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 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
2.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 B.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表
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D.卢瑟福——发现电子
3.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镁、铁、锰、锌等,这里的“镁、铁、锰、锌”是指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4.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氮气 B.金刚石 C.铜块 D.氯化钠
5.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KClO3不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氧化物
6.天津大学研制出稳定性更好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一Ag/In2O3。In2O3中In的化合价为
A.+2 B.0 C.+6 D.+3
7.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加装药品 B.产生氧气
C.收集氧气 D.铁丝燃烧
8.下列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书写都正确的是
A.氯化亚铁FeCl2 B.碳酸氢H2CO3
C.氯化氨NH4C1 D.碳酸钠NaCO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9-11题:
我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由于山泉水中的硅酸(H2SiO3)有益人体健康,可促进钙的吸收。《茶经》中用“细、馨、苦”形容茶汤的色、香、味,其主要是由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l0H18O)、儿茶素(C15H14O6)等物质所致。茶叶中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为软水 B.山泉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C.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硅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10.有关茶黄素、香叶醇、儿茶素三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三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香叶醇
C.三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三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11.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中x为18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12.下列关于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
B.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低
C.自然界能自主弥补氧气的消耗,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包装食品有时抽成真空,是因为避免食品被氧气氧化而变质
13.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B.滤膜的主要作用是过滤
C.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杀菌 D.流出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金刚石具有光学特性,可用于切割玻璃
B.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制烟花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1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
16.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 白醋和白酒:闻气味
B. 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
C. 木炭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D. 铁粉和木炭粉:用磁铁吸引
17.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18.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B.从量上分析:A与B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8:1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该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9.图甲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乙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的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点时反应刚好停止
②红磷点燃后要迅速放入瓶中
③开始时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氧气被迅速消耗造成的
④b、c、d点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
⑤d点时集气瓶冷却到初始温度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20.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
21.(10分)I.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盛放在_______里;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
(4)用量筒量取8毫升水时,若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_______8毫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装药品前应该先进行_____(填操作步骤)。
Ⅱ. 根据下列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
(6)2个钠原子 ; (7)氦气 ; (8)铵根离子 ;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10)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
22.(7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信息回答:
(1)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3)C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若D粒子为原子,则X= 。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5)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的两种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23.(13分)水是生命之源。
I.某学校九年级的同学模拟黄河水变成自来水的部分净化过程如下。
(1)取100mL黄河水注入烧杯中,加入少量______(填物质名称),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静置。
(2)实验室在过滤操作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吸附池内常用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
(4)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生物,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Ⅱ.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能认识水的组成。
(5)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点燃氢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
(6)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能认识水的组成结论是 。
III.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我国“神舟十八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7)反应①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8)该循环系统实现了氧气的循环利用,图中消耗氧气的反应是 (填序号)
(9)已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写出反应④的符号表达式 。
24.(10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中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验证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3)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多次使用注射器(如图所示)。
①甲: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仍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 。
②乙: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 ,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③丙:与用装置B制氧气相比,丙装置的优点是 。
25.(10分)兴趣小组同学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按照教材进行红磷燃烧法(如图),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经测定氧气残留为8.89%,理论上进入集气瓶的水量 瓶内气体总体积的2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按照下图用木条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火柴点燃木条,并将橡胶塞迅速插入集气瓶口,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下图。点燃木条后,氧气含量曲线上有小幅度上升,原因是:木条燃烧使瓶内空气膨胀、压强升高,导致短时间内透过氧气传感器敏感器件的氧气分子 (选填“减少”或“增加”)。
(3)按照下图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点火枪点燃钟罩内的蜡烛,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由图可知,蜡烛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 木条燃烧(选填“低于”或“高于”) 。
(4)按照下图1用“暖宝宝”内芯材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观察到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2。“暖宝宝”内芯中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木炭粉、水等,接触空气之后,立即发生氧化反应,其主要产物为Fe2O3,从图2中温度曲线a可知该反应 。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以下物质的氧气消耗率最高的是 。
a.红磷 b.木炭 c.蜡烛 d.“暖宝宝”内芯材料
(5)将图1装置改成图3装置,加入适量滴有红墨水的水于U型管,调节左右管高度,使两管液面相平,且左管液面距顶部橡胶塞底面距离为20cm后。制作装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的铁粉和木炭粉的滤纸袋5个,用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润湿后,用订书钉将滤纸袋固定于顶部橡胶塞底部,分别测量每组反应后左管液面上升高度至c厘米所需时间如下表。则c较合理的数值为 ,由表可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铁粉和木炭粉的最佳质量比为 (填写最简比)。
组别 铁粉质量/g 木炭粉质量/g 液面上升所需时间/min
1 2.0 2.5 20
2 1.5 3.0 20
3 3.0 1.5 12
4 3.5 1.0 11
5 4.0 0.5 15
26.(10分)认真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催化剂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现。100 多年前,有个魔术“神杯”的故事。
有一天,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在化学实验室忙碌地进行着实验,傍晚,他的妻子玛利亚准备了酒菜宴请亲友,祝贺他的生日。贝采里乌斯沉浸在实验中,把这件事全忘了,直到玛丽亚把他从实验室拉出来,他才恍然大悟,匆忙地赶回家。一进屋,客人们纷纷举杯向他祝贺,他顾不上洗手就接过一杯蜜桃酒一饮而尽。当他自己斟满第二杯酒干杯时,却皱起眉头喊道:“玛利亚,你怎么把醋拿给我喝!”玛利亚和客人都愣住了。玛丽亚仔细瞧着那瓶子,还倒出一杯来品尝,一点儿都没错,确实是香醇的蜜桃酒啊!贝采里乌斯随手把自己倒的那杯酒递过去,玛丽亚喝了一口,几乎全吐了出来,也说:“甜酒怎么一下子变成醋酸啦?” 客人们纷纷凑近来,观察着,猜测着这“神杯”发生的怪事。
贝采里乌斯发现,原来酒杯里有少量黑色粉末。他瞧瞧自己的手,发现手上沾满了在实验室研磨白金时给沾上的铂黑。他兴奋地把那杯酸酒一饮而尽。原来,把酒变成醋酸的魔力是来源于白金粉末,是它加快了乙醇(酒精)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和水。后来,人们把这一作用叫做触媒作用或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自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它和反应体系的关系就像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样,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专一性)。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唯一的催化剂。
也有一种说法,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在一个总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是降低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活化能,本质上是把一个比较难发生的反应变成了两个很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与之相反的称为抑制剂)。在这两个反应中,第一个反应中催化剂扮演反应物的角色,第二个反应中催化剂扮演生成物的角色,所以说从总的反应来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一般来说,催化剂是指参与化学反应中间历程的,又能选择性地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1)催化剂是由谁发现的 。
a.玛利亚 b.贝采里乌斯
c.客人 d.法国科学家
(2)请写出“神杯”中乙醇被氧化成醋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
b.一定不会参加化学反应
c.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
d.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4)结合科普短文,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若误将高锰酸钾当着二氧化锰加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加快,氧气量不变
b.反应速率不变,氧气量增加
c.高锰酸钾作这个反应催化剂
d.反应速率加快,氧气量增加
(5)要证明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除了要通过多次实验证明“一变”:即可以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之外,还应该证明“两不变”即 和 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请选择“两不变”中的任意一点,简要写出你的证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