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学习目标
1.能圈划统领、总结等提示性关键语句,把握主要概念,抓取核心观点。
2.能绘制思维导图,学会体验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理清论述思路。
3.能联系实际理解唯物史观,提升自身思维品质与理论素养,欣赏社会科学文化论著。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2。
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3。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1)文本预习。运用速读或浏览结合重点精读的方法,阅读课文2-3遍,圈划出统领性、总结性的语句,圈划出长句中的关联词语。对于难理解的重点段落,可以画思维导图,可以批注阅读体会,进行概括、归纳、推理等。研习文本时,要做到用不同色彩的笔圈点勾画(课文包括注释),做标记、写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在预习时疑问,上交小组长,由科代表汇总同学们疑难问题。
(2)单元导语学习。高站位认识本文学习,把握本单元人文主题定位于“理论的价值”。“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的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学习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为“(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5页))
(3)圈划书后的“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方法与注意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结合学生学情,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这样教学才会基于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设计教学”。同时将一篇文置于一个单元,置于《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将更有效。)
2.课前思维预热
(1)重温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熟练运用《逻辑的力量》中逻辑方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设计说明: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温故而知新,文风上,内容上都容易实现阅读经验建构与能力迁移,同时体验思维方法,操练逻辑思维。)
【教学设想】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阅读训练与思维提升。
将原本计划的2课时设计为1课时,予以学法指导,让学生快速抓取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基本内容,获取阅读社会科学的兴趣、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感,去除学生阅读理论文章的畏难心理。
(设计说明:也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阅读能力虽然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但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情境创设】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今天就来看看恩格斯在新形势下如何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活动任务一】梳理回信 概括要点
(一)学生活动:圈划统领、总结等提示性关键语句,抓取核心观点。
(二)教师提示:寻找关键语句的技巧、方法。
1. 高频词句、含有关键词、概括性句子常是关键词句
2.开头和结尾常出现关键词句
3.对比中易产生关键句
4.形象的句子多不是关键句,理性的句子多为关键句
5.例子叙述不是关键句,对例子的分析才是关键句
6.设问不是关键句,回答才是关键句
7.转折前的句子不是关键句,转折后的句子才是关键句
(三)师生明确:关键语句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第1节开头)
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第2节第2行)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第3节开头)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第4节开头)
……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第4节最后)
(b)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第5节)
(四)概括基本内容,抓取主要观点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关系(1-2节)
2.(a)上层建筑(内部互相作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决定制约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3-4节)
(b)社会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5-8节)
最后提醒读信思考方式——把握总的联系。(9-10节)
【活动任务二】依据“回信” 推测“来信”
预习疑问显示:对“来信”内容很好奇。根据恩格斯的回信的基本观点的论述,推测出来信求教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经济关系?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第2节第1行)
2.(a)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第4节第2行)
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唯一因素
(b)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第5节6行)
夸大伟大人物在历史上作用,伟大人物是怎么出现的?
【活动任务三】依据“回信” 推断背景
(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2节)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第4节)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那些在学校里已被灌输的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第7节)
(二)推断明确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德国已遭歪曲、篡改,造成思想混乱,危害极大。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困惑予以回复,具有急迫的实践意义和重大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拨开云雾、澄清事实,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显示了革命导师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关切,也体现了“第二小提琴手”的辩证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史观真知灼见的思想力量。
【活动任务四】概括归纳推理 理清论述思路
活动一:在文中,找出作者提示解读回信的方法。
(一) 找出相关句子
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第4节)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第9节)
(二)理解核心要义
“归根到底”(4次出现):是最终强调为“根源性、终极性、本质性、决定性”,但非“唯一性”。
“红线”:贯穿始终的正确思想。
“总的联系”:要全面看问题,从整体上看全文,从本质上找联系。
活动二:绘制思维导图,把握主要概念
对于重点语句、难理解语句予以绘制思维导图。
(一)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第1节)
(二)(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第4节开头)
(三)(a)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第4节最后)
(四)(b)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第5节中间)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注释:p3②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p4⑦摩尔根:摩尔根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2.作判断解读。
偶然性:在一定经济关系下出现的某一伟大人物,不论是谁,都可被替代,这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例证:拿破仑……马克思;喻证:意识形态曲线)
必然性: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伟大人物,不论是谁,都会出现。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唯物史观的发现、经济发展轴线)
【课堂小结】
1.完成了活动任务:
任务一:梳理回信 概括要点
任务二:依据“回信” 推测“来信”
任务三:依据“回信” 推断背景
任务四;概括归纳推理 理清论述思路
2.理论著作也不是艰深难懂的。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习近平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的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单元导语
【作业布置】“道不远人” “人能弘道”
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任务。
1.阅读《共产党宣言》,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演讲等成果展示活动。
2.重温马列毛著作、习近平重要讲话读本,把握主要观点理解分析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