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15: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白莽、柔石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理解“左联五烈士”的的革命情怀。
2.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分析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左联五烈士”的革命情怀。
2.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用曲笔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理解他的悲愤之情、纪念之意。
教学难点:
1. 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交流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社会背景:
刘和珍君牺牲以后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走向民主、自由,反而越发地黑暗与专制了。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
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形式不断斗争,同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左联” 的五位优秀青年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警备司令部” 。噩耗传来,身为“左联”常委的鲁迅先生,悲愤难抑,挥泪写下了两篇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 然而因“不敢”“不愿”“不屑”诸种原因,没有哪家报章杂志敢公开发表。几经周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秘密出版的《前哨》上发表了,另一篇《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更是拿到国外的杂志上才得以发表。
二 【学习任务】:本文要“记念”什么?又为何要“为了忘却”?
1. 结合预习作业,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表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交往过程
(二)、回忆与柔石之间的交往
(三)、叙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二人不久被捕之事
(四)、叙述柔石等青年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心情
(五)、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悲愤情感,再次交代写作的目的。
2.【学习活动一】思考讨论:鲁迅先生纪念的白莽和柔石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表格(针对学习任务,先解决“纪念”什么)
白莽:
(1)……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
明确特点:热爱文学、勤勉负责
(2)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
明确特点:爱憎分明、敏感率真
(3)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明确特点:纯朴乐观、坚定执着
鲁迅主要通过叙写三次简单的交往,来回忆白莽。塑造了白莽一个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青年形象。
柔石:
鲁迅的评价:台州式的“硬气”,“颇有点迂”,那么柔石身上这迂体现在哪里呢?
(1)做事“迂”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明确特点:执着热情、不计得失;甘于付出,敢于担当
(2)做人“迂”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明确特点:内心单纯善良,始终坚信人性的善良
小结
无论是白莽还是柔石,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青年革命者们所共有的特质,他们是追求真理、勇于担当、敢于牺牲,如果没有他们身上这种理想主义的热情,当时压抑封闭、黑暗得如“铁屋子”一般的社会是无法被摧毁的。
3.【学习活动二】思考讨论:鲁迅是如何表达自己深切的记念之情的呢?
鲁迅对他们的纪念体现在对他们的回忆中,体现在对交往过程的叙写和对细节的描摹中。另一方面,鲁迅先生又借助诗歌、木刻等、进一步表达自己对青年革命者死的缅怀与悲愤之情。
(1).诗歌: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惯于长夜过春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国民党残酷镇压下的社会正如这慢慢长夜般寒冷与死寂。忍看、怒向这两个词极具张力,表达了内心强忍的怒气想寻觅发泄之处,而“吟罢低眉无写处”与内心这股愤懑之情形成强烈的冲撞。怒而无处可写,内心悲愤交织便更加的抑郁,犹如积蓄已久的火山。
(2).木刻:
这幅名为《牺牲》的木刻是是德国著名的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反映德国底层被压迫的民众的生活境况。充满着悲愤的情绪和反抗精神。这幅《牺牲》描绘了一位母亲悲哀地献出了自己怀抱中的孩子,鲁迅借此木刻,显然是为柔石的母亲失去儿子、也为自己失去这样的朋友而感到痛惜,更为中国失去这样的青年而感到痛惜。
(3).向子期的《思旧赋》。
从课本上的注解3大致了解到《思旧赋》写作的缘起。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之下,向子期在赋中只能用“践二子之遗迹""悼稽生之永辞"让读者知道是他的好友去世就戛然而止,对死因却只字不能提,也只能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悲哀激愤。对向子期当时的处境,鲁迅先生说“现在我懂得了”。他在这里含蓄表达的是,现在,他对亡友的记念之情,也是无法直抒胸臆的。这是悲悼和激愤之情的间接抒发。
(4).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呢?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对于革命者的牺牲上海的报章为什么不敢载这件事?连倾向于“左联”的《文艺新闻》上也只能隐约其辞呢?
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正疯狂地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各种进步言论都被无情封杀,敢于直言者皆有可能引来杀生之祸,所以明哲保身者自然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了。
在得知柔石他们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后,鲁迅先生按奈不住内心的悲痛与愤怒,但却只能用“原来如此!……”四个字表达心中强烈的情感。短短四字,单独成段,感叹号和省略号包含了鲁迅内心强烈、无限而又无法说出的悲愤。
正如鲁迅所说: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在悲愤中他沉静下去了,但青年烈士们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他眼前浮现。不写吗?不说吗?那就不是鲁迅了。就算是被埋得不能呼吸,鲁迅也要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于是鲁迅先生拿起笔运用曲笔,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左联青年作家的缅怀之情,对国民党政府凶残暴虐镇压的愤恨之情。
4.【学习活动三】思考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却说这些“纪念”是“为了忘却”呢?
要解决“忘却”“记念”这看似矛盾关系,我们要结合开头、结尾处的几处句子来做进一步解读。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就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可见,青年作家们牺牲的两年来,鲁迅先生一直没有忘记他们,内心的悲哀、愤怒一直压在心底。所以鲁迅选择将心中的“悲哀”和“愤怒”写出来。把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将这种让人颓丧、痛苦、悲哀的负面情绪摆脱。
所以他在文章中反复写道的: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和《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那种由于“时间的流驶”或由于麻木健忘而产生的忘却不同。这是鲁迅先生主动的,有所心备的“忘却”,是为了从过度的悲愤中平静下来的暂时割舍。是为了更积极地进行“韧”的战斗。
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他说: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写下这5000多字的纪念,鲁迅先生摆脱了回忆之痛。重整心情,鼓励人们投入到更艰巨和漫长的斗争中去,他相信将来人们一定会铭记这段历史,再来纪念他们。
三 小结
针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首先通过文中的叙事、描写,了解了鲁迅先生所纪念的白莽和柔石,从鲁迅细致的笔墨中感受到他对亡友的追念。接着通过分析鲁迅所创作的诗歌、所选用的木刻,又借助对文中含蓄表达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他通过曲笔间接表达的追思和对反动派的激愤。最后,通过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对写作目的的交代,分析“记念”和“忘却”之间的关系,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四 作业:
1.本文的文字精辟、感人,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为例作赏析。
2. 请梳理《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的选材,并思考选材的特点和用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