大破除迷信 《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自己的路
意义:提出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
调整农轻重的比例
从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走自己的道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实质
是政治民主化 在学术、艺术上的体现。
影响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艺术
学术
学术上:不同的学术流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1956年:良好开端(理论准备)
(2)双百方针提出(1956.4.28)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背景?
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
③苏共二十大破除迷信,苏联模式暴露出弊端。
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落后的农业国→先进的工业国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评价?
①Z理论: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②K实践: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后来在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方针上犯了严重错误)
经济
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比例)中稳步前进(速度)。
1、1956年:良好开端(理论准备)
(3)中共八大(1956.9)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出现转向: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4)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由于高级社管理不善、干部工作简单粗暴甚至打骂、统购统销粮食不足,国内也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请愿,农村闹退社、闹缺粮的风潮。
“团结—批评—团结”
大跃进:农业
大跃进:工业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1958年:严重失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飘飘飘
主席指示高高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材料:《决议》确定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相结合;强调小社并大社;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以后可以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作准备。
思考:人民公社的性质 和 特点?
性质: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
(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机构)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读而思:1958年6月-1961年12月,为什么全国竞相大办人民公社?
为什么“吃饭不要钱”,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干不干,都吃饭
干不干,都吃一样饭
土地是国家的,财产是集体的,权力是队长的,工分是会计的,只有裤衩是自己的。
——人民公社时期民谣
原因2:吃“大锅饭”,分配平均主义,生产积极性不高。
(公平 与 效率 如何兼顾?)
原因1: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一大二公,追求公平);(“左”倾、教条主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敞开肚皮吃”的公共食堂
松松垮垮的集体劳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1958年:严重失误——三面红旗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三面红旗
社建总路线
大跃进【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
表现
“多快好省”
①工业(大炼钢铁、高指标)——以钢为纲;
②农业(虚报产量、放卫星)——以粮为纲
①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共产风);
②一平二调:穷富拉平、无偿调用→统一生产、统一分配。
特点
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片面追求生产力高速度(产量)
一大二公,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公有化程度高)
失误根源
“左”倾冒进思想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调整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
危害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环境破坏;③资源浪费;
④农业生产下降,影响人民生活。
①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②造成农业大幅度下降;
③农村面貌长期落后。
最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启示
建设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4、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原因?
①“左”倾错误泛滥;
②建设经验不足;
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苏联停止援助中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目的
克服困难
措施
①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核心是调整: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巩固——成果;充实——轻工业和新兴工业;提高——质量效益)
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经验;
③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结果
1965年国民经济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但政治上的“左”倾错误仍在继续;根本纠“左”是在第11届三中全会)
1960-1962年,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试行“三自一包”——“三自”指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一包”即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5、1961-1965年:政策调整
三年经济困难,从1959年就开始了,但上面还在继续搞大跃进的荒唐事,为什么?为什么直到1960年冬才开始调整纠错?
毛主席以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看待分歧,政治压倒经济,搞斗私批修,并将矛头引向党内,从而为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思考:“文化大革命”为何发生?
毛泽东在外部形势恶化的背景下,错误判断:中国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
(1)外部形势恶化;
(2)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3)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4)党内“左”倾错误严重,阶级斗争扩大化。(根因)
材料: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就是党内“走资派”,“文革”就是要解决党内领导权的间题,因此不可能依靠党组织领导下的工作组来进行这场斗争,惟一的办法就是“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使“天下大乱”,在乱中“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1966年《刘少奇在讨论<北京市中学文化革命的初步规划>》时的指示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将存在资产阶级,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
——《文化大革命简史》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摘录)1966年5月16日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观看 思考:“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的教训?
2、目的: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导火索:1965.11.10,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上海《文汇报》)
4、指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5、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
6、过程:
{0E3FDE45-AF77-4B5C-9715-49D594BDF05E}
前
期
1965.11
序幕期
批判吴晗《海瑞罢官》
1966
发动期
《五一六通知》;中央文革小组;红卫兵
1967~1969
混乱和退缩期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二月抗争;文斗武斗
1969~1971
破产期
中共“九大”;林彪事件
后
期
1972~1973
“回潮”期
周恩来进行整顿
1974
反复期
批林批孔
1975
整顿期
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
1976
结束期
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
毛泽东去世;逮捕“四人帮”
上海“造反派”夺权
1967年,上海“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市党政领导大权。后成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这是一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行政、司法、党务等一切工作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和市长曹荻秋遭到群众批判
破坏之一:民主遭践踏
①无政府主义泛滥:1967年1月,一批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军领导权;
②国家政体的倒退:建立“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形成一元化领导体制;
1966-1976,文革的破坏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
(1964~1965)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78~1983)
破坏之一:民主遭践踏
③民主制度遭破坏:人大和政协停止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遭破坏。
1966-1976,文革的破坏
武斗中被打死的人暴尸街头……
破坏之二:
肆意践踏基本人权
大量文化名人被迫害致死 ……
刘少奇被批斗
在一次批斗会上,愤怒已极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力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他的抗辩,只能招来更多的毒打和侮辱。他受尽折磨,于1969年11月12日在开封含冤病逝。因此案受株连被判刑的达28000多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969年,共和国主席 惨死于开封
“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保障普通公民的时候,最终也保不住一个共和国的主席”
——苏晓康 《河殇》
破坏之二:肆意践踏基本人权,宪法法律成为空文→启示?
民主法制建设关乎每个人的命运
既不“文化”
也不“革命”
“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出逃途中机毁人亡
材料:大跃进期间,损失约1200亿,文革十年,损失约5000亿。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间,我国全部基建总投资为6500亿,由此可见,这两次大折腾所损失的6200亿几乎相当于我国前三十年的全部基建投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7、“文革”的结束:
8、“文革”的性质:
P170:“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粉碎“四人帮”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那之前,他们从未考虑过雪崩这件事,只是快乐地叠加着。”
——二战时从纳粹集中营逃出来的波兰籍犹太诗人斯坦尼斯洛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但成为群体的一员后,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勒庞《乌合之众》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56—1976)
1、伟大的建设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
行业
成就(物质+精神)
意义
工业
科技国防
①打破美苏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②增强了国防力量;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振奋了民族精神;⑤提高了国际地位。
农业
教育医卫
精神面貌
外交事业
①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
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如王进喜、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代表性人物
①建交国数量:打开新局面,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改善直接推动)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三线建设
(1)背景:
① 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② 加强国防安全的需要;
③ 工业与科研力量集中于沿
海,不利于备战。
(2)建设重点:
放在西南、西北
(3)指导方针:
“备战、备荒、为人民”
(4)作用:
①增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
②推动西部发展,改善工业布局。
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6月17日
氢弹爆炸成功
科技国防: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6年10月27日
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核弹
中国方面:
①利益:中苏关系恶化,中需联美制苏;
②利益: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统一;
③利益:有利对外开放,发展本国经济;
④环境: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环境。
美国方面:
①利益:美苏争霸美处守势,美需联华制苏;
②实力:美国对华孤立失败,中国国力提高;
③环境:美国经济滞胀严重,又陷越战泥潭;
④利益:欧日与美竞争激烈,美拓中国市场。
共同原因:
①国家利益:改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战略利益;(根本)
②个人因素: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善于抓住机遇。(直接)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思考: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必须掌握:影响外交的结构性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因素)、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内外环境、个人因素
2、新中国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的原因? SW
①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②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③文化: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后备人才;
④社会:广大人民的努力和奉献,先进人物带动作用;
⑤外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外来威胁的刺激。
3、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人物和时代精神
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②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56—1976)
教材P17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思考:谈谈你对上面这一说法的理解?
开创性、奠基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宝贵经验: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有正确经验,也有错误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一定借鉴(如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水平等)
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进一步结合——毛泽东思想的成功运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物质基础:经济的恢复、五年计划的进行等都为改革开放打下一定物质基础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1965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文革”1966-1976
50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得出哪些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民主与法制
一五计划
1953-1957
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要考虑本国国情
要注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毛泽东理论探索
启示?
启示?
1.(2024·武汉)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5.(2024·南京)下图为画家韩羽发表于1958年的漫画作品《“让路!”》。在作品的左图中,两座山峰紧紧靠在一起;右图中,一位腰插铁镐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引来渠水灌溉农田。这组作品反映出( )
A.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改变
B.农业合作化提高生产效率
C.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D.农民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C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8年的漫画作品中,一位农民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灌溉农田,体现了此时期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C项正确;1959至1961年,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此时为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并非农业合作化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开渠灌溉,不能反映整体国家建设的主力,排除D项。
3.(2024·淄博)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词曾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反映了( )
A.歌词创作必须与现实结合
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
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的歌词创作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现实相关联,这反映了文艺创造与现实关系密切,C项正确;“必须”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实现石油自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仅只涉及经济建设,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