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 》 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 》 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7:13:51

文档简介

姓名
聂彩霞
电话
?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是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环保虽不陌生,但却缺乏深入的认识,“像山那样那个思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让让学生走出文本,关照生活中的现象,关注自己的生活,最终成为未来环保的中坚力量。
《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感性是形式,而理性则是内容。基于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这种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从文本中挖掘感性的内容。?让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虑意识。可以让学生思考:对于这声狼嗥,鹿、郊狼、牧羊人、猎人都有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新奇的问题去阅读课文,了解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从而能够听懂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细腻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使用多媒体音频技术,搜索引擎,图片,等。
在导入环节中,通过音频技术,播放《《狼爱上羊》,营造氛围,并且切入到文本中相似的情节,在疏通完文本后,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狼爱上羊,世界真是一片爱的风光吗”,让学生带着理性去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以及他的《沙乡年鉴》,便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生平,思想内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入大量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对当前形式有更有冲击力的震撼,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还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拓展学习的深度,最终使学生知识、情感、思维得到更充分好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纬度。教学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音像导入播放《狼爱上羊》
解说歌词,引入文本
观看聆听?寻找内容 思考问题
音像资料
图片情境
介绍作者
网络搜索 文本呈现
学生观听思考
搜索引擎
问题探究
展示问题 层层追问
1.”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没有狼的地方是天堂“天堂出现了吗?出现了什么?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荒野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 ?深入对话
多媒体展示
知识情感建构
1.我们祈祷和平,为什么文中却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2.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深入思考,未来该如何健康持续的发展。
学生探讨,深入思考
激发学生危机感。责任意识。
多媒体展示
文本拓展
?文本呈现?诗歌?《怀念一匹狼》文章《素食可以改良性格,提高智慧》
?学生朗读 阅读?
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在未来的践行
?搜索引擎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本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并注重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首先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是我教学本课的创新。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狼爱上羊》的歌曲,让学生在歌词和旋律中进入情境。放到“突然传来一声枪声,”停止,让学生找文本中是否有相似的情境,从而一步步展开文本的研讨,这是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当通过探究,明白“像山那样思考”的真正含义后,老师在出示环境污染的种种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我们生存环境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锻炼学生理性思考。
最后再拓展阅读《素食可以改良性格,提高智慧》的文章,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的主人,扛起未来的责任。这也是语文既教书又育人的功能。
?
课件30张PPT。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临朐实验中学 聂彩霞学习目标:1.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2. 体会文中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体会这个板块阐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关“狼”的成语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鬼哭狼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人与自然的对立情感的变化文本研习: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请大家找出反映情感的词语。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鹿 松林 郊狼 牧牛人 猎人
——希望或恐惧
山: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人类不能领悟内涵的悲哀
对自己和这座山都领悟到了感到骄傲……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2、 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 什么? 狼(死亡)鹿(多)草(光)自然灾害
河水把未来冲走了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都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
打击,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山----从生态利益考虑主观、自私、肤浅、表面客观、无私、深刻、长久“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3、文章最后一句与首段相呼应,揭示了主题,你能领会文首“狼骄傲的嗥叫”、“悲哀的嗥叫”各自的含义吗?
狼嗥的“骄傲”:狼嗥的“悲哀”:狼自己理解自己的价值。对人类的不驯服和对抗性的悲哀。4、 结合全文,谈谈“像山那样思考”中“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客观而公正的对待一切合作探究
我们常常祈祷和平
第十段“和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好的”“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动机 ??战争,是为一己之私。不是像山一样的思考。因此,我们反对战争。只有适度竞争,才能让自然与人类社会保持永远的勃勃生机。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1、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2、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 和谐相处。 3、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沙尘暴,你让我还能活多久?干旱,你让我耐受到何时?水 污 染工业废气残忍的人类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许多牧民已搬离了原来的居所,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酸雨危害的树林水体污染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我”的认识见狼必杀保护自然 我对狼嗥的认识是怎么转变的?新的东西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种思想的觉醒。……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心上的愧疚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理解:
1、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这世界会怎样?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一名猎杀者正准备用铁棍杀死一头躺在冰上毫无抵抗能力的小海豹。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梭罗《瓦尔登湖》
1、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
?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2、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
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两位大师以不同的方式的让读者看到了他们悲悯的胸怀,高贵而敏感的心灵。看到他们的文章,我们仿佛听到他们在大声疾呼:融入自然、善待自然。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你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