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鲁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鲁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6:22:27

文档简介

姓名
张丽丽
电话
?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
单位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长亭送别》阅读教学
一、教材分析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名家王实甫 的代表作,而其中的《长亭送别》这一折不管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臻于佳境。教学这一课,重点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体味莺莺离别的情绪,把握其 性格特征;二是理解本文反封建的主题;三是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赏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对人物性格特征及主题的把握可放在一起进行,由人物 情绪入手,从分析因何而“愁”而“恨”而“怕”,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而且,从莺莺的“愁”“恨”和 “怕”这些情绪入手分析,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两个方面:痴情和反抗。这样,由一根主线贯串,通过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问题都得以自然顺畅的解决。而且还 能够真正实现愉快教学、审美化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完成学习。
二、学生分析
本文是“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对文言文和文学常识已 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也学习了不少诗歌,对诗歌鉴赏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多大的障碍,所以教学的重点就不放在这些方面,而是根据 单元主题“爱的生命的乐章”,结合必读课文中所学的刘兰芝和朱丽叶,把重难点放在人物形象概括和人物的典型意义的解读上。
三、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鉴赏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2、?? 体会作品的人物形象,了解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PPT课件:课始配乐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从而引入对《长亭送别》一文的阅读。在检查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阅读赏析、作业布置等学习环节,PPT课件呈现问题、活动设计、助读资料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2.音频:范读课文时插入京剧唱段,让学生感受理解作品的韵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微视频:针对文中难点“反封建主题”的理解,教师设计问题,师生互动,并录制成微视频。学生课前自学课文时观看,写出理解,提出疑问;课上讨论交流,质疑解惑,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云盘:运用360云盘,提供助读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2.针对“反封建主题“的理解设计问题导引、学习活动,录制成微视频。
3.360云盘中提供助读资料,如故事情节的介绍,对《长亭送别》的评价,关于作者以及作品风格、推荐学生阅读作家李存葆的散文《飘逝的绝唱》等。
按照老师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学课文。阅读云盘中资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初步感受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基于PPT的微视频;360云盘资料助读。
导入新课
播放PPT课件,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画面欣赏李叔同的《送别》,创设情境,引入文本阅读。
欣赏诗、音、画,进入情境。
音频、PPT课件
检查预习
通过学生讲述文章大意、朗读课文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程度。
学生讲述文意、朗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互评。
?
?
理解感情,
把握形象。
1.播放录音,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
?
2. 对学生理解文意过程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指导讲解。提出问题:文章集中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如果我说只是写了“离愁”,你是否同意?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1.在老师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韵味。可插入京剧唱段,让学生体会韵味。
2.结合文中崔莺莺的唱词和老师提供的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质疑讨论等方式,把握崔莺莺的心理,感受崔莺莺的形象。
3.学生自主点评,小组探讨交流,总结人物情感。愁——总是离人泪
恨——拆鸳鸯在两下里
怕——停妻再娶妻
愁→痴情?? 怕→痴情? 恨→反抗
?
京剧唱段,指导朗读;PPT课件,显示问题,总结答案。云盘资料,助读理解。
赏析探究重难点
借助微视频和云盘资料给予学生以指导、点评、修正,对重、难点进行讲解。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正因为有这些“愁”“恨”和“怕”,所以这折戏曲写的最多的是莺莺流泪,那么请问,莺莺的眼泪到底是为何而流?
?
1、结合〈〈红楼梦〉〉中一段话和评论家对《西厢记》的评价,体会〈〈西厢记〉〉思想的先进性。
2、赏析唱词,体会崔莺莺深沉复杂的情感,理解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微视频,思考交流。
恨——拆鸳鸯在两下里
谁拆?→崔母→科举→门第等级????
总结:考不中→不得爱
怕——停妻再娶妻
主动“停”→男尊女卑
被动“停”→官场势力???????????????
总结:?考中了→不得爱
崔莺莺和张生爱情路上的最大障碍实际是这个社会,是封建秩序。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PPT课件,微视频,360云盘资料。
拓展运用
谈谈你更欣赏崔莺莺还是朱丽叶,为什么?
结合微视频,助读资料,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微视频
云盘资料
布置作业
1.背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任选一个片段改写或评论。
2.推荐阅读作家李存葆的散文《飘逝的绝唱》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上传360云盘。
PPT课件、360云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教学设计,以体味莺莺离别的情绪、把握其性格特征为主,在此基础上理解本 文反封建的主题。以学生的学为着力点,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以信息化为辅助教学手段,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课前录制微视频,聚焦重 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反封建“的内涵;要求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抓住文本的重点,教师借助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PPT课件的恰当使用,音频、微视频的使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运用360云盘,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注意了课内外联系,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丰富的课外阅读和广阔和社会生活。
课件17张PPT。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 别 李叔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词语玉骢 斜晖 金钏 笑靥 揾
萋迷 谂知 弃掷 寻思 蹙
玉醅 白泠泠 狼藉 马鞍 张珙
罗帏 青鸾 栖迟 暮霭 遮蔽 禾黍 胸臆 绣衾 保揣 赓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鉴赏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2、?? 体会作品的人物形象,了解作品的主题。 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文章集中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如果我说只是写了“离愁”,你是否同意?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恨——拆鸳鸯在两下里怕——停妻再娶妻[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愁——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的形象概括
愁→痴情
??
怕→痴情
?
恨→反抗正因为有这些“愁”“恨”和“怕”,所以这折戏曲写的最多的是莺莺流泪,那么请问,莺莺的眼泪到底是为何而流?愁——总是离人泪
恨——拆鸳鸯在两下里
????? ↓
????? 谁拆?→崔母→科举→门第等级(考不中→不得爱)
怕——停妻再娶妻
????? ↓
????? 主动“停”→男尊女卑
????? 被动“停”→官场势力??????????????? ?(考中了→不得爱)结合〈〈红楼梦〉〉中一段话,体会〈〈西厢记〉〉思想的先进性。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yu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作业:
任选[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一煞][收尾]中的一支曲子,将其
改为情景优美的散文或诗歌,也可写一个鉴赏评论。 写作示例: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