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登 高 杜甫 学 习 目 标1.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细品深味,体悟诗人思想感情。诵 品 悟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步诵读 整体感知 反复
诵读
深味
体悟本诗悲在何处?环境之悲:自然之悲
情感之悲:人生之悲
家国之悲)品
自
然
之
悲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比较“啸”与“啼”的效果。
这只鸟是一只什么鸟?展开联想和想象。讨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品
情感之悲宋代罗大经八悲:“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品
情感之悲24岁未能及第;
35岁求取官职,滞留长安10年;
43岁被困长安;
48岁弃官;11年漂泊。
55岁身患多种疾病:疟疾、肺病、风痹、耳聋。
59岁,病死在湘江一条船上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 别林斯基多想遇见您,
在这“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这“ ”的时候,
,
。写
一
写谢谢指导再
见姓名
刘汉玲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胶州市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鲁教版必修五中的一首诗歌。单元话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提高感悟能力,走近古代圣贤崇高心灵世界,聆听他们的人生感悟。《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当时杜甫已五十六岁,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军阀混战又起,杜甫生活极端困窘。这首诗歌有他身世飘零之慨,渗入了老病孤愁之悲。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知识,在小学初中阶段接触了杜甫的不少诗歌,应该是对杜甫的生平有了一个简单大致的了解,因而诵读这首诗歌应该说是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受知人论世的影响,可能在体悟杜甫大悲情怀时,拓展不出去。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细品深味,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杜甫生平资料,推荐学生观看《唐之韵之千秋诗圣》,形象化了解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思想。
二、课堂上,巧用PPT课件和视频朗读,调动学生感悟诗歌的情绪,通过“诵品悟”来实现学生与诗歌的对话,与诗人的对话,领悟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怀。
三、课下,推荐学生网上阅读杜甫的传记《“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搜集前几年有人在网上对杜甫的恶搞,结合对登高的理解,学着在博客上撰写有关体会。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用诗人余光中在《草堂祭杜甫》中的名句进行情境导入
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播放音频
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诵读及听名家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朗读诗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情感
PPT、视频朗读
深味体悟:本诗悲在何处?
展示问题
适时点拨
诵读体会
PPT演示
诵读品悟自然之悲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描绘画面,感悟意境
比较阅读
品味语言
描绘画面
PPT,插入画面图片
深味情感之悲
联系杜甫其他诗歌、补充评价和诗人经历,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味情感之悲
小组合作联系补充
体会诗人情怀
PPT演示,链接有关评价和诗人生平经历介绍
总结
引用、评价
感受
《登高》朗诵背景音乐
拓展训练
创设情境,指导写作
练笔
白板
课后拓展
推荐网络阅读及评价
网上阅读诗人传记和现代人的恶搞
在博客上撰写体会,跟帖评价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从设计到实践,让我体会到越是经典的篇目,越是难以把握。 如何能够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还是以“诵读品味”作为抓手,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景、境、情三个角度去品读诗歌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感悟,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教学中努力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由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准节奏和重音;品读,读出意境和体会;美读,读出情感和韵味四部分组成。在整个教学环节里,老师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深入到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反复吟诵、比较、体会,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展开联想,学会描绘画面。同时,又能知人论世,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思想境界联系起来,拓展阅读,深化作者的思想感情。跳出诗歌,体悟诗人的大情怀,了解文人情操。
在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上,通过课前网络资料的收集和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学生通过欣赏视频朗读和PPT展示,既创设了氛围情境,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引领学生诵品悟,深刻体悟作者的大情怀。课下,让学生关注网络评论,撰写体会, 不仅对学生的表达,更是对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