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物描写一组之二: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二.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展示了作家笔下所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作家人物描写的一些典型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通过动作与神态的艺术夸张般的细节刻画,讽刺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并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以课文对人描写的形象化的语言文字为具体语言习得的材料,在对人物感性的认识中概括与评价人物,并习得人物刻画的有效方法。
设计意图:
从文本特点出发,关注其特有的言语形式,在理解内容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言语习得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讽刺手法的特殊意味。
在教学时,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品读感悟,深入揣摩人物内心,并试图让学生通过这一言语现象来领悟本课“讽刺”的写作手法,用“还原”和“比较”的方法,感悟作品中对三次猜测的常理期待与严监生实际的心理想法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制造一种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体会这个人物片段的讽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体会这个人物片段的的讽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
课前谈话:
说名著人物形象,猜猜人物。
1.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杜甫曾以一首来概括其一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林冲——他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人称“豹子头”。
3.武松——他武艺高强,喝了十八碗洒过景阳冈,打死老虎。
4.王熙凤——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5.林黛玉——她泪光点点,终日里与诗书为伴。
6.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7.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8.哪吒——他脚踩风火轮,双手使一杆火尖枪,年少但神通广大。
小结:这些人物都来自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课件2点击“名著导入”)这四部小说、,可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想必我们有很多同学早已爱不释手了。读经典、赏人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见人(揭示课题,初识文中人物)
1.今天我们要走近另外一部古典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板书:严监生 “监生”:正音,监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监生是古时候的秀才、举人等的称呼,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而这个严监生的“监生”是用钱买来的。
严监生何许人也?书中这样描述:(出示课件4)《儒林外史》原句介绍——“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兼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严监生是个有钱人;家财万贯)这样一个有钱人, 临死前有什么不同一般的举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点击返回键返回课件2,点击出示课题)。补充板书,书空“临”与“监”。
二、见文(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
1.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下面的注释,实在不懂的可以标上问号。思考:严监生临死前哪个动作最让人捉摸不透?圈一圈。
2.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课文:评价
(2)检查字词:的确有些字音有点儿难读,(课件2点击“读记词语”)出示:郎中、穿梭、哥子、登时、灯盏、诸亲六眷、一声不倒一声、揩揩眼泪、挑掉一茎
分三行(课件4点击)指三名同学读,评价,理解“哥子、诸亲六眷”意思。
正音:“倒”、“揩”、“挑”
据词定义:“挑”(选择正确的读音,说理由)
(1)tiāo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搬运;
(2)tiǎo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齐读词语(课件4点击返回键返回课件2)
(3)感知课文内容:严监生临死前哪个动作最让人捉摸不透?
指名说,相机板书:伸出两指头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个舅爷
两茎灯草
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评价:从题目出发,抓住关键细节,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见形(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临死前的严监生病到底有多重?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严监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他的病很重?划一划
2.指名交流读句:
相机出示直接描写的语句,(课件2点击“课文学习”出示课件5,依次点击出示句子)体会病重,朗读,读出病重: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些句子都是直接描写的,也有间接描写的话,交流读句:“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下叫来。”“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3.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严监生的病吗?指句说词语;(课件5点击出示)词语加油站:
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行将就木,气若游丝、命悬一线,齐读,挑两个写下来。
四、见心见性(精读课文,体验人物内心世界,丰满人物形象)
1.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严监生已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么此时他的动作、神态,是最能代表他的内心的。(板书:动作、神态、心理),让我们好好来琢磨一下。
2.你看,大侄子先上前来了。(出示课件6)谁来读?
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1)指名读,严监生听到大侄子说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学着他的样子)
(2)你觉得当时他是怎样的心情?(板书:失望、遺憾)相机让学生读这句话。
(3)评价:这位同学他读得时候关注了哪个词?(课件6点击加红词语)板书:摇了两三摇 齐读
3.大侄子不了解他的心意,二侄子上来了,(出示课件7):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1)谁来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着急)
(2)从哪儿看出严监生当时的那份着急?圏出这些神态动作的词,交流(课件7点击加红词语)(板书: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朗读指导。
(3)话说不出来,动作他们都不明白意思,严监生心里那个急啊!想想,严监生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4)师生对读这个片段。
4.不是为了两个亲人,也不是为了两笔银子,这两个指头仍然直直的竖立着,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呀。再猜不着的话,严监生可就要——难道就这样让他死不瞑目吗?真是急死人了,一旁的奶妈实在忍不住了,插口道:——指名读,(出示课件8):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严监生到此时此刻的动作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圈圈动词,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交流,(课件8点击加红词语)板书:闭着摇头、指着不动
(2)指导朗读
5.看来真的要死不瞑目了,严监生已经绝望了,眼看着这灯草还在燃着,油还在费着,这时,他的妻子赵氏慌忙上前来,请你读读赵氏上前这个片段,想想你读了后有什么感想?(出示课件9)
自由读: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废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或有什么感想?(探讨“灯草”的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小气、吝啬、守财奴,家万贯与两茎灯草,真是吝啬到了极点,不可思议了,不是亲人,不是银子,竟然只是一茎灯草,真有点不可理喻的守财奴)
那两茎灯草就像是一副压在严监生心头的重担,这时的严监生总算是如释重负了,引读——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课件9点击加红词语)板书:点头,垂手, 如释重负
我们来看一看他平常的行为举动,也许就更能理解这位仁兄是个怎样的人了!(出示课件10)
《儒林外史》原文资料:
在赵氏想给两位舅爷几百两银子去考科举时,严监生听著她说。桌子底下一个猫就趴在他腿上。严监生一脚狠狠地踢开了,那猫吓的跑到房内去,跳上床头。
严监生家财万贯,可日常生活里面拼命地节制费用。过了灯节,就叫心口疼,初时还撑着,后来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从哪些细节里感受了他是怎样的人?(小气、铁公鸡、吝啬鬼、守财奴、爱财如命)(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指板书,同学们,读到这儿,回过头来看看,从这个片段的学习,你看到作者是怎么来深入描写刻画人物的?(小结: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鲜明形象。)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凝练传神的语句吧!(出示课件11)老师和你们合作,我来读诸亲六眷的猜测的话,你们来读写严监生的话,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这个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
师生对读。
见本(总结写法,激发阅读兴趣)
感受文本的讽刺手法:同学们,我们是从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头和赵氏揭秘这些文字读懂他的吝啬的。既然这样,我把课文改成这样,(出示课件12):行不行?我可不是随随便便改的,我有两点合情合理的理由:
理由一:合情。严监生的妻子赵氏,看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在痛苦地作垂死挣扎,于心不忍,慌忙走上前去,说出两个手指之谜,好让丈夫登时断气,少受点罪。
理由二:合理。有道是,文贵简洁。改了之后,少了很多文字,行文更简洁了。你们同意我作如此改动吗?再仔细读读,和课文相比,我改写后的文章少了什么?”
指名说,全班讨论。
小结:原文三次猜测作了很好的铺垫,(铺垫也好,反衬也罢,都是在)更深刻地讽刺了严监生的吝啬。一边是人之常情的猜测,一边是出乎意料的举动,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一边是家财万贯,一边是两茎灯草,多么强烈的讽刺效果!这就是讽刺的魅力!(课件12点击返回键返回课件2)
阅读拓展:这样的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还有很多体现,(课件2点击“阅读拓展”出示课件13)出示《儒林外史》吴敬梓,齐读,儒林是读书人的意思,外史是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儒林外史》就是讽刺描写一群读书人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有近二百个,个个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从我们熟悉的王冕说起。如周进登第、范进中举等。
板书 动作、神态 心理 讽刺
伸出两指头
两个亲人 摇了两三摇 失望 守 吝
两笔银子 睁得滴溜圆、狠狠摇几摇 着急 财 啬
越发指得紧 奴 鬼
两个舅爷 闭眼摇头、指着不动 绝望
两茎灯草 点头,垂手 如释重负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层面的对话,究其最终最实效的方法,无外乎一个字——“读”。“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语文要读,但是不能为读而读,漫无目的地读,而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在本课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言语习得、方法悟得为本,从文本特点出发,关注其特有的言语形式,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言语习得中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讽刺手法的特殊意味。
一读会意悟情。
对于学生来说,走进文本,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文本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伊始,让学生围绕课题初读课文,从最捉摸不透的动作感受来把握主要内容,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内容概括的能力,是驾轻就熟的。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初步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切入点,也正符合学生学习文本的规律。
二读习言见本。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高段语文教学中,以课文思想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语言文字及其组合方式,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本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品读感悟,深入揣摩人物内心,并试图让学生通过这一言语现象来领悟本课“讽刺”的写作手法,用“还原”和“比较”的方法,感悟作品中对三次猜测的常理期待与严监生实际的心理想法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制造一种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要重视这方面的阅读——能对阅读内容作出反思,才能培养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能对形式作出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由此读出藏在文章里的奥秘。这种阅读,虽然不直接融入写作训练,但长期进行这样的阅读积累,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得意”不“忘言”。
课件14张PPT。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兼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揩揩眼泪 挑掉一茎挑:
(1)tiāo: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搬运;
(2)tiǎo: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dǎo kāitiǎo郎中 穿梭 哥子 登时 灯盏诸亲六眷 一声不倒一声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词语加油站
奄奄一息 病入膏肓 生命垂危 危在旦夕 行将就木
气若游丝 命悬一线 直接描写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睁的滴溜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闭着摇头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赵氏道:“明年是科举年,就是送给两位舅爷做盘程,也是该的。”严监生听着她说。桌子底下一个猫就趴在他腿上,严监生一脚狠狠踢开了,那猫吓得跑到房内去,跳上床头。
过了灯节,就叫心口疼,初时还撑着,后来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清 吴敬梓 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