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共1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共1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30 22: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3张PPT)
第三章 大气运动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课标呈现】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运用示意图,识别著名气压中心分布,理解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风环流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水平运动的状况,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的风、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等原理解决发生在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叫做“马纬度”。
【材 料】
2.“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思考题】
新课导入
1.议一议,风是怎样的?
目录
01 大气的水平运动
0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3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复习回顾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A
B
C
海拔
1、气压是什么?说出海拔与气压的关系。
2、用示意图表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是单位面积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318之零食高反
必备知识
等压面与等压线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等压面
必备知识
等压面与等压线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地面受热不均匀时,等压面会发生弯曲
等压面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思考:为什么水平方向上气流会由高压流向低压?
复习回顾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观察实验,在下图中画出墨水运动轨迹



低压
A’
B’
C’
C
A
B
高压
低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压
高压
高压
必备知识
冷却收缩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等压面与等压线
等压线
等压面
水平面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产生水平气压差
地面冷热不均
太阳辐射
引起
导致

热力环流
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引起
复习回顾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叫做
__________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它力的影响,理想状态下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
产生水平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引起
高压
低压
492
494
496
498
5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小结】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方向:
大小:
特点:
地转偏向力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垂直于空气运动的方向,偏向:北右南左
改变风向
不改变风力大小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摩擦力
摩擦力
3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例如:陆地>海洋 山区>平原等
高空大气运动时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
影响风向,减小风速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8.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2022年1月浙江卷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990/hPa
980
970
960
950
940
北半球 N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理想状态下的风
Wind in Ideal State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510
508
506
504
502
50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左)偏90o,与等压线平行
②高空风的形成(受2种力的影响)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500/hPa
498
496
494
492
490
北半球 N
高空的风
High-altitude wind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左)偏90o,与等压线平行
01-风的形成
存在于高空中(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
高空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488
486
484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左)偏约300—450
摩擦力
①近地面风的形成(受3种力的影响)
990/hPa
980
970
960
950
940
北半球 N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近地面的风-N
Wind near the ground-N
990/hPa
980
970
960
950
940
南半球 S
近地面的风-S
Wind near the ground-S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左)偏约300—450
01-风的形成
存在于近地面
高空
近地面
1020
1016
1012
1008
1004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01-风的形成
高空
近地面
1024
1020
1016
1012
1008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560
556
552
548
544
地面风和高空风
F梯
F梯+F偏
F梯+F偏+F摩


理论风向
高空风向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垂直
等压线
风的受力状况三种模式
风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风
高空风
近地面风
5、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或平行于等压线;
1010
1008
1006
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近地面风向

A
A
(北半球为例)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二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切线且高压指向低压。
1010
1008
1006
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近地面风向

A
A
(北半球为例)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三步: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判断左右,南左北右偏转45°画出风向。
1010
1008
1006
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近地面风向

A
A
(北半球为例)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向的判定——三步曲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第二步:确定地转偏向力(按照“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
第三步:确定最终风向。(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30°~45°夹角,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
风向的判读
北半球
高空
500
510
52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百帕)
A
.
北半球
近地面
1010
1008
1006
(百帕)
B
.
风向的绘制
【练一练】画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500
510
520
(百帕)
南半球高空
西南风
东南风
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
可判断该飞机(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东面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B
随堂练习
下图为2020年12月某日两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
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
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下图是某地某日不同时刻(甲图是14时,乙图是20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M点的数值可能是(  )
A.1 003或1 007
B.1 005或1 009
C.1 007或1 009
D.1 009或1 011
4.从14时至20时,有关a、b、c、d四地风向和风速变化叙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
A.a地偏北风,风力变小 B.b地偏南风,风力变大
C.c地偏北风,风力变小 D.d地偏南风,风力变小
听课手册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风杆(向下的竖)即为风向, 一道风尾为2级,
一个风旗为8级
风杆
风尾
风尾
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来自什么方向就叫什么风,即在风的箭头处建立坐标,看风来自什么方向。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图所示:
风向的表示方法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与大气水平运动
产生水平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引起
水平方向
高压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实际上就是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压梯度=
如何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根据等高线分布疏密与坡度大小的关系可知,当等高线越密集时,坡度越大;故类比推出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10
10.6
10
10.6
10
10.6
①同一幅图: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997.5
1000.0
1002.5
1005.0
1007.5
A
B
C
D
如上图,风力:A>B>C>D。
风速的比较
②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等压线疏密状况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0
10km
998
1000
1002
D
B
0
10km
1012
1010
1008
B
C
0
10km
998
1000
1002
B
B
1012
1006
1000
0
10km
B
A
如图,A、B、C、D风力大小是A>B>C>D
分析:四幅图同比例尺,A点等压线间气压差最大,B、C、D气压差相同,但等压线疏密不同,由密到疏依次为BCD
风速的比较
①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状况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③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归纳总结
图3-6 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
②不同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风力越大。
如图,C、D风力大小是C>D
风速的比较
1010
1008
1006
1:100 000
A
B
(1)说出图3-5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再归纳等压线分布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并绘出风力最大处的风向。
(2)图3-6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绘出该处的风向。
图3-5 北半球某地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
图3-6 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
②处风力最大。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C处风力最大。 C气压梯度大于A。
500
500
498
496
494
494
单位:百帕




1026
1018
1010
1:10 000
C
D
课堂活动
偏北风
偏南风
目录
01 大气的水平运动
0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3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Magellan's global voyage
麦哲伦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探索归纳——世界范围内的风向有什么规律
无风带
无风带
无风带
说一说,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
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0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指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地区的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大气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海陆间的热量差异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输送、交换热量和水汽
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季风环流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情景一
1.单圈环流
90 N
0
30 N
60 N
30 S
60 S
90 N




北 风
南 风



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极地高气压带
90 N
0
30 N
60 N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低纬环流
2.三圈环流 · 低纬环流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转,受地转偏向力
③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
情景二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知识整理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 )风带
( )风带
东北信风带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低气压
东北风
( )风
( )风
90°
60°
30°

受热膨胀上升
堆积( )
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气流之上,形成( )气流
冷却收缩( )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中纬西
极地东



东北
西南
下沉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活 动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画一画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
归纳记忆:
0 3 6 9、低高低高
信西东风
(风向:北撇南捺)
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
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探究2】:三圈环流
守时守信——贸易风
在南北纬5°~25°的海区,常年刮着方向少变的风,一向很守“信用”。因此,海员们称之为“信风”。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在信风的帮助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
航海噩梦——马纬度
然而,有些海区却是商人们的噩梦。南北纬30°的副热带海区时常无风少雨,船只无法依靠风力航行。
运输马匹的船员们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减轻负重。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区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
航海噩梦——魔鬼西风带
在南纬45°~60°附近,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恶劣,船只航行极为危险,故被称为“魔鬼西风带”,为南极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无风是噩梦,风太大同样也成为了航海家们的噩梦。左图为我国“雪龙号”穿越魔鬼西风带。
上升
爬升
下沉
下 沉
下沉
爬升
下 沉
极锋
-30°
-60°
-0°
-30°
-60°
90°
90°
0°-
30°-
60°-
60°-
3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锋
演示一遍让理解更清晰
演示一遍让理解更清晰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
规 律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

极地东风(东北风)






西

极地东风(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气压带分布于赤道和南北纬30°、60°、90°附近;
风带整体——北撇南捺指低压
(二)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宽度:10,风带宽度20
受热膨胀上升
地转偏向力、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高温多雨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酷寒少雨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气压带成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00
00
600
900
300
600
900
高空
地面
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1)热力原因:由于冷热原因导致气流上升或下沉
(2)动力原因: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空气被迫上升或下沉
(3)低压区——气流上升运动;
高压区——气流下沉运动。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二)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1.气压带、风带的运动特征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4.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空气下沉
高气压
地面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空气上升
低气压
地面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赤道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60°N
30°N
4.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冷、干
冷、干
暖、湿
暖、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干
暖、湿
冷、干
注意:
风带的湿度更多考虑风是从海洋上吹来还是陆地上吹来。
风从海洋上吹来,湿润;风从陆地上吹来,干燥。
判断南北半球并指出气压带、风带名称。
1
2
3
4
7
6
5
北半球
1.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极地低气压带
4.极地高气压带
5.低纬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判断——气压带风带
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5~6题。
5.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如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下题。
3.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乙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思考: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思考: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学以致用】麦哲伦环球航行
(2)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画出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尝试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
极锋
多雨
干燥
湿润
干燥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画出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尝试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
多雨
干燥
湿润
干燥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锋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画出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尝试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
干燥
湿润
干燥
多雨
干燥
湿润
干燥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03
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0°N
60°N
60°S
30°S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②地球自转,考虑地转偏向力
③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情景三
思考:气压带风带又会是如何变化的呢?
60°N
60°S
30°S

30°N
太阳光线
太阳光线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一)
规 律
气压带、风带随 太阳直射点进行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但整体相对太阳直射点移动有滞后性。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
23°26 N
23°26 S
66°34 S
66°34 N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夏季:气压带风带偏北
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大约是约5-10个纬度。
就北半球而言:
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气压带风带偏北
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大约是约5-10个纬度。
30°N
60°N
60°S
30°S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就北半球而言:
气压带、风带移动变式图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3月 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
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9月
听课手册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带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沿南美洲南岸走,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离开该海域后,发现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直到跨过赤道后,东南风才渐渐减弱。
1521年,麦哲伦抵达菲律宾,如果此时正逢北半球的夏季,菲律宾吹什么风?为什么?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与大气活动中心
04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与降温快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in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与降温快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04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
Januar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低气压

高气压

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寒冷干燥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月气压分布
亚洲
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冬季(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并由带状分裂成块状的高、低气压中心。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04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气压中心
July pressur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低气压

高气压

海洋吹向陆地
气流温暖湿润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气压分布
亚洲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
高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季(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形成块状的高、低气压中心。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思考: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答: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气压带被切割呈块状;
而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气压带保留相对完整。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课堂探究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1月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威夷高压
阿留申低压
亚速尔高压
冰岛低压
1月份,北半球的亚洲高压把____________________切断
7月份,北半球的亚洲低压把____________________切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_____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

海洋
小结
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小结:气压带的分布特征
亚 欧 大 陆


西



60°N
30°N
1月
7月
(1)理想气压带被切断成多个高低气压中心。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3)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03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季风环流
(三)
(1)概念:
1月
7月
东亚
南亚
澳大利亚
东亚
南亚
澳大利亚
(2)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赤道
印度低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西南季风
东亚
东南季风
南亚
温暖湿润
炎热湿润
夏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
东南信风


南亚
东南亚
副热带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赤道
东北季风
东亚
西北季风
南亚
寒冷干燥
低温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阿留申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澳大利亚北部
西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冬、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
分析此时澳大利亚北部气候特点
澳大利亚季风 风向 性质 来源地 成因
北半球冬季 西北季风 高温多雨 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 东南季风 温和干燥 澳大利亚内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强,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
思考
南亚冬夏季风,哪支对印度的影响更大?为什么?
夏季风强,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
思考
南亚冬夏季风,哪支对印度的影响更大?为什么?
冬季风强,受深厚的西伯利亚高压影响
思考
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哪一支势力更强?为什么?
4.冬、夏季风强弱比较
东亚
南亚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最为显著
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
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
东亚季风
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课堂探究
(1)甲图中,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风向有何不同?风的性质怎样?成因是什么?     
类型 风向 源地 性质 成因 比较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西北风
东南风
亚洲高压
太平洋
寒冷干燥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风强于
夏季风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洲高压
印度洋
温暖干燥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夏季风强于
冬季风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5~6题。
5.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
A.甲风7月最为盛行
B.乙风1月最为盛行
C.甲为西北季风,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6.在甲风盛行的季节(  )
A.苔原地带驯鹿向北迁徙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
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1~2题。
1.“某月”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5.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
(3)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课时作业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答案: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亚洲低压
B.1月,亚洲高压
C.7月,亚洲高压
D.1月,亚洲低压
5.①②两盛行风的共同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听课手册
《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
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了高原季风,加强东亚和南亚的季风,使得亚洲季风气候变得更加典型、突出。
夏季高原东侧盛行偏东风与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的风向是一致的,高原南侧盛行偏南风,与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的风向是一致的。由于风向一致,高原季风对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起到了加强作用,可以从海洋上带来更多的水汽,增加了降水量
冬季高原东侧盛行偏西风与东亚冬季风(西北风)风向一致,在叠加效应的作用下,我国冬季风的厚度增加,势力增强。
课堂探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答:亚洲东部位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季风环流最典型。
(3)分析,印度西南季风的成因?澳大利亚西北季风的成因?     
答: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冬季,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东南信风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印度夏季)
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西南季风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西北季风的形成原因:(澳大利亚夏季)
冬季,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东北信风
西北季风
澳大利亚季风环流与我国相同,但季节相反!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①地球静止不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一)
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二)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三)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假设条件)
活动
单圈环流
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闭合环流
(假设条件)
①地球静止不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之二)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之三)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之一)
三圈环流
丹霞结合课本,绘制了下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水平地转偏向力
太阳辐射点的移动
海陆分布
摩擦力
地表冷热不均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自转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热力环流
大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活
动中心
季风
环流
分布
成因:
冬季,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上: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陆地上: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
陆地上: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海洋上: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概念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南亚地区: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