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丁玉萍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很强的实用性。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文,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篇课文的价值,因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新闻类的作品不多。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它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不仅让他们学习这篇文章,更要教给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香港回归,是1997年的事,距今已有十八年之久,虽然场面当时很盛大,但在十四五岁的高一的学生脑海里却没有记忆,所以在讲解的时候,我打算要适当的播放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这样能让他们更直观的了解香港回归,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同时也更能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互联网、PPT、微课、电子白板、音频视频播放、思维导图、博客、云平台、班级QQ等技术。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
1、???因为这篇文章离我们已经十八年之久,十四五岁的高一的学生不可能凭借想象来很好的理解文章,所以我特意安排一个课前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香港回归,观看香港回归的图片、视频和相关的报道。
技术手段:互联网、PPT、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学生观查阅完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以后,让他们趁热打铁,阅读课文,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文本。
技术手段:班级QQ、博客、云平台。
第二阶段:课中学习文本
1、???导入新课
要创设情境,轻声播放《东方之珠》,教师用庄严的声音以“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导入新课。
技术手段:音频视频播放、PPT。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新闻文体知识,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利用电子白板、PPT展示。
3、???合作交流
(1)????????找出新闻事实,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找出英国撤离的四个场景。
(2)????????找出背景材料,让学生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技术手段:电子白板、PPT、音频视频播放器、彩色投影仪、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4、???总结梳理
学习完一篇文章,一定要总结一下,既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思维导图是最佳选择。
技术手段:思维导图
第三阶段:课后延伸阅读与作业
?????我认为学完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可以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最好指定阅读篇目。课后作业学生做完可以上传到班级QQ里,让大家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技术手段:互联网、博客、班级QQ、云平台。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成果交流
????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没有背景知识,所以我要布置一个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看香港回归的资料,在班级QQ和云平台上交流自主学习成果。阅读文本,学习批注读书法。
PPT,音频、视频播放器、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声音,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这一刻,中国沸腾了,因为,我们终于洗清了屈辱;这一刻,世界沸腾了,因为,我们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站在了世人的面前。下面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观看播放的图片,为学习这篇课文调整状态,酝酿感情。
播放剪辑过的音乐视频:罗大佑《东方之珠》_标清.flv
整体感知
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分别是文中的哪些段落?各写了什么内容?(介绍相关的新闻知识)
1、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2、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2、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
学生边读边画,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利用思维导图整合自己的信息
? ? ? ? ? ? ? ? ? 电子白板
? ? ? ? ? ? ? ? ??彩色投影仪
? ? ? ? ? ? ? ? ??评价量规
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本文选取的是英国撤退的几个重要的场景,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信息,概括这几个场景。(新闻事实)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兼顾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回顾历史的句子和段落,并思考历史材料和新闻事实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背景材料)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1)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2)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学生先自主阅读,标出重点的句子,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小组交流,碰撞思想,丰富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代表利用PPT、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展示本组的成果
1、???教师利用PPT播放四个场景的画面,利用音频和视频播放器播放编辑过的九七香港回归视频实录_标清_baofeng_标清.flv。
2、???学生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PPT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利用学习成果展示量规评价进展情况。
语言特点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让学生了解通讯与新闻的语言特点)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2)“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3)“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学生把这篇通讯改写成新闻,改好后在班级QQ和云平台上交流、互评。
? ? ? ? ? ? ? ? ? ?班级QQ???云平台
? ? ? ? ? ? ? ? ? 合作交流评价量规
? ? ? ? ? ? ? ? ? PPT
总结梳理
交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用电子白板和PPT进行知识梳理,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导图在对课文内容梳理时时一个极好的方式,这样即条理清晰,又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 ? ? ? ? ? ? ? ?思维导图、电子白板、PPT
课堂总结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来香港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稳步前进,今天,我们也用自己的声音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表达对香港的祝福,祝福我们的香港更加的干荣昌盛。
学生观看播放的香港繁荣昌盛的一组图片,感受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发展。
? ? ? ? ? ? ? ? ? ?PPT播放一组图片
? ? ? ? ? ? ? ? ? ?音频视频播放器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2、???推荐阅读:《香港回归历程评述》
3、???学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请同学们写一篇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生利用多媒体阅读书籍,将自己的作业上传到班级QQ上或者是云平台上,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 ? ? ? ? ? ? ? ? ?互联网、博客 、 班级QQ、云平台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特色一: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的空白
学生学习没有背景知识的文章时,很难靠自己的想象去还原画面,这时候老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多媒体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学习文本做准本,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特色二: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从课前的自主学习,查找香港回归的资料,到课堂的找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的交流合作,再到通讯与新闻的改写,最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总结,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整堂课我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学,我起到组织课堂,点拨学生的作用。
特色三:思维导图总结梳理
这是我总结课文最常用的方式,我认为思维导图总结可以让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总结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特色四:课外作业不再单一
以前的课外作业大部分是习题。我认为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与所学文本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
课件31张PPT。东方之珠—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鸟瞰香港夜景香港码头香港红勘体育馆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作品背景介绍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互动课堂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1、导语 (第1段) 2、主体(第2—10段)3、结语(最后1段)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事件。整体感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文章报道了什么事件,表达了中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报道的是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含有具体时间的句子,并且根据这些时间概括文中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选取了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四个场景1、末任港督离府 2、添马舰广场军营告别仪式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4、“不列颠尼亚”离港 象征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南海,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兼顾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回顾历史的句子和段落,并思考历史材料和新闻事实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背景材料)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让学生了解通讯与新闻的语言特点)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2、???推荐阅读:《香港回归历程评述》
3、???学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请同学们写一篇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
?
?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
?
?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
?
?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
?
?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
?
?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
?
?
我这样评价自己:
?
?
?
伙伴眼里的我:
?
?
?
老师的话:
?
?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表可以用来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可以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亦可以是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观察。
1.课堂观察表(全体参与度和个体参与情况)
时间
教学/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人数
学生参与情况
(反应及回答情况)
2.部分课堂观察(例如,选取有代表性的六位学生进行观察:请1位听课的老师记录好、中、一般的6位同学的课堂表现,1位听课老师观察全班的参与情况,另1位拍摄课堂过程录像),通过观察表和录像来收集信息
时间
学生1(成绩好、安静)
学生4(成绩中、活跃)
学生6(成绩一般、活跃)
活动
参与
活动
参与
活动
参与
小组成员互评表
编号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
?
?
?
1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表现积极。
?
?
?
?
2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
?
?
?
3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协作。
?
?
?
?
4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
?
?
?
5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
?
?
?
6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
?
?
?
7
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她(他)再分到一组。
?
?
?
?
8
对他(她)总体上是喜欢的。
?
?
?
?
小组汇报量化评分表
汇报组别:
汇报主题:
汇报人:
评价者:
评价者组别: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分值
得分
作品的内容 (55分)
?
观点明确,设计的方案有一定的创造性
15
?
条理清晰
10
?
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10
?
内容完整
10
?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
10
?
作品的制作水平(15分)
排版合理
4
?
无链接错误
3
?
界面美观
3
?
能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元素(如图片、音频、视频)
5
?
汇报者的表现(10分)
表情自然
2
?
表达清晰
2
?
回答问题有针对性
4
?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
小组协作学习(20分)
小组成员能和谐相处
6
?
回答问题时组员间能发挥合作精神
7
?
该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给了其他小组帮助
7
?
听完汇报后我的问题:
?
?
评价意见:
·优点:
?
?
·需改进之处:
?
?
?
注:此表算出的是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数,个人分数还得根据小组成员互评量表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