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2分)
A.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
D.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认为《乡愁》借助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乡愁》为例,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C.从材料二可知,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D.材料二中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仍以其为参照系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
B.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规范稳定,但新诗已出现脱节或转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C.中国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属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评价体系去衡量。
D.将中国百年新诗与世界诗歌精粹总和进行比较,矮化贬低了自我,也拉大了差距。
4.参考下面《红烛》节选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诗音乐美”的角度分析闻一多的《红烛》。(6分)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节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寄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货,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顾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年2月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平缓的叙事语调记叙了小城邮差先生的日常工作,展现了小城的生活画卷。
B.作品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了邮差先生的形象,语言简洁诙谐,饶有生活情趣。
C.作品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创作理念中的平民意识,作品给人真实亲切感。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创作于战争时期,但文本都体现出散文化的味道。
6.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B.小说对阳光进行的多次描写,不仅暗示了小城的生存生活状态,也衬托了邮差先生的性格特点。
C.“将它们拣出来”“小心地扎成一束”等动作描写体现了邮差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D.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生活状态。
7.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8.小说通过诗意化的笔触叙写了邮差先生日常的工作,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的诗意化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9~13题。
材料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材料二: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注】①病笃:病重。②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A嗣子B可辅C辅之D如其E不才F君可G自取
10.下列关于字词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的“悉”和材料二中“其秋悉平”的“悉”意思相同。
B.材料一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和成语“卑鄙无耻”中的“卑鄙”意思不相同。
C.材料一中“还于旧都”中的“还”和《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去”是反义词。
D.材料一中“若无兴德之言”中的“之”和材料二中“事之如父”的“之”意思相同。
1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回顾了三顾茅庐、临终托孤等往事,表明了作者“兴复汉室”的决心。语言不借助华丽辞藻,率直质朴。
B.选文多次提到“先帝”,只是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感激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充分信任。
C.阅读古文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样的停顿可以使朗读更流畅更有感情。
D.选文作者依次提出严明赏罚、广开言路和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最重要。
5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结合材料二,分析先主刘备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归田四时乐吞夏二首(共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家生活的美妙,表达了自己的热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然生活的欢乐与称意。
15.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3)《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屈尊前来问候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的情景。
(5)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率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自然为人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 )
榫卯,是传统木构的接合方式。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的部分是榫,凹进的部分是卯。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______。
榫卯结构,尊重木质的纯粹,不借胶、钉、金属丝等物体的加固或穿和,______更加耐久。同时要遵照特定木材的性质,“吃线”或“留线”,依具体所需,进行调整和优化。
人与木,一来一往,每一个______的步骤,都是与自然的探讨过程。
在连贯和谐、______的审美感受中,木的自然性特征也被放大。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仿佛是自然生长出的一般,层层叠叠向上攀升,向四周蔓延,仿若一棵苍健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
驾驭自然,以自然为师,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这,也突出了人类能力的最高境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合二为一 而是 精微 巧夺天工
B.合二为一 反而 细微 巧夺天工
C.契合为一 而是 细微 浑然天成
D.契合为一 反而 精微 浑然天成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榫卯的关键,是木构 B.木构是榫卯的关键
C.木构的关键,是榫卯 D.榫卯是木构的关键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2分)
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10小题,20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金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B.元嘉草草:轻率
C.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可堪回首:能忍受住
21.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22.“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先前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D.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2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B.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C.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晚年。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25.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26.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合,适应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阴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8.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樯橹(qiáng) 瀛洲(yíng)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渚清(zhě) 六幺(yāo) 慢捻(niǎn) 霹雳(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n)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溪(shàn) 訇然(hōng) 渌水(lǜ)
D.憔悴(qiáo)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五、写作(共60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周杰伦在《菊花台》中唱道:“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
张韶涵在《你的泪光》中唱道:“我应该是带着爱的希望,快乐的为你飞翔,不想再将伤心绑在身上,回应着你的泪光,我有个愿望,只想快乐不想悲伤,眼泪我会擦干,只留幸福在我脸上……”这是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
泪光中折射着行为的价值,泪光中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体会。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他人的泪光体会各不相同。而对泪光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则是人与人沟通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请以“你的泪光”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兰州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1.D
A.“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说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可知王久辛并没有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没有必要讲究……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说的“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可知是要讲究语言的和谐的。
2.C
A.“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说的“‘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可见是数词不是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
B.“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错误。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音乐性的贡献。
D.“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无中生有。西川认为格律是个假命题,他并未提及“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这样的观点。
3.B
“两者没有可比性”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两者既可比又不可比。
4.①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红烛》中反复使用重复句式,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八次重复句的使用,使诗歌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
②表现在感叹词的大量使用中。“红烛啊!”“诗人啊!”“烧吧!”等感叹词的不断使用,增强旋律,也强烈表达心中情感。
③表现在诗句形式上。《红烛》中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增强节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④一定程度上使用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注重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如节选里的“体”“灰”和“出”“误”“突”的押韵。(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5.B 6.D
7.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
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
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
④幽默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8.①环境上,意境的营造,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生活状态和平安详,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②情节上,体现在情节淡化叙事节奏缓慢、叙事信息密度小等方面,有助于形成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格。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写的不过是邮差先生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他对所有认识、不认识的写信人、收信人的热心体贴、尽职尽责。
③人物上,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等。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但是同中有异把小城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导语】《邮差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朴素的语言,勾勒了一个小城邮差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文章通过轻松的叙述笔调,表现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足与从容,并流露出对平凡日常的欣赏。对阳光的多次描绘烘托出小城的宁静与温暖,使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生活气息。整篇文章用平实且富有诗意的手法,传达出一种对朴素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作品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了邮差先生的形象”错误,文章采用的是平实而细腻的手法,而非浓烈鲜艳的色彩描绘,因此“浓墨重彩的笔触”的评价不贴切。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写出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生活状态”错误,“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是为了体现邮差先生的朴素和他对远方概念的模糊,以及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满足与珍视,这一细节更多地服务于塑造人物性格,并非表现小城的落后闭塞。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在空闲时剪裁花样,送信时不紧不慢,没有车子阻碍,没有声音分心,还想哼唱小曲,可见其悠闲自得的一面。
②他对学生家长充满善意,他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他理解他们的怨言,对老太太耐心解释挂号信领取办法等,可见其热心善良的一面。
③他念着信将它们拣出来,小心扎成一束,认真对待每一封信,送邮件时,他有时候要等好久,可见其对工作尽职尽责。
④“送信的,有我的信吗?”“你的信吗?”“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他面对小城居民的抱怨能微笑应对;对玩笑,他也能轻松回应,展现出幽默开朗的性格。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环境上,小说中多次描写小城的阳光,如“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通过对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小城仿佛是一个远离喧嚣和战乱的世外桃源。生活在小城中的人们,如邮差先生,表现出对生活的满足。邮差先生在送信过程中的悠然自得,以及他对小城生活的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都体现了小城生活状态的和平安详,也透露出作者不希望这种美好的生活被战争打破的意愿,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珍视。
②情节上,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整体叙事节奏缓慢。邮差先生的日常工作就是送信,他在小城里兼任邮务员、售票员,有很多剩余时间,还会在公案上剪裁花样。这种缓慢的叙事节奏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小城生活的平淡与美好。如,邮差先生送信时,如果门虚掩着就走进去,与老太太的对话也不紧不慢。这些情节没有紧张的冲突和快速的发展,而是以一种舒缓的方式展开。小说没有过多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主要围绕邮差先生的送信工作展开,描写他与不同人的互动,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更加简洁明了,有助于形成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格,让读者在简单的情节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③人物上,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通过一些小细节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这一封真远!”体现了他对远方的好奇和对不同地方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的细腻。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他听到老人对爱子的怨言后笑了,表现出他的理解和善良。邮差先生给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展示了他的耐心和体贴。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体现了他对他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敬畏。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第一次阳光描写衬托出邮差先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和他的形象;第二次阳光照在他与老太太交流后,表现出他的从容和责任感;第三次阳光则在邮差先生赞叹小城天气好时出现,强化了小城的美好氛围和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对阳光的描写把小城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阳光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温暖、希望和美好,与小说的整体诗意化风格相得益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9.CDF
10.D
11.A
12.①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13.(1)很有才干:从“君才十倍曹丕”可知(2)很忠诚: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3)德高望重: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知
14.D
本题考查精确把握诗歌景物特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解答此题,一要依据词句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确定词中所写对象的特点;二要熟识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特点,然后辨析诗词句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并细致分析其表达效果。《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主要描写小满季节农家生活情状,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艳羡与憧憬之情。这是一首描写小满季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好一幅满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艳羡与憧憬之情。
D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故D错误。
15.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远近高低的结合,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如“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图。
其中“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绚烂优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鸣鸠”“布谷”为听觉角度描写,其他为视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为远景,“鸣鸠”“布谷”为近景;“鸣鸠”“碧山”“丹杏”为高处景,“布谷”“青草”“黄犊”为低处景;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16.(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4)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5)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6)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
17.D 18.C
19.修辞手法:比喻(明喻)。
构成:①本体,“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②喻体,“一棵苍健的大树”;③比喻词,仿佛。(1分)
表达效果:①使斗拱的外形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斗拱气韵生动,更具美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1分)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契合为一;像符契一样相合而成为一个整体。合二为一;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共同使用。根据语境,第一空说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成为一体,应填“契合为一”。
第二空,反而:转折连词,表示跟上文的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而是:和“不是”构成“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根据语境,第二空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应填“反而”。
第三空,精微:精深微妙。细微:细小,微小,强调事物小。根据语境,第三空更强调“精”,应填“精微”。
第四空,浑然天成:形容完整而不可分割。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精巧。根据语境,第四空修饰“审美感受”,应填“浑然天成”。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不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写“木构,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哲学”,依据承上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木构”放前面;后文写“榫卯……”,依据启下原则,所填句子应将“榫卯”放后面。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仿若一棵苍健的大树”,本体是“由众多榫卯构件组成的斗拱”,喻体是“一棵苍健的大树”,比喻词是仿佛。
比喻修辞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突出本体的特点。该句将“斗拱”“层层叠叠向上攀升,向四周蔓延”的特点,以读者熟知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来表现,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更形象的想象和感知斗拱的具体外形,另一方面也使斗拱更具美感,更富生机。
四、课内知识考察(20分)
2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可堪:是“岂堪”“那堪”之意,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句意:怎么能回首啊。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樯橹,借代曹操的水军。句意: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C.风流,杰出。句意:淘尽了那些千古以来杰出的人物。
D.故国,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2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诗文的理解的能力。
该句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是对周瑜的夸赞之句,没有涉及诸葛亮,故排除ABC。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句意: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2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去来:走了以后。“来”是衬字,无实义。句意:他走了之后留下我一人在江口独守着这艘空船。
24.D
D.潦倒:衰颓,失意。句
2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
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东汉末年,他是曹魏的奠基者。《短歌行》是古乐府诗,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乐府诗。
A.《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B.诗歌体裁与《乐府诗集》收录的体裁相符。
C.《唐宋近体诗集》应选编唐宋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近体诗。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D.《万首唐人绝句》应选编唐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绝句。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
2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D.荫:遮蔽。句意: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故选D。
2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句意: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B.“子”:古义,对对方的尊称,您;今义,儿子。句意: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C.“譬如”:古今同义,比如。句意: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D.“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句意: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28.A
B.“笺注”的“笺”应读jiān;“料峭”的“峭”应读qiào。C.“针砭”的“砭”应读biān。
D.“对称”的“称”应读chèn。
29.D
A.“渚清”的“渚”应读zhǔ。B.“贾人”的“贾”应读gǔ;“青冥”的“冥”应读míng。
C.“渌水”的“渌”应读lù。
五、写作(60分)
30.【答案】例文:
你的泪光
风起了,你不说,只留下一丝清爽;雨来了,你不说,只抛下一方微甜;云掠过,你不说,只将印迹铭刻于心间。只等待高傲的女儿低下头,看那漫野的爱之花朵。在你的泪光中,我终于懂得,有一种爱叫静默。
又是因为一件小事,我与你展开了激烈的争吵。我注视着你,愤怒的说着不悦耳的话,却无意间发现你的额角有几缕银丝,你生气的皱着眉,那里面有深深的沟壑。
我心底漫上一丝不忍,却终因成长的叛逆与尖锐关上了房门。可是,如果我没有关上阻隔我们的那扇门,我就会发现站在客厅中的你眼中泛着泪光,沉默的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
即将去遥远的外省参加数学竞赛,你送我到火车站,我们良久的僵持无言。我仰望天空,铅灰色的积云覆盖了阳光,天色仿佛一张泣尽了忧郁的脸,心下一片悲伤。
终于踏上了火车,你不厌其烦的告诉我哪里上车,哪里到站,要注意保暖,保管好财物,还为我打好了热水,放好了行李包。我站在你的身旁,静静地看着你娴熟利落的动作,虽然依然缄默无语,但我的内心却波澜起伏,仿佛看到了你平日出差时,在旅途中孑然一身的样子,心中有缓慢的温热在流动。
火车即将行驶,你下车,在窗边向我挥手告别。像初生的雏燕第一次飞离母亲的怀抱,我的心下有莫名的担心与畏惧,我紧紧地扒住窗框,对着窗外的你不舍地招手,并徒然地叫着:“妈妈!妈妈!”。你也大声喊着什么,但火车逐渐运行起来,我只听到一句:“晚上记得盖被子!”
可是,你眼中的泪光我看得十分真切,那泪光中透露着你对倔强高傲的女儿的万般不舍与无尽担忧。即使你的女儿乖张、尖锐,不懂得怜惜、尊重你。即使你的女儿固执、偏激,只知道争吵与伤害,即使……在你的泪光中,我读到的,全部是你静默深沉的母爱啊!它们像反复绚丽的花朵,一朵一朵,盛开在我的心田。
风起了,你不说,只留下一丝清爽;雨来了,你不说,只抛下一方微甜;云掠过,你不说,只将印迹铭刻于心间。只等待高傲的女儿低下头,看那漫野的爱之花朵。在你的泪光中,我终于懂得,有一种爱叫静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命题作文。
【审题】首先审标题,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你的泪光”,中心语是“泪光”,严格说来“泪光”不等于“眼泪”、“哭”、“泪珠”,有的同学通篇写的就是哭,这就离题了。“你的”限制了写作范围,对“你”的理解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你”既可以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包括身边的人,近到老师、家长、同学,远到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也可是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等),也可以指某种动物或者植物,采用拟人手法,借它的泪光写某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泪光”中是喜悦还是悲伤,是激动抑或感怀,林林总总,尽在“泪”中。
根据提示,写某些人或物的泪光,从而写出泪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交融。但如果想得高分,还需要在思想和内容上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其具有更广泛地社会意义。然后审材料(方向、角度、提示)。第一段材料的忧伤的泪光;第二段材料的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第三段材料主要讲泪光的不同意义及价值等。考生写泪光,要写出泪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交融。接着要审要求(标题、文体、字数),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泪光,折射着行为的价值:有欣喜、有期待;泪光是真情的告白,是感人肺腑的言语;感受泪光,触摸泪光背后的温情与挚爱等。
【素材】1.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2.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3.你哭了,泪光中带着心疼,心痛你的母亲为了你而终日忙碌日渐消瘦,心疼你的母亲为了你在外奔波而白发缕缕,心疼你的母亲为了你而历尽坎坷。你哭了,泪光中带着自责:你自责为什么这些年来没有多体会一下母亲的难处;你自责为什么不能为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重担;你自责为什么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亲。你哭了,泪光中透露着坚毅与自强:一定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亲,让她以你为骄傲,让她因你而感到欣慰,给她带来些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