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教学目标
1. 梳理核心观点,理解理论文章的深刻见解。
2. 分析说理策略,体会澄清谬见的思辨力量。
3. 读出现实关照,思考经典理论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 梳理核心观点,把握论述思路,理解理论文章的深刻见解。
2. 还原写作情境,分析说理策略,体会澄清谬见的思辨力量。
教学难点:
3. 读出现实关照,思考时代意义,读出经典理论的独特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去世以后,欧洲有些理论家就开始歪曲马克思的观点,在当时青年中引起思想的混乱。1894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 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答疑解惑,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根据预习作业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界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回信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这封信“展现了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课堂主问题:恩格斯的作品浩如烟海,为什么这封给青年人的回信能独享一席之地。这封信有哪些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能历经百年不衰?
任务设计一:情境还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核心观点
博尔基乌斯信中的两个问题(预习反馈)(1)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2)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能否认为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了社会状况?
画一画:
请同学们从文中圈画出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绘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恩格斯如何对博尔吉乌斯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的?
任务一预设:(思维导图见图1)
从整体框架来看,恩格斯的回信围绕“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分两点进行回应,使用了“1”“2”“(a)”“(b)”,结构严整,层次清晰。
第一部分,围绕“经济关系”的概念,用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定着”清晰阐释,又举“流体静力学”的例子反驳“经济依赖于科学”。
第二部分,用“归根到底”充分肯定了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澄清,“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的。用“红线”“中轴线”等形象说明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是经济关系,但不能忽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图1)
小结:恩格斯的这封信阐释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曾经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阐述这一理论的意义: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封信中,我们读出恩格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有因此也着很高的理论价值。
通过任务一,我们梳理核心观点,把握论述思路,理解文章的深刻见解,读出恩格斯对把唯物史观,教条化和庸俗化的批判,理解了这封信的理论价值。这还不足以揭示这封信经久不衰的秘诀,我们还要回到写作现场,进一步分析恩格斯的说理策略,进一步感受经典理论文章的艺术魅力。
任务设计二:澄清谬见,体会说理策略,感受思辨力量
比一比: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同样提到“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否能用这段话加以替代,试比较这段话与本文第一部分内容的异同。
任务二预设:
(1)澄清谬误的思辨:在信中,恩格斯对关于“科学状况”的错误理解进行澄清。如:“我们视之为....”“照我们的观点看来...”“如果像您所说的”等人称和语气的使用,既能够体现出严谨,也能够体现出对说理对象的关照,恩格斯不是采用直接引用原典进行教条式训诫,而是进行探讨的真诚与平等,力图用对方熟知的理论和经验进行说理。
此外,恩格斯用“这并不是说.......”充分肯定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用“这并不是说.......”“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假思考地想象那样......”这样的论述澄清了当时一些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观点绝对化的说法。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会有偶然性,但其必然因素还是经济基础,这就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也批判了当时的一些理论家们的“愚蠢观念”。亚里士多德说:“最完满的生活就是合乎其本己德性的思辨活动。”真理愈辩愈明,恩格斯通过对谬误的辨析,得出清晰的结论。
(2)熟知论据的选用:选用的论据如“流体静力学”“恺撒”“拿破仑”等都是当时德国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例,选取这些事例说理,易于读者接受,并且深入浅出。
小结:恩格斯晚年的这些书信是他开展理论探讨及战斗的重要载体。澄清谬见,根据说理对象选择合适的内容、语气和方式,体现了他的深刻洞见和说理策略。恩格斯对青年学生真诚引导,对错误激烈抨击,体现出思辨的力量,也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这封信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任务设计三:关照现实,思考时代意义,读出独特价值。
辩一辩:
有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思想是19世纪的产物,而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篇文章已经“过时”了。
对此,你是否认同,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任务三预设:
(1)对待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恩格斯指出,“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引导大学生阅读原著、能够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还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封信中,恩格斯作为第二提琴手不是僵化、机械使用马克思主义,而是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对待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恩格斯的这封信,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鲜活开放的,不会过时。
(2)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照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照,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让这封信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思想活力。
(3)对寻求真理的青年人的厚望
恩格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殿堂,表现对博尔吉乌斯这样青年人的真诚与厚望,体现了恩格斯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这篇文章思想产生持久的影响的原因所在。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或者恩格斯已经过时了”,或许他们根本没读过一篇经典著作。对这些怪论最好的驳斥就是“走进经典著作”,真正感悟蕴藏在经典著作中的伟大人格,理解其深邃思想的当代价值。
小结:
学习经典理论文章,首先要梳理核心观点,理解理论文章的深刻见解;其次,能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说理策略的选择,感受思辨力量;最后,经典理论文章是开放的,要在现实关照中进行学习,思考经典理论的时代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
课后作业:
一、必做题:
(1)本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试结合相应观点,分析其论述效果。
(2)本期校报决定选入《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请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完善预习作业中的推荐词,不少于100字。
二、高阶题:
(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请结合本文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观点。
(2)本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章都是经典理论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请结合本课学习经典理论作品的方法,设计一个表格,从写作背景、核心观点、说理策略、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