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6 11:0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标志中国铁路诞生的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2.“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3.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这一女生
①受西方婚俗的影响 ②反对旧式婚姻
③主张简化婚礼仪式 ④具有自由平等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逐步走向繁荣。一般认为开创了国人办报先例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 B.《昭文新报》 C.《时务报》 D.《新青年》
5.在20世纪50年代 北京市民的娱乐消遣方式有
①听无线电收音机 ②上影院看电影 ③上剧院看戏 ④在家看电视 ⑤在家上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
A.对襟褂子 B.唐装
C.西装 D.长袍马褂
7.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8.下表列举出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
服装类型 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 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 B.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C.中国日益文明富强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A.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严重
C.全盘西化 D.学习西方迫切
10.下列史实中哪些有可能是真的? 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 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 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
1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
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这项变革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13.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大会。假如当时你正在北京学习,你想了解大会盛况的途径不包括
A.乘坐地铁直接赶往现场 B.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C.通过广播聆听现场盛况 D.翻阅报纸了解大会详情
14.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5.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关,以下流行时尚中与国家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
A.中山装的普及
B.剪发易服的出现
C.改良旗袍的流行
D.列宁装的盛行
二、非选择题
16.(32分)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1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17.(26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①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②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③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④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⑤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⑥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⑦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1)请阅读上表,对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并概括影响盐业政策变化的因素。(6分)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2)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10分)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淞沪铁路是外国人擅自修筑的,后被拆毁,京张铁路出现的时间是1909年,而京汉铁路也是在1898年开始修建的。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说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依然有实行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C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日习俗的变迁。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看,该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说明其思想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反对中国传统的旧式婚姻,提倡男女平等,①、②、④符合材料的表述,③主张简化婚礼仪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生活习俗的变迁。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联系时间是在1915年的民国时期,服饰方面,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的服装。故应选C西装,ABD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衣食住行
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06年,虽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习俗观念传入中国,但当时旧的传统还是社会的主流;而广东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深,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8.【答案】C
【解析】图表中展现的是中国近代上海租界的变化,从交通、服装、住宅和通讯看,深受工业革命和西方的影响,是中国和国外接触的结果,但是不能表现出中国的强大,这是租界的情况,所以表述错误的是C项。
9.【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解题的关键是对打油诗的内容的准确理解。材料“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叙述了外国人的“碧眼”学不成,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崇洋媚外现象,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偏离
材料主题,故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②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开始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错误 ,不能说完全取代长袍马褂;④错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因此排除后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传统的习俗理念有些变化,但还没有被颠覆,故C项错误;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清政府对剪辫子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晚清社会习俗的变化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选项中的四个观念的区别其实是挺大的,大人、老爷等名称反映的是不平等,咸以官职、曰先生、曰君反映的则是平等,所以这项变革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的只能是平等的观念。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人际关系中树立平等的观念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洋”字与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密切相关,说明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地区正在逐渐接纳近代西方先进生活方式,而内陆的“昼出耕田夜织麻”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典型生活方式,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答案为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5.【答案】D
【解析】略
16.【答案】(1)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使生产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6分)
理由:①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②特里维克:他的发明使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③史蒂芬孙:他的发明运量大、速度快、正式投入商业营运,是真正实用的火车。(6分)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6分)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6分)
(3)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建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8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略
17.【答案】
(1)阶段和理由(阶段划分清晰并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②④:民间自由产销;①③:官营;⑤⑥⑦:官商合作、官督商营
因素:政府财政状况;国力的强盛;统治的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商人对统治秩序的威胁;统治者的个人因素;(4分
(2)特点:在菜单规定之外,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量大并品种丰富;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4分)
理解:中间菜不再受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限制,使宾客充分体会到美食和文艺的现世享乐;甚至采用了异教徒的古希腊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厨师和文艺家的个人才华;这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摆脱神学束缚的思想相符。(6分)
(3)示例: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的思想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注意从盐业经营管理方式来思考,观察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经营管理方式有民间自由产销、官营、官商合作等方式,以此来分类即可;第二小问因素从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分析,从“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可得出政府财政状况;从“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的信息可得出大商人对统治秩序的威胁;从“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信息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从“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国力的强盛,统治的稳定。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可得出在菜单规定之外,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从“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 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的信息可概括出量大并品种丰富;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第二小问抓住中间菜的特点,再联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即可,比如中间菜不再受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限制,使宾客充分体会到美食和文艺的现世享乐;甚至采用了异教徒的古希腊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厨师和文艺家的个人才华;这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摆脱神学束缚的思想相符。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题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即全面提取材料中关于西餐在中国传播状况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即要结合时代背景对西餐传播的状况来分析解释;首先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提取西餐在中国传播的信息,抓住两个时期“鸦片战争后”和“民国时期”来归纳整合材料,提取出信息,并抓住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解释即可。其次再对上述分析进行规律和理论性的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西餐)
18.【答案】(1)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农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圈地运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4分,每点2分,答出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农村改革,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资基础,还提供了劳动力条件;城市改革,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外开放,促进城市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直接归纳出宋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即政局相对稳定;商业经济空
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农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等。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在于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通过大量数据说明工业革命直接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出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英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圈地运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海外贸易发展等;英国城市的发展对英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
(4)结合所学内容从农村,城市的重大变革和政策改变等方面概括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改革,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资基础,还提供了劳动力条件;城市改革,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外开放,促进城市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城市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