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2

文档属性

名称 18将相和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23:20:18

文档简介

将相和(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教学设计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师生之间合作互动、生生之间友好互学,教学相长、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师生合作互动学习活动中,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2.在教学辅助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工具将课文中重点词句显示,有效帮助学生紧跟教师教学节奏,有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赏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
1.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反复品读文本中重点语句,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等品质。
3.在理解肯问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词句中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等品质,能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介绍“和氏璧”,指导书写“璧”。
出示“和氏璧”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有关“和氏璧”相关资料及相关历史背景。并随机指导书写“璧”。
【PPT2】
2. 揭题。
(1)板书课题。
(2)读题,释题。
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将:赵国大将廉颇;相: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和解)
【PPT3-4】
3. 设疑。
这赵国的名将、名相为何而不和呢?
二、初读课文,寻“不和”之因
1. 自由读文,找不和之因。
(1)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廉颇不服蔺相如。
(2)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使学生体会廉颇的不服气。
②想一想:廉颇为何不服气?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PPT5-7】
2. 过渡:那蔺相如有着怎样的一张嘴呢?让我们走进“完璧归赵”一起去看看。
三、读“完璧归赵”,感“相”之机智勇敢
1. 自由朗读1—10自然段,划出蔺相如说的话。
2. 交流。引导学生从相关词句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抓2个“如果”,体会蔺相如考虑细致、周全,机智。
②联系蔺相如说这番话前的动作“想了一会儿”,进一步感受他考虑细致、周全,机智。
③朗读。
谁能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
【PPT8-10】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师:蔺相如怎么知道秦王并不想交付十五做城?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③从中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观察仔细的、心细等优点。
④体会“理智气壮”。通过解释词语、文中找依据以及朗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气壮,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文中哪些词句能体现?
C. 在朗读中感受“理直气壮”。
是呀,蔺相如说得有理有据,这样他说话才能气壮山河,谁来试试?
⑤从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机智勇敢)
⑥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全班齐读:今天就让我们也做一回机智勇敢的蔺相如。
【PPT11-13】
(3)到了举行店里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①从语言上感受“机智”:蔺相如是怎么将和氏璧先送回赵国的呢?
(缓兵之计:蔺相如使计延缓上交和氏璧的时间,再让手下人化装先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②从态度上体会勇敢:大大方方。
③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感受。
【PPT14-16】
3. 整体回顾,进一步体机智勇敢。
(1)师小结:是呀!最后秦王只能客客气气地将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也因此立了大功,被封做了大夫。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2)让我们再一起去看看蔺相如这张能说会道的嘴说过的话吧!出示A、B、C三句话。
(3)读中体会。
从这三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机智勇敢等)
(4)小练笔。
假如,你就是跟随蔺相如出使秦国的使者,经历了这一切,你想对蔺相如说些什么呢?动笔写一写。
【PPT17-20】
四、小结延伸
1.师小结:蔺相如有带回的仅仅是和氏璧吗?他带回的是——(赵国的尊严)
他能做到这一切,仅仅靠的事能说会道吗?(机智勇敢、考虑周全、观察仔细……)
2.可廉颇并不知这些,所以在蔺相如被封做大夫的时候,他觉得不服气,可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吗?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来看。
【PPT21】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PPT22】
教学板书:
18 将相和
廉颇 完璧归赵
不和
蔺相如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 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反思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课,我抓住了“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反思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为学生的发言感到欣慰。但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却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反思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课件23张PPT。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和 氏 璧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所以这个字是“玉”字旁。“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种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珍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15座城池为诱饵骗取它的原因。“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是
________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 颇蔺相如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讨论:将相“不和”的原因?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讨论:将相“不和”的原因?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就靠一张嘴 ?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想 了 一 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缓 兵 之 计 到了举行店里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完 璧 归 赵完 璧 归 赵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假如,你就是跟随蔺相如出使秦国的使者,经历了这一切,你想对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小 练 笔 蔺相如带回的仅仅是和氏璧吗? 蔺相如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练 习: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