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12: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主题】:品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材简析】: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课文的首段与后面三个故事之间有事“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设计理念】:
《将相和》故事的曲折生动,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文章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首段与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和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然后,我抓住文中的一个“嘴”字来做支点,串起教学。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我让学生抓住“嘴”对蔺相如的语言进行研读,谈体会,感受他的优秀品质。第二课时的设计,我继续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住“嘴”字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品读体会,走近蔺相如、廉颇,感悟他们的形象,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为了体现“重视学情,以学定教”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合作的能力,也为了课堂教学更有效,课前我设计了一张学习单。预设第二课时课开课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了学习单上的问题,看看通过个人读和小组交流讨论之后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课堂就以检查预习,汇报读书情况为主线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和”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的含义,揭示“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名著的旅途中走了一回。我们走近了——【课件出示:走近《史记》】,走进了——【课件出示:走进《将相和》】。今天我们继续踏上名著的旅途,再次走进《将相和》。齐读课题。
回忆一下,《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
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小结:是啊,廉颇认为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于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嘴”字,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谁能概括一下?
3、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这个“嘴”字来研读第二、第三个小故事。【板书:嘴 ?】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思考:这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学习卡上的填空。
(2)在这次研读和讨论中,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卡,同时课件出示预习卡,文件附有学习卡】
2、全班交流反馈,品读欣赏精彩语句或片段。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拼)
②指导朗读:个别读、表演读
③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3、引入《史记》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爱国;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情境中读出理解来。】
4、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1)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
同是一国之君,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就把赵王置于了乐师的地位,而古代乐师地位很低,这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赵王的地位比秦王低,并让人记录下来作为历史资料。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有损赵国的尊严。
(2)想一想,“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小结过渡:现在你知道渑池之会的前因是秦王想占便宜,后果却是秦王吃亏了,这大部分都是蔺相如的功劳!这官该不该升?可是这样一个不畏强暴,一心维护国家尊严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了,让我们再来读读廉颇的话。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引入《史记》原文:孩子们,廉颇何许人也呀,竟敢口出狂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小结:通过学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你还觉得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就能爬到廉颇的头上去吗?【板书: 把“嘴”后面的“?”改为“!”】
5、对于廉颇的妒忌和针锋相对,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呢?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继续汇报)
出示句子:
【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抓“避”字。
①从这些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这段话的意思是将相“和”则国( ),将相不“和”则国( )。所以一个“避” 体现了蔺相如( )的精神,这种忍辱退让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啊!
(2)练习:
①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②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用“之所以……是因为……”来改写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引入王立群的评价: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退让,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
小结过渡:这宽宏大量、忠贞爱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廉颇。于是……
【出示句子和图片】于是,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引读】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幅图的意思就是“负荆请罪”。“负荆请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用课文原句)。用拆字组合法解释:负,背;荆,荆条;请罪:认错,请求责罚;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认错,请求责罚。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所以“负荆请罪”常用来比喻“知错就改”。
【板书:知错就改】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对比朗读感悟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爱国;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4)(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一个真诚相待,多么的难能可贵!(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是由于将相二人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史记》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3)写一写: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对廉颇说什么呢?拿起笔,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板书设计:
蔺相如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 嘴!) 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
忠贞爱国
廉 颇 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