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九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2.[2023年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3.[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 )
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
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
4.[2023年湖南高考真题]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5.[2024年重庆高考真题]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6.[2021年湖南高考真题]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7.[2020年湖南高考真题]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8.[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9.[2023年湖南高考真题]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0.[2024年江苏高考真题]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1.[2024年湖南高考真题]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2.[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13.[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4.[2021年河北高考真题]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15.[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16.[2020年全国高考真题]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 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17.[2024年广东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拉来货物,在预订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秩序,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斐名整个大陆。14世纪,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的租赁费和销售税。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英)诺尔曼·库兹《中世纪城市》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由波罗的海、北海沿海诸地独立城市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等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同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巴黎等贸易站的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北欧的战争成为对同盟的最后一击……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18.[2023年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可知,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其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削弱宗教神权对人的束缚,后期“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由,二者都是人文主义内涵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只是一些思想主张,并未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排除A项;材料内容重点强调人文主义,不是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排除B项;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是王权与教权的并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中图例发现此时期在美洲的殖民国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还有英国、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且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面积较之教材中第12课“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一目中的插图的面积变大了,说明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有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况,并非强调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夺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伊比利亚人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进行贸易,这种贸易活动明显有助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伊比利亚人的商业贸易活动,仅根据这些贸易活动无法体现殖民扩张和开创亚非贸易网络,排除AB项;美洲金银的大量输入欧洲导致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淡定,同时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待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活跃。商业化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可见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消费,其主旨信息是长途贩运贸易下,地区联系的密切和市场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长途贸易的发展也是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伏尔泰认为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黄金时代,距离他最近的路易十四时代是他认为的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所以伏尔泰是认为后世要胜于前世的,体现了历史进步的信念,故选A项;伏尔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不会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伏尔泰的历史进步观,而非强调历史延续不断,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天赋人权思想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即人本身的主动性,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环境,非人造所成,排除。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4年至1852年(日本)。据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间,日本翻译了大量欧洲的医学、天文学等书籍,且有众多学者参与其中,尽管当时执政者对西欧科学的关心有限,但民间对西学的输入和研究热情较高。这显示出日本社会中部分民众和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反映了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C项正确;此时日本还未完全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表述过于绝对,当时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领域对西方知识进行研究和引进,排除B项;“文明开化”政策是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可知,18世纪,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知识,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欧洲学者的活动体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是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排除A项;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是对材料的总结,是表象,不是材料体现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据材料“‘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项正确;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的时间是1776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独立宣言》并没有否定天赋人权观念,而是宣扬天赋人权,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
国家机构形势 特点 原因
美国联邦制 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美国革命是自下而上 ②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体制
德国联邦制 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①德国革命是自上而下 ②皇帝和容克贵族领导构建了联邦体制
由上述表格可知,建国路径的差异是美国和德国政治体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德国是由皇帝和容克贵族主导建立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各州(邦)实力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的确立。材料体现代表认为不能将中央政府首都放到任何一州,防止中央政府受所在州的影响,国家议会的议员的工资也不能由各州支付,防止各州对国会议员产生影响,可见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持联邦政府的独立性和权威,故A项正确;B项中“外部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主旨不是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南北矛盾,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可知,18世纪,英国一些思想家认为不应该用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理性来构建未来国家和设计未来社会,而应该使每个人参与到市场经济中,说明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这影响了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而非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而非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社会分工是指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材料“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体现的是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说明其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D正确;德意志统一后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A排除;材料是对统一后德国体制的描述,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7.答案:(1)促进了商品贸易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巩固了封建王权。
(2)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贸易中心转移削弱其影响力,以及欧洲战争频发导致的冲击。
(3)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国家权力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14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闻名整个大陆”可得出香槟集市促进了商品贸易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槟集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据材料一“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秩序,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可得出香槟集市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据材料一“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可得出香槟集市巩固了封建王权。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中期至17世纪的中欧、北欧。据材料二“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汉萨同盟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据材料二“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影响力;据材料二“17世纪,中欧、北欧的战争成为对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欧洲战争频发导致的冲击是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17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闻名整个大陆”和材料二“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可得出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据材料一“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可得出国家权力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据材料二“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据材料一“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和材料二“同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巴黎等贸易站的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得出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18.答案:(1)史料一选自《吉尔伽美什》,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对于研究古代西亚与两河流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已经出现葡萄酒。史料二选自《汉谟拉比法典》,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料。《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家对饮酒的态度与政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无从知晓该处所指的酒是否与葡萄酒有关。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对于酒的保管、储存有寺庙酒窖等形式,酒类可能与祭祀神灵有关,对普通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与惩处规定。史料三中的土陶罐是实物史料,但科学家对其研究分析产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推断性质。科学家通过对考古实物土陶罐的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与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一致,这可以丰富人们对葡萄酒起源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因为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可能是葡萄自身发酵而成,孤证不立,所以需要结合更多的考古资料、文献史料等进行多重印证,才能得出审慎结论。从中可以推断出,在约公元前6000~5800年高加索地区极可能有葡萄类的植物,从而留下了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物质。总体而言,在古代西亚较早出现了关于葡萄酒饮用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当地较早饮用葡萄酒这一历史信息,但关于葡萄酒起源地确切结论的得出,还需要更多的相关考古与文献资料的印证分析。
(2)示例一:论题:葡萄酒传播区域范围的扩大。
阐述: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文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甚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发展。葡萄酒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先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地出现,后逐步向外传播,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由此可知亚非欧大陆之间的文明存在一定的经贸往来、技术传播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相对隔绝与孤立,葡萄酒的区域传播相对较慢,传播范围有限。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状态被打破,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人类历史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因此,15~16世纪西班牙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等殖民地,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等一系列行为,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经贸文化等交流发展。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联系日益加强,这促进了葡萄酒传播范围的扩大。
示例二:论题:葡萄酒消费群体的扩大。
阐述: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因而葡萄酒的消费群体有限。同时,因为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举足轻重,封建贵族具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与工商业者日渐壮大,因此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成为当时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
近代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所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从少数的贵族与富裕阶层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这促进了葡萄酒消费水平的提高与葡萄酒文化的发展传播。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解析:(1)第一问探讨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建议从史料出处、形式与价值等方面作答,并从中合理推断葡萄酒的起源、饮用、保存等方面的信息,注意孤证不立、合理推断。
相关史料及其出处 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 属于史诗类的口述史料。有关于葡萄酒的明确记载,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古代西亚已出现葡萄酒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 属于法律文书类的文献史 料。有关于寺庙酒窖储存等的相关规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已出现酒,法律已有对拥有酒及饮酒的相关规定
史料三,实物史料,是在科学家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推断 学者对实物史料的研究分析。高加索地区出土的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这一研究发现对研究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丰富人们的认识,但孤证不立,无从认定葡萄酒即起源于此时此地 在约公元前6000~5800年高加索地区极可能有葡萄类的植物
(2)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解读材料二所反映的葡萄酒的历史的相关信息,并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拟定研究论题。可以从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消费饮用群体、生产酿制等角度拟定。第二步: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第三步:在阐述基础上,进行一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