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27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6:17:05

文档简介

姓名
李勇
电话
学科
13508975876
年级
高一年级
邮件
单位
邹城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属于印象性新闻报道,也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印象、写观感。本文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新闻有所了解,但是认识不深刻,借助本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新闻文体的把握。二战的炮火早已远去,学生不了解法西斯纳粹的暴行,有必要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那段让人类痛苦不堪的历史,引导学生谴责纳粹暴行,珍惜眼前和平,为人类谋永福。
三、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2.品味语言,感受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谴责纳粹暴行、呼唤人类和平的强烈情感。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发放印制好的《导学案》,或在班级博客、微信、QQ群上发布预习题目(包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同学交流。
二、课前播放视频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由来.flv》,提供学习的背景资料,唤起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责任感。
三、课上,巧用文档软件、白板、班级博客、互联网等工具或平台,全面展示文本,充分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保证交流的畅通,深化了文本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教师利用《导学案》或班级博客平台,引导学生并加强批注式阅读、绘制思维导图,利用云平台进行有效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标题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是作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
2.作者写奥斯维辛,为什么却从布不热金卡开始写起?作者按照什么线索组织新闻材料的?
3.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品味其作用。(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细节描写:(1)第8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2)第13段:“她在温和的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环境描写:(1)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似乎与恐怖、阴森的集中营不协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假如你是《被囚禁的人们》中的幸存下来的那位小姑娘,你会怎么说?
5.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本篇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假如你为罗森塔尔颁奖,请拟一则颁奖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自主学习
把相关资料发到班级博客里供学生预习
自读课文、听录音、查阅相关资料
听朗读录音mp3;查阅相关资料,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波兰游记--蚂蜂窝》
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965194
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由来.flv》
观看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剪辑,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由来.flv》,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解题、入文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又写了这篇新闻?
速读全文,圈点勾画,归纳概括。答案集中在6、16自然段。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幻灯片(新闻知识)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奥斯维辛,为何从布热金卡开始写起?作者按照什么线索组织新闻材料的?
?
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归纳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思维导图
学习量规
幻灯片:图片《毒气室》、《绞刑架》
?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3.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品味其作用。(细节描写:(1)第8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2)第13段:“她在温和的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环境描写:(1)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2)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似乎与恐怖、阴森的集中营不协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书,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集中进行,批注式阅读,小组交流。
幻灯片
思维导图
批注式阅读
白板展示
评价量规
图片《70多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对比鲜明
巩固、升华
假如你是《被囚禁的人们》中的幸存下来的那位小姑娘,你会怎么说?
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严肃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联系:纳粹集中营中小女孩的话:“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幻灯片
白板展示学习成果
合作交流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本篇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假如你为罗森塔尔颁奖,请拟一则颁奖词。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研讨新闻写作技法。
查阅互联网相关资料,比如“普利策新闻奖”的来龙去脉。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总结
作者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谴责纳粹暴行,缅怀死难者,呼唤人类和平。
幻灯片
互联网
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文章《奥斯维辛的风》,观看电影《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结合文本,以“铭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刻录成音画同步的视频资料,上传到云平台。
?
博客
QQ
录播软件
云平台
论文评价量规
《铭记》论文评价量规.doc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采用朗读、圈点勾画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中了解新闻内容,感知纳粹暴行,谴责战争灾难,呼唤和平,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课前播放视频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由来》,让历史背景再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探究气氛。及时插入的《“普利策新闻奖”》等视频和文字资料,为学习提供了全面认识。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握了文章结构脉络,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直观性强,易于呈现思维的过程。
充分利用和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展开,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大大提高了文本阅读的效果,促进了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
总之,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师生占有的学习资料、资源更加丰富,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平台更加广阔,课堂更加有序、有趣、有益,拓展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加深了交流,增强了合作,丰富了成果。
“铭记”论文量规
?
4
3
2
1
思想深度
我的论文具有鲜明观点和批判 性思维,思想深刻。
我的论文大部分内容具有鲜明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思想较深刻。
我的论文有些内容具有鲜明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思想欠深刻。
我的论文不具有鲜明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思想不深刻。
资料观点
我的论文广泛搜集了多方面的史实资料和专家观点,写作中做了分类引用,但是我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的论文搜集了一些史实资料和专家观点,论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但也有我自己的一些独立见解。
我的论文搜集了有 限 的 史 实 资料,我对别人的观点发表了一点评价而已。
我没有专门搜集相关史实资料,我只是用到了教材的内容,我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
论据使用
我的论文中充分运用多方面多视角的论据支持“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我的论文中有力论据支持“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我的论文中有一些论据支持“铭记”这一主题。
我的论文中缺乏论据支持“铭记”这一主题。
写作态度
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写作,乐于听取同伴和老师的建议,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
我基本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写作,能够听取同伴和老师的建议,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
我能完成写作任务,有时听取同伴和老师的建议,在老师指导下作了一些修改。
我态度不端正,不愿意接受他人建议,基本没有作修改。
课件27张PPT。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美)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谴责纳粹暴行、呼唤人类和平的强烈情感。
2.品味语言,感受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艺术魅力。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1940年4月在波兰建立的,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闻知识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怎样)。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
新闻特点: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时效性。
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分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囚犯在到来的当天就被告知:“……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一、析题:初读新闻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有什么疑问?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二、速读文章的7—15段,按照参观者的参观路线,概括出(标出)其所见所感及其反应。? 毒气室焚尸炉牢 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深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跪了下来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 、 所感 、反应毒气室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成堆的头发和鞋子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每晚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惊恐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试验室里被用来做不育实验的犹太儿童死难者纪念墙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绞刑架参观者感情随所见而变化
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三、品读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1. 第八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形式上: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
内容上: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打不倒呢? 2. 第十三段:“她在温和的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怎样理解这处细节描写?温和地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为梦想而微笑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这一细节描写,让人惋惜她的命运,也控诉惨无人道的纳粹。她内心充满梦想与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应尊重人性生命的思考。 3.环境描写。讨论: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似乎与恐怖、阴森的集中营不协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70多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
(2)结构上,照应了标题,突出主题,使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同时也是激愤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主题归纳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列宁
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
——余秋雨
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词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泛黄的历史,在你的手中渐渐苏醒;忘却的记忆,在你的笔下缓缓升温。这是正义对邪恶的挑战,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这是非写不可的使命!是你,让人们去正视那片历史的废墟,教会我们珍惜阳光的温暖;是你,揭开人们不忍回视的伤口,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4.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15.(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6.(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17.(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7分)
参考答案:
  14.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本题5分,答案共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3个要点得5分。)
  15.(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1)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本题6分。第一小题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二小题4分,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的2分,答对3个要点得4分。)
  这篇“奥斯威辛的风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