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崔娟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节课就从诵读入手,以意象为鉴赏对象,分析诗的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美,进而探究词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诗歌,但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更无法做到准确的鉴赏。而一说到鉴赏,很多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潜意识里封闭了鉴赏的积极性,形成越害怕越读不懂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诵读量少,不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二是找不到读懂诗歌的切入点,对解读诗歌的关键词不甚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到“书读百遍”,那么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让学生学会读懂诗歌的方法,而掌握诗歌意象则是读懂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当堂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通过品读意象、词句,学生能用准确地语言评价词人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微课、PPT、电影视频、博客、QQ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搜集作者的生平、词作等资料,走进作者,学会知人论世。
自读《声声慢》,以批注法进行批注,初步理解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创作插图。
利用QQ群交流自己的搜集、阅读成果。
技术手段:互联网, PPT,QQ群,微课《批注读书法》。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简介作者。
2.学生交流讨论,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批注。
再读诗歌,重点赏析
找出诗歌的意象并批注。
赏析诗歌的画面美及意境美。
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1. 通过练习,学习使用所学技巧。
技术手段:音视频,PPT ,word
阶段三:课后
一、 以“意象解读”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博客,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
自主学习
准备《批注式读书》微课,讲解word批注技术,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互联网查阅李清照及《声声慢》相关知识,观看微课,学习批注读书法,运用word进行批注,制作PPT。
互联网、PPT、微课、文档。
课中
导入
用配乐朗读、图片资料导入新课。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简介作者。
PPT,音频,图片
诵读(10分钟)(完成目标1)
和乐朗读《声声慢》。
点评指导朗读。
和乐自由朗读。
代表展示
音频
重点赏析(25分钟)
(完成目标1、2)
请试着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词人情感,并找出并分析表现情感的词句。
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具体分析。
3、词人的愁有哪些?
1、学生再次品读,从中找出词句、意象并准确分析。
2、小组交流,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批注。
3、认真倾听并记录。
4、齐背全词。
投影仪,文档
学以致用
(10分钟)
1、《永遇乐》这首词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评价
1、做练习
2、交流
3、订正
PPT
课后
研究性学习
布置研究性学习内容及要求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云盘中的补充材料
博客,QQ,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摸清学习难点,做到对症下药。诗歌鉴赏历来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面对一首诗,往往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很多学生的理由都是“读不懂”,那么本节课就以一首词为依托,教会学生从意象入手读懂诗歌。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诗歌,那么鉴赏诗歌就容易了。
2、问题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一个感性的学习,积累大量的资料,课上可以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减少无效劳动。
3、学生自主,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课前的查阅资料到批注式读书法,再到交流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课后研究性学习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利用各种数字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利用互联网、微课视频、PPT、QQ群、云盘、音视频等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声声慢》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理念,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考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心理承受力。诗歌被称为“文学金字塔的塔尖”,要登上这个塔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就更有难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旧知识做铺垫,以简单的问题做引导,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到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
本课先从诵读入手。诵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接着品读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通过品读意象,可以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词作的思想内涵。一篇好的作品,不但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要有高深的思想内涵,也只有理解了深刻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人。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点评、练习、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当堂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通过品读意象、词句,学生能用准确地语言评价词人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徜徉在中华民族这个诗歌的国度里。蔚为壮观的宋词是高峰峻岭,需仰视才见。而登峰造极者,当推山东的骄傲——李清照。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她的词作,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词二首》的世界,来体味她的乱世词心。(播放吕中朗读,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
一、展示预习成果
1.选小组代表利用PPT简介作者。(5分钟)
二、朗读,感知情感(10分钟)
老师:要体悟诗词作品中的感情,得从朗读入手。朗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通过朗读,可以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可以理解诗意,进而体悟情感。我先给大家朗读第一首《声声慢》。(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和着音乐自由朗读两边。
哪位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秀一下?(学生朗读,教师、学生点评)
有感情地齐读。
三、研读,深入分析(20分钟)
问题:1、通过朗读同学们体悟出词人的情感了么?谁能起来试着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
2、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表达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用七组叠词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一层一层地渲染了词人的愁苦心情。词人内心空虚,试图寻找精神安慰,却什么也找寻不到,环顾四周,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一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孤独、寂寞、凄惨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说这一连串的情况,不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了的。说明她内心有很多的愁。
尾句,与首句呼应,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感叹,也是反问,说明主人公在这个“愁”字之外还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3、抒情方式从大的方面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是哪一种?
学生集体回答:直接抒情。
4、除了直接抒情,作者还选用了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也是间接抒情的一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
意象探究:
a、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 :“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细雨??: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学生通过文档批注分析,教师明确)
5、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被词人那无尽的愁绪包围了,可是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她为何而愁?我们来总结一下词人有哪些愁。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她的丈夫去世了、家园被毁、孤身一人漂泊异乡之愁。国家破亡之愁。(板书 情愁 家愁 国愁)
词人有这样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很难得的。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女词人却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面对江山沦陷、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惨象,她高吟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这也正是李清照诗词思想内涵的深远之处。评论家评论她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四、练习,学以致用(10分钟)
问题:《永遇乐》这首词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词人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感伤。
五、课堂小结:
1、情感:情愁 家愁 国愁
2、手法:叠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
3、诗歌鉴赏的几个切入点
①了解诗人的生活遭遇,做到知人论世
②品读诗中选择的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③分析抒情方式及修辞手法,感受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