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自己之歌》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
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2.背景资料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题目解说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惠特曼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52节(象征一年的52个星期),这里节选的是第31节;全诗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赞颂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节选部分的主旨也与全诗主旨相关。
>>4.知识链接
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被称为美国的“诗歌之父”。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象征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发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鲜明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以含蓄代替直接抒情,以物言情,发掘物中蕴含的象征性意义和物与物之间隐秘的通感契合性,广泛运用象征、暗示、隐喻、自由联想、幻觉梦境来表现人的自我与自然和社会的多重意义的关系。象征主义擅于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丑恶、灰暗和恐怖事物的刻画表现现代人的忧郁、焦虑、空虚和颓废,以此来刺激麻木和沉溺的现代人的神经。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集热情地讴歌了民主和自由,民主精神正是《草叶集》的灵魂。《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有重大革新,诗人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在诗句结构上,诗人大量采用叠句、长句、平行句等形式,广泛运用象征、比喻等表达技巧,并吸收了一部分俗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风格。诗集感情真挚,风格豪放,读后使人回肠荡气。
>>4.课文解读
惠特曼《自己之歌》:一首抒情诗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向来被认为是《草叶集》的缩影。研读这首诗的视角很多,但笔者在此仅从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这一创作特点,来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惠特曼在《自己之歌》一诗的开头写道:“我赞美我自己, 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 请不要灰心丧气,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全诗以“ 我”开篇,又以“你” 结尾,这种写法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纵观全诗,尽管这个“ 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 你” 却始终伴随着“ 我” , 歌唱着《自己之歌》。
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一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读者的作用。与19 世纪许多浪漫派诗人一样,惠特曼也怀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诗歌创作中用第一人称“ 我”为主人公,抒发诗人个人的情感。然而, 即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惠特曼的“我” 与“你” 似乎已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翻开《草叶集》, 人们便立刻读到这么两行开篇铭文:
我歌唱一个人的自我,一个朴素、洒脱的人,
然而也唱出“民主” 这个词,“ 全体”这个词。
惠特曼在《自己之歌》一诗中,是通过戏剧化地表现诗中“我” 与“你” 关系, 将诗人的自我与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融“ 自我” 于“ 民主” 和“ 全体” 之中,寓抒情性于史诗性之中的艺术效果。
探讨《自己之歌》一诗难以捉摸的“我” 与“你” 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对了解美国现代抒情史诗的创作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惠特曼诗中那民主化的“我” 首先是与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相呼应的。
惠特曼的时代不论对他本人还是对美国整个国家与民族来说都可谓与当时的“重要思想与事实相吻合的” 。
……《草叶集》1855 年第一版问世之间,美国经历一段前所未有的伟大发展,特别是出版工业的崛起。
惠特曼不仅目睹了他那年轻的国家逐步走向成熟,而且看到了国家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看到了国家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稳定的工业社会。惠特曼与美利坚共和国同步开始了探求自我的旅途。
惠特曼选择1855 年7 月4 日国庆节前后出版《草叶集》, 这无疑说明了他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艺术探索富有民族辉煌的意义。
在《自己之歌》第二章结尾处,我们可以从惠特曼那预言般的言辞里体悟到惠特曼作为一名新时代诗人的自信心:……
在惠特曼的文学生涯中, 他一开始就将自己当作一位预言诗人、一位原始的见者、一位美国民主的拓荒者。然而不幸的是初版《草叶集》一本也没有卖出。……
然而,面对这一切, 惠特曼并没有屈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惠特曼一连为自己的《草叶集》发表了三篇匿名的书评。
在最富自传色彩的第三篇书评中, 惠特曼给自己勾勒了一幅理想肖像,将自己标榜为一位人民的诗人:……
在惠特曼之前恐怕没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在乎自己的读者。恐怕也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感到如此自信。
为再现那辽阔的疆土, 惠特曼采用了反传统的自由诗体。与多数19 世纪的诗人相比,惠特曼真可谓破旧立新。
惠特曼却完全打破了诗行的局限,并将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写进了他的诗歌。
他认为“诗歌的特点不是体现在整齐的韵律,也不体现为某种同一的格律,或是对事物抽象的表达,也不表现为某种沮丧的抱怨或是善意的格言,而是体现在事物的生命之中,在事物的灵魂之中……。真正好诗的韵律表现为各种格律的自由生长, 就像百合花、玫瑰花、或者一片小丛林那样自然而又松散地开着花,同时又像橘子、西瓜、桃子那样各有自己的形状,并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与爱默生不同,惠特曼不仅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且将是个现实主义者。
惠特曼于1847-1848 年间所做的笔记告诉我们,在《自己之歌》背后有一个“ 庞大的、惊人的” 、包罗万象的计划:“ 我的右手是时间, 我的左手是空间——两者都巨大无比。我也巨大无比。”
在笔记中,惠特曼还记录了他创作这首诗歌最初的计划:“ 我是奴隶的诗人,也是奴隶主的诗人/我是肉体的诗人/我也是灵魂的诗人/我是力量与希望的诗人/我是现实的诗人/我歌唱罪孽深重的人, 也歌唱无知文盲/我是小事物与孩子的诗人/我是平等的诗人。”
惠特曼视野宽阔,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包罗万象。
惠特曼在他的笔记中还写道:“现在,我站在宇宙间,一个完美、健康的个人;宇宙的一切事物和其它生物都好象是剧院里的观众,永远永远地在呼唤着我,让我从幕后走出来。”
惠特曼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将他的“ 自我” 与社会融为一体,使诗中的内涵充满无限的张力,让“ 自我”的意象显得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将诗的形式变成一个自由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诗中的“ 我自己” 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扩大、包罗万象的“自我” 。
诗的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中的戏剧性关系:“ 我”(诗人)—主题—“ 你”(读者)。惠特曼诗中的“我” 始终是“ 脱离的” 、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但同时又是“ 民主的” 、集体的、与众人平等的。
在《自己之歌》第42 章中,他说“我十分清楚我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我熟悉我那兼容并蓄的诗行,而且决不能因此少写一些,不管你是谁我要使你也充满我自己” 。
读读惠特曼1855 年以前的笔记,便可发现惠特曼当年是怎样想方设法将诗中的“ 我” 戏剧化的。
他下过这么个结论:“ 在我看来,让我或是任何一个人不停地单独出现,是有道理的——这是我的方法、我的乐趣、我的选择、我的习惯、友谊、恋爱、一切——。”
他的笔记本里有一个足以说明惠特曼曾将一些原来用第三人称写的句子重新用第一人称改写。
……
诗人不仅包罗万象, 而且融于他所见之物:“我就是那人,我蒙受了苦难,我在现场。” 惠特曼就是这样戏剧性地将一个不断扩大的“自我” 融于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立的个性特征。
惠特曼的“自我” 在表现灵与肉的关系中,也体现出其包罗万象的特点。
在第21 章中,他声称“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 。
他的“灵魂” 似乎与“肉体” 一样,也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我的灵魂是清澈而香甜的,不属于我灵魂的一切也是清澈而香甜的。”(第53 行)因此,“灵魂” 与“ 肉体” 对惠特曼来说是一样重要的。在第1269 -1270 行中,他写道:“ 我曾经说过灵魂并不优于肉体,我也曾经说过肉体并不优于灵魂。”
就同情心而言,惠特曼可谓一位大胆的诗人, 一位“ 同情心的见证人”(第461 行)。在第1272 行中,惠特曼写道:“ 谁要是走了一英里路而尚未给人以同情,就等于披着裹尸布走向他自己的坟墓。”
惠特曼还相信“ 一片草叶绝不比星星创造的成绩逊色“(第663 行)。他常常将人生比作没有止境的长途旅行。
惠特曼说:“ 我不能,也没有谁能代替你走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这个“ 你” 在全诗中不停地应诗人的邀请,始终伴随着“ 我” 走过了这段旅行。
在这首诗歌的结尾,读者已经不难看出诗中的“ 我” 与“你” 已经融为一体。
惠特曼甚至问到:“ 我自相矛盾吗 那好吧,我是自相矛盾的, (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在这首诗的最后一章中,惠特曼将自己比作苍鹰,时而飘过“世界的屋脊发出了粗野的喊叫声” ,时而又“ 像空气一样,对着那正在逃跑的太阳摇晃着[ 他] 的绺绺白发” 。他说他是“不可翻译的” 。“如果你又需要我,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因为“ 我把自己交付给秽土, 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此外, 惠特曼觉得“ 该是说明我自己的时候了”(第1134 行), 但他的说明却十分令人费解:
我胸中有物——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我知道胸中有它。……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它没有名字——它是个没有说出的词,字典里,话语里,符号中都没有它。
就像诗人一样,诗中的“ 我”似乎也无从可知:“我像空气一样走了。”“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全诗以“ 我”字开篇,而在诗人“ 带着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们和[ 他] 一起步入那`未知' 的世界”之后, 又以“ 你” 字作结。显然, “ 你”“我” 相融是惠特曼表现“自我” 的一个独特手法。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也可谓这首抒情史诗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推托·推脱
【辨析]①推托:借故拒绝,即委婉表示不接受推托的对象往往是别人让自己做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②推脱:指推卸、推辞,使与自己无关,推脱的对象多是责任、问题。
茂密·茂盛
【辨析】①茂密:(草木)茂盛而繁密。凸显繁(单位面积的数量多),一般是形容草木,不容花朵。
②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凸显生长茁壮,运用范围较广泛。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4.重点难点
「重点」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本诗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难点」
(1)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提示】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自己之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对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当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的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鉴欧洲传统诗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现,必会在开始时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五、写作特点
1.第一人称凸显宏大自我
诗歌以口语化的语言采撷自然之物,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采用第一人称,以“我”作为主人公,更能在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中凸显那个宏大的自我,抒发诗人质朴明朗的个人情感。
2.意象组合唱响生命颂歌
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飞鸟、走兽等来自大自然的渺小平凡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唱响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是惠特曼内在生命精神的充分体现。诗人以个体的生命感触全体的生命,以有限的生命覆盖无限的生命,以短暂的生命把握宇宙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
【同步练习】
基础过关练
一、(2024陕西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人,也可以听到许多经典名句。影片试图回到唐代诗人创作那些名篇的现场,为观众还原某些诗作创作的真实情境,让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领悟那些佳句背后的真情流露和深层意蕴。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他通过道士考核之后,与众友人纵情饮酒时所作;( );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亦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如此一来,我们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绝不仅仅有 的对仗、 的辞藻、 的修辞,也不只是抽象的文化传承,更融入了诗人的诸多人生感悟和世事感慨,当然也折射了诗人内蕴的丰厚情感。它们才是这些诗作的灵魂,也是这些优秀文化的内在血肉和筋骨。
影片中,黄鹤楼多次被毁,但高适觉得不必悲伤,只要那些诗句还在,黄鹤楼就会在;①同理,②只要那些有关长安的诗句薪火相传,③长安就永远不会消失。④而且,⑤这些散落在诗、书中的时代印迹,⑥终究会随着一次次的传播而变得轻浅和模糊,⑦最后成为空洞的文化名词。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就极具诚意和野心,分明想穿透历史的尘埃,让观众与诗人完成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
《长安三万里》看起来是由无数诗人、诗句包装起来的大唐悲歌,是由时代的盛极而衰作为背景勾勒的友情绵延轨迹,但影片明显更着力于刻画中国文人的风骨,咏叹个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和中国文化中那种刚健质朴的家国情怀。影片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切片,让观众通过高适的眼睛,去发现大唐内在的诸多弊病,还可以作为一种人生范本,让我们把李白和高适作为一反一正的两种人生答卷,得到诸多人生警示和借鉴。
1.请在文中括号内仿照上句或下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华丽 绝妙 工整
B.绝妙 工整 华丽
C.工整 华丽 绝妙
D.工整 绝妙 华丽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序号后再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
4.三段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电影《长安三万里》进行了评论,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评论内容,要求三句话句式一致,简洁流畅,每句话不超过12个字。
二、(2024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约占地球水资源的97%,产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可以说,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然而,人类活动正在给海洋带来威胁。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滩景点造成的垃圾污染,等等,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设立该节日的目的是提醒公众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让公众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推动全球公民开展守护海洋活动,动员和团结世界人民开展可持续管理世界海洋的项目。
5.图一、图二是“世界海洋日”的宣传画,如果选择其中一幅作为上面文字材料的配图,你认为哪幅图更合适 请谈谈你的理由。
巩固提升练
一、语言运用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__①__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1)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__a__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__b__蓬篷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壳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__c__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2)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__d__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__②__。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暴风的猛烈。
B.b处“蓬蓬勃勃,潇潇洒洒”的逗号应该换成顿号,表示并列。
C.c处“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生命的蓬勃。
D.d处的问号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1)(2)处画波浪线的两句话。
3.根据上下文,补写①②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了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了6 000多倍。量子纠缠纯化是量子中继中的关键操作,以往实现它的方法是从两份纠缠度较低的纠缠态中提炼出一份纠缠度较高的纠缠态,而郭光灿团队与合作者仅需一对超纠缠光子对就可以实现。
5.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三条。
过故人庄
彭 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灯
师陀
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
“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
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
“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
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
买油的说:“打四两。”“
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
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
“自来火又涨价了?
”“又涨价了!”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一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
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
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
“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
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
“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
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
“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
”“老天爷是见证。”
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
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
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
“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
“有铜版纸吗?”她问。
“有,有!”
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
“今天又是记账吗?”
“又是的!”
“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
“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
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
【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 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
B.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 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
C. 《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 般的静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
D. 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 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 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
B. 《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 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
C. “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 的“灯”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
D. 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3. “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5分)
4.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7.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他在流放路上遇到大赦,心情轻快时所作
(示例2)孟郊《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充分显露了他考中进士后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解析 根据“影片试图回到唐代诗人创作那些名篇的现场”可知,所填句子要写出唐代诗人的名篇及当时的创作背景。
根据上文“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他通过道士考核之后,与众友人纵情饮酒时所作”可知,可以结合唐代诗人的名篇及其写作背景进行仿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他在流放路上遇到大赦,心情轻快时所作”。
根据下文“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亦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可知,可以结合唐代诗人诗作中的名句及其写作此诗的经历进行仿写,如“孟郊《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充分显露了他考中进士后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此外,须注意所选名篇必须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
2.C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绝妙:极美妙;极巧妙。工整:细致整齐;不潦草。
三个词都是形容词,“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故用“工整”修饰最恰当,据此排除A、B两项。“辞藻”指诗文中工巧的词语,常用“华丽”修饰,据此排除D项。
3.答案 ②可修改为“只要那些有关长安的诗句代代相传”。④可修改为“但是”。
解析 ②“诗句”与“薪火相传”搭配不当,“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而此处的主语是“有关长安的诗句”,搭配不当,可改为“代代相传”。
④关联词使用错误,前文提到“长安就永远不会消失”,后文又说“终究会随着一次次的传播而变得轻浅和模糊……”,前后意思发生转折,可见中间的关联词应该表示转折,可改为“但是”。
4.答案 第一段:还原创作情境,揭示潜藏情感。
第二段:穿透历史尘埃,完成情感沟通。
第三段:刻画文人风骨,提供人生启示。
解析 第一段:列举李白、高适等人的例子,论证电影试图还原唐代诗人创作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领悟那些佳句背后的“深层意蕴”以及诗歌折射出的“诗人内蕴的丰厚情感”,据此可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内容为“还原创作情境,揭示潜藏情感”。
第二段:提到影片中黄鹤楼多次被毁,但那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句一直存在,以及“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完成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据此可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内容为“穿透历史尘埃,完成情感沟通”。
第三段:“影片明显更着力于刻画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把李白和高适作为一反一正的两种人生答卷,得到诸多人生警示和借鉴”,据此可概括出本段的中心内容为“刻画文人风骨,提供人生启示”。
5.答案 图一更合适。文字材料谈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号召人们保护海洋。图一中父亲在教育孩子清理海洋垃圾,培养孩子保护海洋的意识;图二体现的是人与海洋生物的和谐相处。相比之下,图一与文字材料主旨更吻合。
解析 观察这两幅图,图一中,儿子在画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图,而父亲正在给儿子讲解清理海洋垃圾的知识,体现了保护海洋的目的;图二中,孩子在海洋中冲浪,海豚与孩子共舞,体现出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主题。而文字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号召人们保护海洋,故应该选择图一,表达保护海洋的主旨。
巩固提升练
一
1.
解析:选D A项,“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错误。“疾风”是指急剧而猛烈的风。“急风”指强烈而突然的风。此处语境是指遇到暴风雨,所以此时应该是“急剧而猛烈”的风,才能符合“暴风雨”的猛烈,此处没有“突然”的意思,所以“疾风”不应该换成“急风”。B项,“逗号应该换成顿号”错误。“蓬篷勃勃”“潇潇洒洒”是单独强调,中间应该用逗号,不能用顿号。C项,“‘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长到中年”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故选D。
2.参考答案:(1)句运用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2)句运用借代,用“枯黄”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解析:(1)句“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是借喻,“激起一川白雪”用“白雪”比喻“洪涛”,描写了水花的颜色是洁白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2)句“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是借代,用“枯黄”代指落叶,“枯黄”是落叶的特征,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3.参考答案: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解析:①由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可知,是在说“生命像什么”,结合上句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下文却说生命像什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②由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知,是在说“痛苦和快乐”的关系,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由此可知,痛苦和快乐相生相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4.参考答案:①2021年1月12日,②郭光灿团队与盛宇波等人合作,③利用高品质超纠缠源(或“仅需一对超纠缠光子对”),④首次实现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⑤纯化效率远高于国际最好水平。
解析:文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指出了时间是“2021年1月12日”,属于关键信息,保留;还指出了“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可以保留。第二句,指出“该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了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属于重要信息,保留;“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了6 000多倍”可以概括为“纯化效率远高于国际最好水平”,属于重要信息,保留。第三句,是对该研究的补充,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去。据此整理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5.参考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解析:由诗中“故乡瘦了一圈”“(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老房子、柳树、白云等意象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题目《过故人庄》直接沿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但旧题新用,笔下的“柳树”“老房子”“坟”“头发散落”等景象充满伤感哀婉的神韵,共同营造了一种凄迷、衰颓的意境,让人怅惘。从形式来看,诗行参差错落,极富视觉美和韵律美,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二
1.B 【解析】 B.“没有私心”表述有误。由“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以及后文对第三个买油者提出“今天又是记账吗?”我们均可判断,卖油者作为胡同里的小商贩,其言行有商业买卖活动谋利的动机。
2. A 【解析】 “古朴典雅”表述有误,文章整体的文风应是平淡舒缓。
3. ①“梆!梆梆!”声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胡同环境的寂静。②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物。③“梆!梆梆!”声体现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他是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的生意人;“梆!梆梆!”作为胡同里“从来不变的”声音体现卖油者虽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的品质;常年飘荡在胡同深处的“梆!梆梆!”声也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
4. 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散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②小说情节结构舒散。文章不追求情节的突转、延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语言简洁,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仅用三个“棒棒”声串联起文章主要片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③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5.答案:C
解析:选C C项,“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分析错误。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说不定更加值得”,所以说“它也不坏”;“这点也难比较出来”是因为“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两种判断各有理由,各有逻辑,并不“草率”。
6.答案:C
解析:选C C项,“用了比喻的手法”分析错误。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把抽象的东西寄托在实在的物体上,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非比喻。
7.参考答案:诗人不能“重返旧地”。因为诗人是“一名过客”,可能不再回来;而“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也表明这一选择的不可重复。
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全诗表达的中心,理清提问部分与整首诗的关系;其次,要理清设问点与前后诗意上的联系。上文的“过客”与下文的“叹息”都暗示了诗人不能“重返旧地”。
8.参考答案: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对已选择的不满,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诗人这样写实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逻辑,那就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更令人向往和怀恋。然后分析这样写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为诗歌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