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何云静
知识目标:
1、掌握莫泊桑文学知识。
2、揣摩语言,结合小说情节,体悟人物形象,了解小说主题。
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教学过程:
(每个环节请括号注明渗透什么知识点?贯穿什么理念?)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落实语文知识)
二、筛选信息,整理情节。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评价于勒的称呼?
明确: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2、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明确:“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于勒霸占了钱财时的称呼,为此“打发”于勒,态度为“赶”。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是收到于勒的两封来信时的称呼,为此“盼”“赞”于勒回来。
“这个小子”,“贼”,“流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在知道于勒没落,在船上卖牡蛎时的称呼,为此“骂”“回避”于勒。
l 引导体会人物的对于勒的态度。
态度 文中如何体现(语言、动作、神态等)
赶 打发他到美洲去
盼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马上相见)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高兴、得意、骄傲、炫耀)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对美好渴望急切希望实现)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财迷心窍,急切到出现幻觉)拟定了上千种计划(寄希望于于勒的钱财)
骂、避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不愿相信)我看出她在哆嗦。(害怕知道了结果,绝望)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吃惊)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反复,写出了失落、绝望、吃惊)“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对于勒的无比愤怒)
(从描写、用词等方面揣摩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PPT显示: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小结: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讨论主题
1、小说分成哪两部分?
明确:从开头到旅行前为一部分;船上到躲避于勒为一部分。
2、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请同学们添横幅。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围绕“对钱财的态度,人们的虚伪”,如“世态炎凉”、“虚情假意”,“金钱至上”等。
小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抓住关键现实问题,学生自由言说,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
四、体悟人物
1、根据诉说对象,分类上面的称呼,看看有什么发现?
明确:“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
“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
2、根据对比,请同学们思考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
明确:势力、冷酷、自私、无情。
3、对比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形象,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
品读第42自然段。
l 动作描写的体会: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明确:从若瑟夫重复的动作,看出他对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观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惜。
l 心理描写体会: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明确:三个呼喊同指一个人,若瑟夫反复默念,“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通过语言品味,人物形象对比,丰满人物形象。)
4、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明确: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潜移默化中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同情、善良之心。)
布置作业:
读完小说,你想对菲利普夫妇或若瑟夫说些什么呢?请以“写给 的一段话”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把语文走向生活,体现人物关怀,引导学生会孤独的积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