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长恨歌 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长恨歌 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6:45:30

文档简介

姓名
王学彩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临沭县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长恨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第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在老师的牵引下的运用实践,是学生掌握鉴赏诗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技能的初步实践。故重点是突出对学生鉴赏技能的运用导引。
二、学生分析
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审美风格、审美方式以及个人的文学知识积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诗歌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能够分析诗歌,能够感悟诗歌的美。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长恨歌》的教学将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使用ppt、视频资料、多媒体等网络资源主要利用ppt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的播放以创设情境。
1.在导入新课及作者介绍环节用PPT展示,以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氛围。
2.?在讲授环节,PPT展示场景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创设情境。
3.在探究环节用PPT探究问题及观点,更直观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导入:
?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感的民族,在落花流水中我们感慨失去的年华;在清风明月间我们悲吟难酬的壮志;在短暂与永恒里我们咏叹生命的长恨,“长恨”是故事的焦点,也是长恨歌的主题,更是埋在诗中一颗牵引人心的种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恨歌,一起去感受这段千古之恨……
认真听讲并感受氛围
Ppt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全诗并理清故事情节。
展示问题
自由朗读全诗并理清故事情节。
Ppt
二、研读诗歌
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认真研读诗歌,试着探究诗歌的主题。
?
引导学生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两种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
Ppt展示设置的问题
认真研读诗歌,在理清思路明确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的基础上,去探究诗歌的主旨
Ppt
?
三、品读诗歌
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藉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请同学们找出这一部分里面带有明显感彩的景物描写,选取自己最喜爱一处景物描写做出赏析。字数一百字左右。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层层渲染,层层渲染,恰如其分的表达任务蕴藉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请找出这一部分里面带有明显感彩的景物描写,选取自己最喜爱一处景物描写做出赏析。字数一百字左右。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写出赏析。
?
选取自己最喜爱一处景物描写做出赏析。字数一百字左右。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写出赏析。
?
Ppt
?
四、能力迁移
以意逆志
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知人论世
下面是李清照的两首词,你能推断分别写于什么时期,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吗?
如??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投放问题,让学生在明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的基础上,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两种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
?
探究提升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Ppt
五、课下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Ppt展示作业以及要求
课下完成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堂课意在探究诗歌的主旨以及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故应该引导学生首先明确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含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解读诗歌。?《长恨歌》又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藉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里面带有明显感彩的景物描写,选取自己最喜爱一处景物描写做出赏析。课堂以学生为主题,学生探究学生归纳,学生赏析学生领悟。
课件26张PPT。长 恨 歌
白居易制作:茜草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自由朗读全诗并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二部分:自“渔阳鼙(pí)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第一部分:
杨妃入宫受宠
三千宠爱在一身
第二部分:
马嵬生死离别
回看血泪相和流
第三部分:
仙山寻觅杨妃
此恨绵绵无绝期概括故事情节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爱 情 说
以意逆志:
白居易之作《长恨歌》,据《长恨歌传》说,是为了“惩尤物,窒乱阶”,但读了全诗,反而对“乱阶”的杨贵妃有更多的同情和怜悯,谁还忍心憎恨呢?事实上,诗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风韵十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审美趣味。
且看全篇,首先着力刻画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比,超出了常度,为历史所罕见;然后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回肠荡气的悼念,天人永隔,玄宗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长久地感到无比的痛苦;最后叙述方士觅魂,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心理状态被描写得极其隐约迷离,缠绵悱恻,至为动人。
自居易通过对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动人描写,歌颂了与普通人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交流,这和梁祝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故事一样,都“属于人民的精神情绪的表现”。诗中虽也写到李、杨误国,但并不十分显著。讽 喻 说
知人论世: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陈玄礼等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腕雄主而喟叹呢?其主旨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看来是理所当然了。双重主题说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人既是悲剧承担者,又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得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与同情。
诗的前半部分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情不自禁地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或者说,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概括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戒,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
批判,也有歌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文赏析
请同学们找出这一部分里面带有明显感彩的景物描写,选取自己最喜爱一处景物描写做出赏析。字数一百字左右。 蜀江水碧
蜀山青,
圣主
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
伤心色,
夜雨闻铃
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
思悄然
孤灯挑尽
未成眠
迟迟钟鼓
初长夜
耿耿星河
欲曙天 小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圣驾归来,从昼到夜,从春到秋,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就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就是歌长
恨,长是时间,是感情
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
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 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 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 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 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 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以意逆志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
不可硬拆来理解;再说“臭”应读xiù。
下面是李清照的两首词,你能推断分别写于什么时期,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知人论世 ——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对丈夫赵明诚刻骨铭心的思念。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写得哀婉悱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先点出茅斋低小引来燕子,体现当时作者不得志,生活环境简单困苦。琴书体现作者不得志,但未被打倒,还有琴书做伴,全诗以燕子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悲伤之情。
本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先写茅斋低小,但燕子却经常到来,再写看书时,飞虫进来打着人,把自己对茅斋的喜爱之情寄托在燕子、飞虫等意象中,充分体现了茅斋虽小但乐趣无穷。知人论世 解题:长恨歌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讽 喻 说
以意逆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玄宗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长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之直接原因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结尾,写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
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