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0课时 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1 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
性质与判定
性质 判定
角
平
分
线 角平分线上
的点
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
到角
两边的距离
相等
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性质 判定
线
段
垂
直
平
分
线 线段垂直平
分线上的
点
的点,在
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上
到这条
线段的两个
端点的距离
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的
距离相等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
质与判定
性质 判定
等腰
三角
形 (1)等边对等
角; (2)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 (3)是轴对称
图形,有一条对
称轴 (1)定义:有
两边相等的三角
形;
(2)等角对等
边
性质 判定
等边
三角
形 (1)三边相
等; (2)三个角都
相等且都等于
60°; (3)是轴对称
图形,有三条对
称轴 (1)定义:三
条边都相等的三
角形;
(2)三个角都
相等的三角形;
(3)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
形
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拓展
图示 结论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中线和两底角的角平分线分别都相等,即BD=EC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即∠DBC= ∠A
图示 结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平行,即AD∥B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即DE+DF=BG
图示 结论
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即DF-DE=BG
名师指津
1. 等角对等边是证边相等的常用办法.
2. 三线合一是证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
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3. 分类讨论和方程思想是解决等腰三角
形多解问题的两大法宝,画出图形,数
形结合是解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考虑全
面,分类讨论,逐一解决,不要漏解.
4. 重要结论:
考点一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1 (1)如图1,AE,BE,CE分别
平分∠BAC,∠ABC,∠ACB,
ED⊥BC于点D,ED=3,△ABC的面
积为36,则△ABC的周长为( C )
C
A. 48 B. 36
C. 24 D. 12
图1
(2)如图2,点E是BC的中点,
AB⊥BC,DC⊥BC,AE平分∠BAD,连接DE. 下列四个结论:①∠AED=90°;②∠ADE=∠CDE;③DE=BE;④AD=AB+CD. 其中成立的是 .(填序号)
①②④
图2
考点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2 (1)如图1,在△ABC中,AB,
AC的中垂线DM,EN分别交BC于点
M,N,连接AM,AN. 若∠BAC=
79°,则∠MAN的度数为( C )
C
A. 20° B. 21°
C. 22° D. 23°
图1
(2)(2024·眉山)如图2,在△ABC
中,AB=AC=6,BC=4,分别以点
A,B为圆心,大于 AB的长为半径作
弧,两弧交于点E,F,过点E,F作直
线交AC于点D,连接BD,则△BCD的
周长为( C )
A. 7 B. 8
C. 10 D. 12
C
图2
(3)如图3,CD是∠ACE的平分线,
DP垂直平分AB于点P,DF⊥AC于点
F,DE⊥BE于点E. 若BC=3cm,AC
=5cm,则CE= cm.
图3
1
考点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3 (1)如图1,在△ABC中,D,E
分别为AB,AC边上的点,DA=DE,
DB=BE=EC. 若∠ABC=130°,则
∠C的度数为( D )
D
A. 20° B. 22.5°
C. 25° D. 30°
图1
(2)如图,△ABC为等腰三角形,AB
=BC,点F是线段CB上一点,连接AF.
①如图2,若AF⊥CB,AB=10,BF
=8,求线段AC的长;
图2
[答案]解: ①∵AF⊥BC,AB=BC,
AB=10,BF=8,
∴∠AFC=∠AFB=90°,CF=2.
在Rt△ABF中,AF= =6,
在Rt△ACF中,AC= =
2 .
②如图3,点E为线段AB上一点,连接
CE,使∠ACE=∠B,且EA=BF,
点D为AF的中点,连接CD. 求证:
∠ACD=∠BCE.
图3
[答案]解: ②证明:∵∠ACE=∠B,
∴∠ACE+∠BCE=∠B+∠BCE,
∴∠ACB=∠AEC.
∵AB=BC,∴∠ACB=∠BAC,
∴∠AEC=∠BAC,
∴AC=EC.
如答案图,延长BC至点G,
使CG=CF,连接AG.
∵CG=CF,
且点D为AF的中点,
∴CD∥AG,
(答案图)
∴∠ACD=∠GAC.
∵∠CEA=∠ACB,
∴∠ACG=∠CEB.
∵AB=BC,AE=BF,
∴BE=CF=CG.
又∵AC=CE,
∴△ACG≌△CEB
(SAS),
∴∠GAC=∠BCE,
∴∠ACD=∠BCE.
(答案图)
考点四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4 (1)(2024·自贡)如图1,等
边△ABC钢架的立柱CD⊥AB于点D,AB长12m.现将钢架立柱缩短成DE,∠BED=60°,则新钢架减少用钢( D )
A. (24-12 )m
B. (24-8 )m
C. (24-6 )m
D. (24-4 )m
D
图1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
边AD上一动点(不与点A,D重合).
边BC关于BE对称的线段为BF,连接
AF.
①若∠ABE=15°,求证:△ABF是等
边三角形;
图2
[答案]解: ①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
∵∠ABE=15°,∴∠CBE=75°.
由对称的性质,得
∠FBE=∠CBE=75°,BF=BC=BA,
∴∠ABF=∠FBE-∠ABE=60°,
∴△ABF是等边三角形.
②延长FA,交射线BE于点G,△BGF
能否为等腰三角形?如果能,求此时
∠ABE的度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2
[答案]②解:由①得BF=BC=BA,
∵E是边AD上一动点,
∴BA<BE<BG,∴BF≠BG.
若FB=FG,则有∠FGB=∠FBG=
∠CBG,
此时E与D重合,不合题意.
若GF=GB,连接CG
交AD于点H,如答案图,
(答案图)
∵BC=BF,∠CBG=∠FBG,BG=
BG,
∴△CBG≌△FBG(SAS),
∴FG=CG,∠BFG=∠BCG.
∵BA=BC=BF,∴∠BFA=∠BAF.
∵△CBG≌△FBG,∴∠BFG=
∠BCG.
∵AD∥BC,∴∠AHG=∠BCG,
∴∠BAF+∠HAG=
∠AHG+∠HAG=
180°-∠BAD=90°,
(答案图)
∴∠FGC=180°-∠HAG-∠AHG=
90°,
∴∠BGF=∠BGC= ∠FGH=45°.
∵GB=GF=GC,
∴∠GBC=∠GCB=
(180°-∠BGC)=67.5°,
∴∠ABE=∠ABC-∠GBC=90°-
67.5°=22.5°.
综上所述,△BGF能为等腰三角形,此
时∠ABE的度数为22.5°.
(答案图)
1. 如图,在△ABC中,AB边的中垂线
DE分别与AB,AC边交于点D,E,
BC边的中垂线FG分别与BC,AC边交
于点F,G,连接BE,BG. 若△BEG的
周长为16,GE=1,则AC的长为
( B )
A. 13 B. 14
C. 15 D. 16
B
(第1题)
2. (2024·赤峰)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
别是方程x2-10x+21=0的两个根,则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3. 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在BC
边上.
17
【基本图形】(1)如图1,以AD为一
边作等边△ADE,连接CE. 请直接写出
AC,CE,CD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CE+CD=AC.
图1 图2
【迁移运用】(2)如图2,点F是AC边
上一点,以DF为一边作等边△DEF,
连接CE. 求证:CE+CD=CF;
图1 图2
解:(2)证明:如答案图1,过点D作
DG∥AB,交AC于点G.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A=∠B=60°.
∵DG∥AB,
∴∠CGD=∠A=60°,∠CDG=∠B
=60°,∴△CDG为等边三角形,
∴CD=DG=CG.
(答案图1)
∵△DEF为等边三角形,
∴DE=DF,∠EDF=60 °.
∴∠CDG-∠EDG=∠EDF-∠EDG,
即∠CDE=∠GDF,
∴△CDE≌△GDF(SAS),
∴CE=GF,
∴CE+CD=GF+CG=CF.
(答案图1)
【类比探究】(3)如图3,点F是AC边
的延长线上一点,以DF为一边作等边
△DEF,连接CE. 试探究CE,CD,
CF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
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图3
解: (3)CD+CF=CE. 理由如下:
如答案图2,过点D作DG∥AB,交AC
于点G.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B=∠A=∠B=60°.
∵DG∥AB,
∴∠CGD=∠A=60°,
∠CDG=∠B=60°,
∴△CDG为等边三角形,
∴CD=DG=CG.
∵△DEF为等边三角形,
(答案图2)
∴DE=DF,∠EDF=60°,
∴∠GDC+∠CDF=∠EDF+∠CDF,
即∠GDF=∠CDE,
∴△CDE≌△GDF(SAS),
∴CE=GF.
∵GF=CF+CG=CF+CD,
∴CD+CF=CE.
(答案图2)(共30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2课时 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1 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多
边
形 的
概
念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
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
形叫做多边形
多
边
形 的
性
质 内角
和 n边形的内角和为
外角
和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对角
线 n(n>3)边形中,从一个
顶点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n边形共有
条对角线
(n-2)·180°
360°
(n-3)
正
多 边
形 定义 各个角 ,各条边
的多边形叫做正
多边形
对称
性 正多边形都是 图
形,其中边数为偶数的正多
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每个 内角
每个 外角
相等
相等
轴对称
知识点2 平行四边形
定
义 的四边形是平
行四边形
性
质 (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别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别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5)平行四边形是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相等
相等
互相平分
中心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判
定 (1)定义法
(2)两组对边分别 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 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 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 的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相等
相等
相等
互相平分
面
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同底(等底)同高(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知识点3 平行四边形中的几个基本图形
及结论
图1
(1)如图1,AE平分∠BAD,则可利
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等角对等边得到
△ABE为 三角形,即AB= .
等腰
BE
(2)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
把其分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
△ABD≌△CDB(△ABC≌△CDA);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为两组全等的三角形,如△AOD≌△COB,△AOB≌△COD;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得经过对称中心O的线段与对角线所组成的居于中心对称位置的三角形全等,如△AOE≌△COF.
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 .
一半
图2
(3)如图3,已知点E为AD上一点,根
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得
S△BEC=S△ABE+S△CDE= S ABCD.
(4)如图4,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求法,可得AE·BC=AF·CD.
图3 图4
名师指津
1. 多边形的有关证明和计算,经常转化
为三角形的有关证明和计算,体现数学
的化归思想.
2. 若一条直线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
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
段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对称中心,且这条
直线等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思路:
(1)若已知一组对边平行,可以证明这
一组对边相等,或另一组对边平行;
(2)若已知一组对边相等,可以证明这
一组对边平行,或另一组对边相等;
(3)若已知条件与对角线相关,可考虑
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
(4)若已知一组对角相等,可以证明另
一组对角相等.
考点一 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例1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B. 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都为60°
C.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720°
D. 正六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为60°
C
(2)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外角和大
36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3)(2024·威海)如图,在正六边形
ABCDEF中,AH∥FG,BI⊥AH,垂
足为I. 若∠EFG=20°,则∠ABI= .
6
50°
考点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
AB边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
长线于点F,且CB=BF. 若添加一个条
件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下
面四个条件中可选择的是( D )
D
A. AB=DC
B. AD=BF
C. ∠A=∠C
D. ∠F=∠ADF
例3 (2024·湖南)如图,在四边形
ABCD中,AB∥CD,点E在边AB
上, .请从“①∠B=∠AED;②AE
=BE,AE=CD”这两组条件中任选一
组作为已知条件,填在横线上(填序
号),再解决下列问题:
[答案]解:(1)证明:选择①.
∵∠B=∠AED,∴DE∥CB.
∵AB∥CD,
∴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
选择②.
∵AE=BE,AE=CD,∴CD=BE.
∵AB∥CD,
∴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
(1)求证:四边形BCDE
为平行四边形;
(2)若AD⊥AB,AD=8,BC=10,
求线段AE的长.
[答案]解:(2)∵四边形
BCDE为平行四边形,
∴DE=BC=10.∵AD⊥AB,AD=8,
∴AE= =6.
考点三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例4 (1)(2024·贵州)如图1,
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O,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B )
A. AB=BC B. AD=BC
C. OA=OB D. AC⊥BD
图1
B
(2)(2024·巴中)如图2, ABCD的
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BC
的中点,AC=4.若 ABCD的周长为
12,则△COE的周长为( B )
A. 4 B. 5
C. 6 D. 8
图2
B
(3)如图3,点E,F分别为 ABCD
的边AB,BC的中点,DE= ,DF
=2 ,∠EDF=60°,则AD= .
图3
例5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O是对角线AC的中点,过点O作
OE⊥BC于点E,过点O作FG⊥AB分
别交AB,CD于点F,G.
[答案]解:(1)如答案图1,连接B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BD过点O,
∴S△OBC= BC·OE= ×5×3= ,
∴S ABCD=4S△OBC=30.
(答案图1)
(1)若BC=5,OE=3,求平行四边形
ABCD的面积;
(2)若∠ACB=45°,求证:AF+
FO= EG.
[答案]解:(2)证明:如答案图2,过点E作EH⊥EG,与GC的延长线交于点H.
∵OE⊥BC,EH⊥EG,
∴∠OEG+∠GEC=∠GEC+∠CEH=90°,∴∠OEG=∠CEH.
∵∠ACB=45°,∴∠COE=45°,
∴OE=CE.
(答案图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且
FG⊥AB,∴FG⊥CD,
∴∠EOG+∠ECG=360°-90°-
90°=180°.
又∵∠ECH+∠ECG=180°,
∴∠EOG=∠ECH,
∴△OEG≌△CEH(ASA),
∴OG=CH,EG=EH.
(答案图2)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AB∥CD,
∴∠OAF=∠OCG.
又∵∠AOF=∠COG,
∴△OAF≌△OCG(ASA),
∴AF=CG,OF=OG,
∴AF+OF=CG+OG=CG+CH=GH.
∵∠GEH=90°,EG=EH,
∴GH= EG,∴AF+FO= EG.
(答案图2)
1. (2024·云南)一个七边形的内角和等
于( B )
A. 540° B. 900°
C. 980° D. 1 080°
B
2. (2024·长春)在剪纸活动中,小花同
学想用一张矩形纸片剪出一个正五边形,其中正五边形的一条边与矩形的边重合,如图所示,则∠α的大小为( D )
A. 54° B. 60°
C. 70° D. 72°
D
(第2题)
3. (2024·巴蜀)如图,在 ABCD中,
∠ABC,∠BCD的平分线交边AD上于
一点E,且BE=AB= ,则线段CE
的长为( C )
A. 2 B. 3
C. 3 D. 3
(第3题)
C
4. (2024·南开)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中,AC=2AB=8,AE⊥BD于
点E,点F为BC中点,则EF的长为 .
(第4题)
2 (共34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17课时 几何初步
知识点1 线段与角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之间线段
的长度.
(2)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两点之间 最短.
(3)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
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线段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
条直线的 的长度,叫做点到
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
(5)角的有关概念
角的
概念 定义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
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
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
角的边
定义2:一条射线绕着它的
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与终止位置的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端点
常见
的角 周角、平角、钝角、 、
角度的换算 1°= ',1'= ″
角平
分线 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邻补角 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
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
个角互为邻补角
直角
锐角
60
60
(6)有关概念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 性质
互
为 余
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
于 ,就说
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90°
相等
定义 性质
互
为 补
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
于 ,就说
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同角(或等
角)的补角
对
顶
角 有公共顶点,且两
角的两边互为反向
延长线,这样的两
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
180°
相等
相等
定义 性质
垂
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成 ,那么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
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垂线,互相垂直的
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做 同一平面内,
过一点有且只
有 直
线与已知直线
垂直
直角
垂足
一条
定义 性质
垂
线
段 从直线外一点引一
条直线的垂线,这
点和垂足之间的线
段叫做垂线段 垂线段
最短
知识点2 相交线和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
系 相交或平行
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不相交
平行
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
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
公理
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
线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
互相平行
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
平行
平行
线的
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平行
线的
判定 同位角 ,两直线 ;内错角 ,两直线 ;
同旁内角 ,两直线
相等
相等
互补
相等
平行
相等
平行
互补
平行
知识点3 命题、定理和定义
定
义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交流方便,我们
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
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下定
义
定
理 正确性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叫
做定理,推理的过程称为
证明
基
本 事
实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基本事实
命
题 判断一件事情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
题,命题分为 和
,正确的命题称为 ,
错误的命题称为 .每个命
题都由 和 两个部分
组成
真命题
假命
题
真命题
假命题
题设
结论
互
逆 命
题 如果两个命题的 和
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
为互逆命题.如果我们把其中一个命
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称为
该命题的
互
逆 定
理 若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正确的,则它
就是这个定理的 ,称这两
个定理为互逆定理
题设
结论
逆命题
逆定理
知识点4 反证法
不直接从命题的已知得出结论,而
是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
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所作假设不正
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
做反证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提出与
命题结论相反的假设;
(2)从假设的结论出发,推出矛盾;
(3)由矛盾的结果说明假设不正确,从
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名师指津
1. 看图能力、作图能力、几何语言叙述
能力,是平面几何的基本功,而掌握基
本概念,则是正确理解平面几何的第一
步.本课时涉及的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定理、事实繁多,需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几何概念的定义,抓住概念的
本质,比如:线段与线段、射线与线
段、射线与射线的垂直,都是指它们所
在的直线垂直;
(2)熟悉几何语言,掌握几何推理论证
的书写格式,要能准确、简练地表述.
2. 平行线基本模型归纳:
(1)∠2=∠1+∠3
(2)∠2=∠1+∠3
(3)∠1=∠2+∠3
(4)∠1+∠2+
∠3=360°
(7)∠1+∠2+∠3=180°
(5)∠1+∠3-
∠2=180° (6)∠2-∠1+
∠3=180°
考点一 命题的有关概念
例1 (1)(2024·巴蜀)下列命题是真
命题的是( D )
A.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B. 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
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D.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
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D
(2)(2024·西附)下列命题:①一组
邻角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如果
一个菱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它一定是
正方形;③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得到
的四边形是菱形;④一组对边平行,另
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其
中假命题是(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D
(3)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的逆命题是
,该逆命题是 (填
“真”或“假”)命题.
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真
考点二 余角与补角
例2 (1)∠A的补角为125°12',则
它的余角为( B )
A. 54°18' B. 35°12'
C. 35°48' D. 以上都不对
B
(2)如图,直线AB∥CD,点E在直
线AB上,射线EF交直线CD于点G,
则图中与∠AEF互补的角有( C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C
(3)将一副三角板按不同位置摆放,则
∠α与∠β互余的是( A )
A B C D
A
(4)如果∠α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大
30°,那么∠α= .
20°
考点三 线段、角的计算
例3 (1)(2024·广西)已知∠1与∠2
为对顶角,若∠1=35°,则∠2= °;
35
(2)如图1,点O在直线AB上,OD是
∠BOC的平分线,若∠AOC=140°,
则∠BOD的度数为 ;
图1
20°
(3)9点45分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的夹角是 °;
(4)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
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
= cm;
22.5
5或11
(5)如图2,已知AB和CD的公共部分
BD= AB= CD,线段AB,CD的中
点E,F之间的距离是10cm,则AB的长
是 cm.
图2
12
考点四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例4 (1)如图1,点E在BC的延长线
上,下列条件:①∠1=∠4;②∠2=
∠3;③∠5=∠B;④∠DCB+∠B=
180°.其中能判定CD∥AB的是( C )
C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图1
(2)如图2,已知GF⊥AB,∠1=
∠2,∠B=∠AGH,则下列结论:①
GH∥BC;②∠D=∠F;③HE平分
∠AHG;④HE⊥AB. 其中正确的
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B
图2
(3)如图3,已知EF∥GH,A,D为
GH上的两点,M,B为EF上的两点,
延长AM至点C,AB平分∠DAC,直线
DB平分∠FBC. 若∠ACB=120°,则
∠DBA的度数为 .
图3
60°
1. (2024·甘肃)若∠A=55°,则∠A
的补角为( D )
A. 35° B. 45°
C. 115° D. 125°
D
2. 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 B )
A. 对顶角相等
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
角互补
C. 垂线段最短
D.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平行
B
3. (2024·甘孜州)如图,AB∥CD,
AD平分∠BAC,∠1=30°,则∠2
=( B )
A. 15° B. 30°
C. 45° D. 60°
(第3题)
B
4. (2024·雅安)如图,直线AB,CD交
于点O,OE⊥AB于点O. 若∠1=35°,则∠2的度数是 .
(第4题)
55° (共44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19课时 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
等三角形.
知识点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
应角 ,对应线段(高、中线、
角平分线) ,周长、面积 .
相等
相等
相等
相等
知识点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已知条件 全等的判定
两角 一边 两角及夹边 ASA
两角及其中一角
的对边 AAS
两边 一角 两边及夹角 SAS
直角三角形中的
斜边和直角边 HL
三边 SSS
知识点4 全等的基本图形及结论
【模型(2)-(5)针对练习见作业本
微专题十一】(1)平移、对称、旋转三
种基本模型
平移型
对称型
旋转型
(2)中点模型
倍长中线模型
已 知 点D为△ABC中BC边的中点,延长线段AD到点E,使DE=AD 点D为△ABC
中BC边的中
点,延长线
段FD到点
E,使DE=
DF,连接EC
倍长中线模型
图 示
结 论 (1)连接EC,则
△ABD≌△ECD,
AB∥CE (2)连接BE,则
△ADC≌△EDB,
AC∥BE △BDF≌△C
DE,AB∥CE
平行线中点模型与雨伞模型
已 知 AB∥CD,点
E,F分别在直
线AB,CD
上,点O为线
段EF的中点,
延长PO交CD
于点Q AP平∠BAC,
BD⊥AP,垂足为点D,延长BD交AC于点C
平行线中点模型与雨伞模型
图 示
结 论 △POE≌△QO
F,PO=QO △ABD≌△ACD,
AB=AC,BD=
CD
(3)手拉手模型
对角互补模型
已 知 如图1,∠AOB= ∠DCE =90°,
OC平分∠AOB
如图2,∠AOB=2∠DCE=120°,
OC平分∠AOB
如图3,△ABC是等腰三角形,且
∠BAC=120°,∠BPC=60°
对角互补模型
图 示
图1 图2 图3
对角互补模型
结 论 如图1,(1)CD=CE
(2)OD+OE= OC
(3)S四边形ODCE=S△COE+S△COD=
OC2
如图2,(1)CD=CE
(2)OD+OE=OC
(3)S△COD+S△COE= OC2
如图3,PB+PC= PA
共顶点三角形模型
已
知 如图1,直线AB的同一侧的△ABC和△AMN都为等边三角形(A,B,N三点共线),连接BM,CN交于点E
如图2,△ABC和△AMN都为等边三
角形(A,B,N三点不共线),连
接BM,CN交于点O
如图3,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G为正方形,连接EB,GD交于点O
共顶点三角形模型
图 示
图1 图2
图3
共顶点三角形模型
结 论 如图1,(1)△ABM≌△ACN
(2)BM=CN
(3)∠MEN=60°
(4)△ANF≌△AMD
(5)△AFC≌△ADB
(6)连接DF,DF∥BN
(7)连接AE,AE平分∠BEN
(8)存在3组四点共圆
(9)EN=EM+EA,EB=EC+
EA
共顶点三角形模型
结 论 如图2,(1)△ABM≌△ACN
(2)BM=CN
(3)∠MON=60°
(4)连接AO,AO平分∠BON
(5)存在2组四点共圆
(6)ON=OM+OA,OB=OC+
OA
如图3,(1)△AGD≌△AEB
(2)GD=EB(3)GD⊥EB (4)连接AO,AO平分∠EOD
(4)含半角模型
含半角模型
已 知 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ECF=45°
如图2,∠BAC=2α,AB=AC,
∠DAE=α
图 示
图1 图2
含半角模型
结 论 如图1,(1)△BCE≌△DCG
(2)△CEF≌△CGF
(3)EF=BE+DF
(4)△AEF的周长=2AB
(5)CE,CF分别平分∠BEF和
∠EFD
如图2,(1)△BAD≌△CAF
(2)△EAD≌△EAF
(3)∠ECF=180°-2α
(5)一线三等角模型
一线三等角模型
已
知 (同侧)∠A=∠CPD=∠B=α,
CP=PD
图
示
结
论 △ACP≌△BPD,AB=AC+BD
一线三等角模型
已
知 (异侧)∠EAC=∠ABD=∠DPC=α,CP=PD
图
示
结
论 △ACP≌△BPD,AB=BD-AC
名师指津
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身容易理
解,但定理的灵活应用以及寻找定理需
要的条件有时比较困难.三角形全等是平
面几何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2.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已知两边:①找夹角(SAS);②
找直角(HL);③找第三边(SSS).
(2)已知一边和一角:①边为角的对
边,找任意一角(AAS);②边为角的
邻边,找夹角的另一边(SAS);找夹
边的另一角(ASA);找边的对角
(AAS).
(3)已知两角:找夹边(ASA)或角的
对边(AAS).
3. 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和规律:
(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
边;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
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
角;
(4)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短)
的边(或最大、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
边(角).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例1 (1)如图1,△ABC≌△BDE,
AB⊥BD,AC=4,DE=3,则CE的
长为( A )
A
A. 1 B. 2
C. 3 D. 4
图1
(2)如图2,△ABC≌△ADE,线段
BC的延长线过点E,与线段AD交于点
F. 若∠AED=108°,∠CAD=12°,
∠B=48°,则∠DEF的度数为 .
图2
36°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例2 (1)(2024·八中)如图1是雨伞
在开合过程中某时刻的截面图,伞骨AB
=AC,点D,E分别是AB,AC的中
点,DM,EM是连接弹簧和伞骨的支
架,且DM=EM,已知弹簧M在向上
滑动的过程中,总有△ADM≌△AEM,其判定依据是( C )
C
A. ASA B. AAS
C. SSS D. SAS
图1
(2)如图2,∠E=∠F=90°,∠B
=∠C,AE=AF,则下列结论:①
∠EAC=∠FAB;②CM=BN;③CD
=DN;④△ACN≌△ABM. 其中正确
的有( B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B
图2
(3)如图3,AB=4cm,AC=BD=
3cm,∠CAB=∠DBA,点P在线段
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
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
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ACP与△BPQ
全等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 cm/s.
1或
图3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3 如图,在△ABM中,∠ABM=
45°,AM⊥BM,垂足为M,C是BM
的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C. 设D是线段
AM上一点,且MD=MC,连接BD;
E是△ABC外一点,且EC=AC,连接
ED并延长交BC于点F,且F是线段BC
的中点.求证:∠BDF=∠CEF.
[答案] 证明:延长EF到点G,使得FG=EF,连接BG,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AM⊥BM,∠ABM=45°,
∴∠BMD=∠AMC=90°,BM=AM.
∵DM=CM,
∴△BMD≌△AMC(SAS),
∴BD=AC.
又∵CE=AC,∴BD=CE.
∵F是线段BC的中点,∴BF=CF.
∵∠BFG=∠CFE,FG=FE,
∴△BFG≌△CFE(SAS),
∴BG=CE,∠G=∠CEF,
∴BD=CE=BG,∴∠BDF=∠G=
∠CEF.
(答案图)
例4 (2024·南开)如图,在Rt△ABC
中,∠ACB=90°,BC<AC,过点B
作DE∥AC,且BD=BC,过点B作
BF⊥AB交CD于点F,连接EF.
图1 图2
(1)如图1,若∠BAC=40°,且BF=BE,求∠CFE的度数;
图1
[答案] (1)解:∵DE∥AC,∠A=40°,∠ACB=90°,∴∠ABE=∠A=40°,∠CBD=∠ACB=90°.
∵BF⊥AB,∴∠ABF=90°,
∴∠EBF=130°.∵BF=BE,
∴∠E= (180°-∠EBF)=25°.
∵BD=BC,
∴∠D= (180°-∠CBD)=45°,
∴∠CFE=∠E+∠D=25°+45°=70°.
(2)如图2,若DE=AC,求证:AB
=BF+EF.
图2
[答案] (2)证明:由(1)得∠CBD=
∠ACB=90°,∠D=45°,
如答案图,在AB上截取BG=BF,连
接GF,GC. ∵BF⊥AB,
∴∠GBC+∠CBF=90°.
∵∠CBD=∠CBF+∠FBD=90°,
∴∠GBC=∠FBD. 在△GBC和△FBD中,
(答案图)
∴△GBC≌△FBD(SAS),
∴∠D=∠BCG=45°,DF=GC,
∴∠ACG=45°=∠D.
在△AGC和△EFD中,
∴△AGC≌△EFD(SAS),
∴AG=EF,
∴AB=AG+BG=EF+BF,
∴AB=BF+EF.
(答案图)
1. 如图,在△ABC和△DEF中,AB=
DE,BC=EF. 添加下列条件,仍不能
确定△ABC≌△DEF的是( B )
A. ∠B=∠DEF
B. ∠A=∠D
C. AB∥DE
D. AC=DF
(第1题)
B
2. (2024·一中)如图,在Rt△ABC中,
∠BAC=90°,AB=AC,MN是过点
A的直线,BD⊥MN于点D,CE⊥MN
于点E. 若BD=4,CE=6,则DE的长
为 .
(第2题)
10
3. 如图,在△ABC中,∠ABC=90°,
AB=BC,点D是AC的中点,点E在
CD上(点E不与点D和点C重合),
AG⊥BE于点G,交BD于点F,连接
DG.
(1)求证:△ADF≌△BDE;
(第3题)
解:(1)证明:∵AB=BC,
点D是AC的中点,
∴∠ADF=∠BDE=90°,
∴∠DAF+∠AFD=90°.
∵AG⊥BE,∴∠BFG+∠DBE=90°.
∵∠AFD=∠BFG,
∴∠DAF=∠DBE.
∵∠ABC=90°,点D是AC的中点,
∴AD=BD,∴△ADF≌△BDE(ASA).
(1)求证:△ADF≌△BDE;
(第3题)
(2)若DF=3,GE=4,求GF的长;
解: (2)连接EF,如答案图1所示.
由(1),得∠FDE=∠FGE=90°,
△ADF≌△BDE,
∴DE=DF,∴△E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F= DF=3 .
在Rt△EGF中,由勾股定理,得GF= =
= .
(第3题)
(答案图1)
(3)找出线段GF,GE,GD之间的数
量关系.
(第3题)
解: (3)GF+GE= GD. 理由如下:
过点D作DH⊥DG交BE的延长线于点H,如答案图2所示,
则∠GDE+∠EDH=90°.
∵∠GDE+∠FDG=90°,
∴∠FDG=∠EDH. ∵△ADF≌△BDE,
∴∠AFD=∠BED,DF=DE,
∴∠DFG=∠DEH,
∴△FDG≌△EDH(ASA),
∴DG=DH,GF=EH,
∴△DH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GH=EH+GE= GD,
∴GF+GE= GD.
(答案图2)(共32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4课时 正方形
知识点1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
质 边 对边平行,四边都相等
角 四个直角
对角
线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
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
角
对称
性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
对称图形
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
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是正方形
(3)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面积
公式 S=边长2= ·对角线之积
矩形
菱形
互相垂直且相等
知识点2 中点四边形
定
义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
形,称为中点四边形
常
见 结
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
边形是
平行四边形
常
见 结
论 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
形是
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
形是
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
边形是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
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菱形
矩形
正方形
菱形
常
见 结
论 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
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
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
矩形
正
方形
名师指津
1. 正方形具备等腰直角三角形、平行四
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比如
45°角在正方形的证明题中往往起到重
要作用.
2. 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
对称图形,因此在正方形中,所有对
称位置上的线、角、三角形都是相
(全)等的,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
要思维和方向.
3. 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对角
线(相等、垂直、相等且垂直)有关.
4. 中点四边形的周长是原图形对角线之
和,面积是原图形面积的一半.
5. 证明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是先
证明它是矩形,再证明它是菱形;或先
证明它是菱形,再证明它是矩形,其证
明过程往往需要借助全等三角形.
6. 在正方形中求解策略是利用正方形四
个角都是直角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
相等,通过勾股定理求解.
7. 正方形中的十字架模型
【模型介绍】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若EF⊥MN,则EF=MN.
变形1:如图2,若AF⊥BE,则AF=
BE.
变形2:如图3,若BE⊥MN,则BE=
MN.
【易错点】正方形内十字架模型,垂直
一定相等,相等不一定垂直.
【解题技巧】无论怎么变,只要垂直,
十字架就相等.
考点一 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
例1 (1)如图1,要使 ABCD是正
方形,需增加条件.在条件①AB=BC;
②AC=BD;③AC⊥BD;④∠ABC=
90°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不正确的是
( B )
B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③ D. ③和④
图1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
E,F分别在BC,CD上,连接AE,
AF,EF,∠EAF=45°.若∠BAE=
α,则∠FEC一定等于( A )
A. 2α B. 90°-2α
C. 45°-α D. 90°-α
A
图2
(3)(2024·南开)如图3,已知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1,点E为边BC上一
点,连接AE,作∠DAE的平分线交CD
于点F,若F为CD的中点,则BE的长
为( C )
A. B.
C. D.
C
图3
(4)(2024·天津)如图4,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3 ,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点E在CA的延长线上,
OE=5,连接DE.
①线段AE的长为 ;
②若F为DE的中点,则线段AF的长
为 .
2
图4
例2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
在边BC上,点F在CD的延长线上,且
DF=BE,连接AE,AF,EF.
(1)求证:△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1 图2
[答案] (1)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
方形,∴∠BAD=∠B=∠ADC=90°,AB=AD,∴∠BAE+∠EAD=90°,∠ADF=90°.
在△ABE和△ADF中,
∴△ABE≌△ADF(SAS),
∴AE=AF,∠BAE=∠DAF,
∴∠DAF+∠EAD=90°,即∠EAF
=90°,∴△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如图2,过点A作AH⊥EF,垂足
为H,交CD于点G,连接BH.
①求证:BE= BH-AB;
图1 图2
[答案]解:(2)①证明:如答案图,过点H作HM⊥BH交BC的延长线于点M,
∴∠BHE+∠EHM=90°.
∵△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EF,
∴AH=EH,∠AHE=90°,
∴∠BHE+∠AHB=90°,
∴∠EHM=∠AHB.
∵∠ABE=∠AHE=90°,
(答案图)
∴∠BAH+∠BEH=360°-90°-90°=180°.
∵∠BEH+∠MEH=180°,
∴∠BAH=∠MEH,
∴△ABH≌△EMH(ASA),
∴BH=MH,AB=EM,
∴△BH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M= BH.
∵BM=EM+BE=AB+BE,
∴BE= BH-AB.
(答案图)
②若CE=4,DG=3,求BE的长.
图1 图2
[答案]解:(2) ②如答案图,连接
EG. 设BE=x,则DF=x.
∵CE=4,DG=3,
∴BC=x+4,FG=x+3,
CG=(x+4)-3=x+1.
∵△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H⊥EF,
∴AH垂直平分EF,∴EG=FG=x+3.
在Rt△ECG中,由勾股定理,得
EG2=CG2+CE2,即(x+3)2=
(x+1)2+16,解得x=2,∴BE=2.
(答案图)
考点二 中点四边形
例3 (1)如图1,顺次连接四边形
ABCD各边中点得到中点四边形EFG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C
A. 当AC⊥BD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
B. 当AC=BD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
C. 当AC⊥BD,AC=BD时,四边形
EFGH为正方形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图1
(2)如图2,D,E,F,G分别为
AC,AB,BO,CO的中点,∠BOC=
90°.若AO=3,BO=4,CO=3,则四
边形DEFG的周长为 .
图2
8
1. 如图,F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
上一点,连接AF,CF,并延长CF交
AD于点E. 若∠AFC=140°,则∠DEC的度数为( D )
A. 80° B. 75°
C. 70° D. 65°
D
(第1题)
2. 已知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
交于点O,添加条件
可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
AC=BD或
AB⊥BC
3. (2024·内蒙古)如图,边长为2的正
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O. E是BC边上一点,F是BD上一点,
连接DE,EF. 若△DEF与△DEC关于
直线DE对称,则△BEF的周长是 .
2
(第3题)
4.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F是BC
的延长线上一点,过点B作BE⊥DF于
点E,交CD于点G,连接CE.
(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DF=
4,求CG的长;
(第4题)
解: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CG=∠DCF=90°,BC=DC.
∵BE⊥DF,∴∠CBG+∠F=∠CDF
+∠F=90°,∴∠CBG=∠CDF,
∴△CBG≌△CDF(ASA),
∴BG=DF=4.
在Rt△BCG中,由勾股定理,得
BC2+CG2=BG2,
∴CG= = .
(2)求证:EF+EG= CE.
(第4题)
解:(2)证明:如图,过点C作CM⊥CE交BE于点M. ∵△CBG≌△CDF,
∴CG=CF,∠CGB=∠F.
∵CM⊥CE,∠DCF=90°,
∴∠MCG+∠DCE=∠ECF+∠DCE=
90°,∴∠MCG=∠ECF,
∴△MCG≌△ECF(ASA),
∴MG=EF,CM=CE,
(答案图)
∴△CM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ME= CE.
又∵ME=MG+EG=EF+EG,
∴EF+EG= CE.
(答案图)(共26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18课时 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与性质
知识点1 三角形的定义
(1)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
顺次相连接所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可分为等腰三角形、不
等边三角形;按角可分为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知识点2 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
大于第三边,
小于第三边.
任
意两边之和
任意两边
之差
(3)三角形的内(外)角和定理
定
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推
论 (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180°
与它不相
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互余
推
论 (4)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拓
展 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三个
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
个钝角;最多有一个直角
360°
知识点3 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图形 性质
角
平
分
线
(1)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
三角形内部一点(内心);
(2)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图形 性质
高 (1)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
于一点(垂心);
(2)交点位置不同: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在
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
条高线交点在三角形的直角顶
点处;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
交点在三角形外部
图形 性质
中
线
(1)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重心);
(2)每条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中
位
线
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名师指津
1. 熟悉以下基本图形以及相应的结论:
A字模型 8字模型 飞镖模型
∠1+∠2=∠A+180° ∠A+∠B=∠C+∠D ∠C=∠A+
∠B+∠D
风筝模型
(一) 风筝模型
(二) 双角平分线
模型(一)
∠A
+∠O= ∠1+∠2 ∠A
+∠O= ∠2-∠1 ∠D=90°+
∠A
双角
平分线 模型
(二) 双角
平分线模型
(三) 三角形折叠
模型(一)
∠D=90°- ∠A ∠E= ∠A ∠1=2∠C
三角形折叠 模型(二) 三角形折叠
模型(三)
2∠C=∠1+∠2 2∠C=∠2-∠1
2. 掌握分类的方法,不论是三角形的分
类,还是相关概念,比如:由于三角形
的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所以三角形
中涉及高的题目可能需要分类讨论.
3. 了解三角形的五心中的三心(重心、
内心、外心),知道这三心的基本性质.
考点一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例1 (1)从长度为2,4,6,8的四条
线段中,任意取出三条线段,能围成三
角形的是( D )
A. 2,4,6 B. 2,4,8
C. 2,6,8 D. 4,6,8
D
(2)已知a,b,c分别为△ABC的三
边长,并满足 +(c-3)2=0.若
b为奇数,则△ABC的周长为 .
考点二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定理
例2 (1)若△ABC满足下列某个条
件,则它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D )
10或12
D
A. ∠C=∠A+∠B
B. ∠C=∠A-∠B
C. ∠A∶∠B∶∠C=1∶4∶3
D. ∠A=2∠B=3∠C
(2)如图1,在△ABC中,∠C=
90°,∠A=30°.将△ABC沿直线m翻
折,点A落在点D的位置,则∠1-∠2
的度数是( C )
A. 30° B. 45°
C. 60° D. 75°
C
图1
(3)如图2,在△ABC中,AE平分
∠BAC,AD⊥BC交CB的延长线于点
D,∠ABD的平分线BF所在直线与射
线AE相交于点G. 若∠ABC=3∠C,且
∠G=20°,则∠DFB的度数为 .
60°
图2
考点三 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例3 (1)如图1,在△ABC中,
∠BAC=90°,AD是BC边上的高,E
是BC的中点,连接AE,则图中的直角
三角形有( C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图1
C
(2)(2024·外语校)如图2,在矩形
ABCD中,P,Q分别是BC,DC上的
点,E,F分别是AP,PQ的中点,BC
=12,DQ=5,则线段EF的长为 ;
图2
(3)(2024·南开)如图3,在△ABC的
BC边上截取BE=AB,连接AE,作
△ABE的角平分线BD交AE于点D,若
∠EAC=∠C,BC=9,AB=5,则
AD= ;
图3
2
(4)如图4,在△ABC中,AB=AC,
E是边AB上一点,连接CE,在BC右侧
作BF∥AC,且BF=AE,连接CF. 若
AC=13,BC=10,则四边形EBFC的
面积为 ;
图4
60
(5)如图5,在△ABC中,∠ABC,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ACB的外
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ABC的平分线相
交于点D,与∠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
于点E,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BOC=90°+ ∠A;
②∠D= ∠A;
③∠E=∠A;
④∠E+∠DCF=90°+∠ABD.
①
②④
图5
1. 如图,AD,BE,CF依次是△ABC
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则下列表达式
中错误的是( C )
A. S△BAE=S△BCE
B. ∠ADC=90°
C. ∠CAD=∠CBE
D. ∠ACB=2∠ACF
(第1题)
C
2. (2024·南开)如图,在Rt△ABC中,
∠ABC=90°,BD平分∠ABC交AC于
点D,点E为BC边上靠近点C的三等分
点,且AB=BE,若阴影部分面积为4,
则△ABC的面积为( C )
A. 6 B. 8
C. 10 D. 12
C
(第2题)
3. 如图,在△ABC中,线段AF平分
∠BAC,交BC边于点E,过点F作
FD⊥BC于点D. 若∠C-∠B=36°,
则∠F的度数为 .
(第3题)
18°
4. (2024·八中)如图,已知Rt△ABC
中,∠ACB=90°,AD平分∠CAB,
点E为AB中点,连接CE,DE. 若CD
=1,CE= ,则△ABD的面积
为 .
(第4题)
(共29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3课时 矩形与菱形
知识点 矩形与菱形的性质和判定
矩形 菱形
性
质 边 对边 ; 对边 , 对边平行,四边
都相等
角 四个直角 对角相等,邻角
互补
平行
相等
矩形 菱形
性
质 对角
线 对角线互相
平分且
对角线互相
;
每条对角线平分
一组对角
对称
性 既是轴对称
图形,又是
中心对称图
形 既是轴对称图
形,又是中心对
称图形
相
等
垂
直平分
矩形 菱形
判
定 (1)有三个角
是直角的四边
形; (2)平行四边
形+一个角是直
角; (3)平行四边
形+对角线相等 (1)四条边都相
等的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一组邻边相
等;
(3)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垂
直
矩形 菱形
拓
展 (1)矩形的面
积等于两邻边的
乘积 (2)在直角三
角形中,斜边上
的中线等于斜边
的一半 (1)菱形的面积
=底×高
(2)菱形的面积
等于两条对角线
长度乘积的一半
名师指津
1. 矩形、菱形的性质主要是从它们与平
行四边形的区别来掌握.
2. 矩形被对角线分成两组全等的等腰三
角形,菱形被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
角三角形.
3. 涉及有关矩形的折叠的问题,往往会
用到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4. 菱形的面积公式有两个:底乘高或者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5. 矩形、菱形里经常会有60°或其他特
殊角度出现,要用到等边三角形的性
质,以及与30°角有关的性质.
6. 判定矩形的一般思路:首先判定该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找角或对角线
上的特殊关系.若角度易求,则证明一内
角为90°即可;若对角线易找,则证明
对角线相等即可.
7. 判定菱形的一般思路:首先判定该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找边或对角线
上的特殊关系,若边易找,则证明一组
邻边相等即可;若对角线易找,则证明
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可.
考点一 矩形的性质及判定
例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C.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D.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D
(2)(2024·辽宁)如图1,在矩形
ABCD中,点E在AD上,当△EBC是等
边三角形时,∠AEB的度数为( C )
A. 30° B. 45°
C. 60° D. 120°
图1
C
(3)如图2,在矩形ABCD中,E,F
分别是边AB,CD上的点,且AE=
CF,连接EF,BF,EF与对角线AC
交于点O,且BE=BF,∠BEF=
2∠BAC,FC=2,则AB的长为 .
图2
6
例2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
点E在BA的延长线上,且AE=AD,
EC与BD相交于点G,与AD相交于点
F,AF=AB.
(1)若∠E=25°,求∠EBG的度数;
[答案] 解:(1)∵四边形ABCD是矩
形,点E在BA的延长线上,
∴∠EAF=∠DAB=90°.
又∵AE=AD,AF=AB,
∴△AEF≌△ADB(SAS),
∴∠E=∠ADB=25°,
∴∠EBG=90°-25°=65°.
(2)连接AG,试探究AG,DG,EG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解:(2)EG-DG= AG. 理由如下:
如答案图,在线段EG上取点P,使得EP=DG,连接AP.
在△AEP和△ADG中,
(答案图)
∴△AEP≌△ADG(SAS),
∴AP=AG,∠EAP=∠DAG,
∴∠PAG=∠PAD+∠DAG=∠PAD
+∠EAP=∠DAE=90°,
∴△PA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G=
AG.
又∵PG=EG-EP=EG-DG,
∴EG-DG= AG.
(答案图)
考点二 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例3 (1)(2024·通辽)如图1,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以下条件不
能证明 ABCD是菱形的是( D )
D
A. ∠BAC=∠BCA
B. ∠ABD=∠CBD
C. OA2+OD2=AD2
D. AD2+OA2=OD2
图1
(2)如图2,在菱形ABCD中,AC与
BD相交于点O,AB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B于点E,交AC于点F,连接DF.
若∠BAD=80°,则∠CDF的度数
为( C )
A. 100° B. 80°
C. 60° D. 40°
C
图2
(3)(2024·巴蜀)如图3,在菱形
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O,P是AC上任一点,PE⊥AB于点
E,PF⊥BC于点F,若AC=8,BD=
6,则PE+PF的值为( C )
A. B.
C. D.
C
图3
(4)(2024·陕西)已知在菱形ABCD
中,AB=4,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O,若OB= OA,则该菱形的面积
为 .(结果保留根号)
8
例4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C
=60°,E为对角线AC上一点,F是
BC的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DE,
AF,DF,∠EDF=60°.
(1)求证:AE=CF;
[答案] 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
∴AB=BC=AD=CD,∠ADC=
∠ABC=60°,
∴△ACB和△ADC是等边三角形,
∴∠ACB=∠ACD=60°,
∴∠ACF=120°.
∵∠ADC=∠EDF=60°,
∴∠ADE=∠CDF.
∵∠EDF+∠ECF+∠DEC+∠DFC=
360°,∴∠DEC+∠DFC=180°.
∵∠DEC+∠DEA=180°,
∴∠DEA=∠DFC.
在△ADE和△CDF中,
∴△ADE≌△CDF(AAS),
∴AE=CF.
(2)若点G为BE的中点,连接AG,求
证:AF=2AG.
[答案] 证明:(2)如答案图,过点B作BH∥AC,交AG的延长线于点H.
由(1)知△ABC为等边三角形,
∴AB=AC,∠BAC=60°.∵BH∥AC,
∴∠H=∠GAE,∠ABH+∠BAC=180°,∴∠ABH=120°=∠ACF.
∵点G为BE的中点,∴BG=EG.
在△HGB和△AGE中,
(答案图)
∴△HGB≌△AGE(AAS),
∴BH=AE=CF,AG=GH,
∴AH=2AG. 在△ABH和△ACF中,
∴△ABH≌△ACF(SAS),
∴AH=AF,∴AF=2AG.
(答案图)
1. (2024·成都)如图,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则下
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 AB=AD
B. AC⊥BD
C. AC=BD
D. ∠ACB=∠ACD
(第1题)
C
2. (2024·绥化)如图,四边形ABCD是
菱形,CD=5,BD=8,AE⊥BC于点
E,则AE的长是( A )
A. B. 6
C. D. 12
(第2题)
A
3. (2024·兰州)如图,在△ABC中,
AB=AC,D是BC的中点,
CE∥AD,AE⊥AD,EF⊥AC.
(1)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
解:(1)证明:∵AB=AC,D是BC的中点,∴AD⊥BC,∴∠ADC=90°.
∵CE∥AD,
∴∠ECD=180°-∠ADC=90°.
又∵AE⊥AD,∴∠EAD=90°,
∴四边形ADCE是矩形.
(第3题)
(2)若BC=4,CE=3,求EF的长.
(第3题)
解:(2)由(1)可知四边形ADCE是矩
形,∴AE=DC,∠AEC=90°.
∵D是BC的中点,BC=4,
∴DC=AE= BC=2.
在Rt△AEC中,∠AEC=90°,
∴AC= = .
∵EF⊥AC,∴ EF·AC= AE·CE,
∴EF= = .(共28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1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知识点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 判定
直
角
三
角
形 (1)两锐角 ; (2)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 (3)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
;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互余
斜边的一
半
斜边
的一半
a2+b2= c2
性质 判定
直
角
三
角
形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 ,即a2+b2=c2 (c为斜边); (5)直角顶点在
以斜边为直径的圆
上 (3)如果三角形的一边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斜边的平方
知识点2 勾股定理
内容 用途
勾
股 定
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那么
(1)勾股定理是求线段长的重要工具;
(2)利用勾股定理可建立三边关系的方程;
(3)勾股定理可用于证明平方关系
a2+
b2=c2
内容 用途
勾
股 定
理的
逆 定
理 如果三角形
的三边长
a,b,c满
足
,那么
这个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
形 (1)判断某三角形是
否为直角三角形;
(2)证明两条线段垂
直;
(3)解决生活实际中
的问题,比如最短路径
问题
a2+b2=
c2
内容 用途
勾
股 数 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
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
数,称为勾股数 -
名师指津
1. 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可以得到以
下常用结论:
(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比为
1∶ ∶2;反之,三边之比为
1∶ ∶2的三角形的三内角度数分别为
30°,60°,90°;
(2)含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比为
1∶1∶ ;反之,三边之比为
1∶1∶ 的三角形的三内角度数分别为
45°,45°,90°;
(3)等边三角形中,高等于边长的
,面积是边长平方的 ,外接圆半径
等于边长的 ,边心距(内切圆半径)
等于边长的 .
2. 求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时,一般先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后再用勾股定理求解,这体现了数学的
转化思想.
3. 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重要定理:
(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角
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其性质
体现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之间的联
系,即等边三角形是由两个相同的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的;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
的一半,还可以得到有公共斜边的多个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点到直角三角形
各顶点的距离相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考点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1 (1)在如图1所示的2×4的正方
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
△ABC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格点上,
这样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则点A
到BC的距离等于( C )
C
A. B. 2
C. D.
图1
(2)(2024·浙江)如图2,正方形
ABCD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E,△BCF,△CDG,△DAH)和中间一个小正方形EFGH组成,连接DE. 若AE=4,BE=3,则DE=( C )
A. 5 B. 2
C. D. 4
C
图2
(3)(2024·牡丹江)小明同学手中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AD=12cm,CD=10cm,他进行了如下操作:第一步,如图3,将矩形纸片对折,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MN,将纸片展平.第二步,如图4,再一次折叠纸片,把△ADN沿AN折叠得到△AD'N,AD'交折痕MN于点E,则线段EN的长为( B )
B
A. 8cm B. cm
C. cm D. cm
图3 图4
考点二 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
例2 (1)由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B )
A. ∠A-∠B=∠C
B. a= ,b= ,c=
C. (b+a)(b-a)=c2
D. ∠A∶∠B∶∠C=5∶3∶2
B
(2)(2024·青海)如图1,在Rt△ABC
中,D是AC的中点,∠BDC=60°,
AC=6,则BC的长是( A )
A. 3 B. 6
C. D. 3
图1
A
(3)(2024·安徽)如图2,在Rt△ABC
中,AC=BC=2,点D在AB的延长线
上,且CD=AB,则BD的长是( B )
A. - B. -
C. 2 -2 D. 2 -
图2
B
例3 在Rt△ABC中,∠ABC=90°,
BA=BC,D为边AC上一动点.
(1)如图1,若DC=6,∠ABD=15°,求BD的长;
图1
[答案] 解:(1)如答案图1,过点B作BH⊥AC于点H. ∵BA=BC,BH⊥AC,
∠ABC=90°,
∴AH=CH,∠ABH=∠CBH=45°,
∴BH=AH=CH. ∵∠ABD=15°,
∴∠DBH=30°.设DH=x,则BD=2x,
BH=CH= x.∵DC=DH+CH=6,
∴x+ x=6,解得x=3 -3,
∴BD=6 -6.
(答案图1)
(2)如图2,以BD为直角边作
Rt△BDE,使得BD=BE,连接AE,
点F为AE中点.请猜想BF,AD,DE之
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2
[答案] 解:(2)猜想:4BF2+AD2=DE2.理由如下:
如答案图2,连接CE并延长交AB的延长线于点T.
∵∠ABC=∠DBE=∠CBT=90°,
∴∠ABD=∠CBE,∠EBT=∠DBC.
∵BA=BC,BD=BE,
∴△ABD≌△CBE(SAS),
(答案图2)
∴AD=CE,∠BAD=∠BCE=45°,∠ADB=∠CEB,∴∠BDC=∠BET,
∴△DBC≌△EBT(ASA),
∴CD=ET,BC=BT,∴AB=BT.
又∵点F为AE中点,∴ET=2BF,
∴CD=2BF. ∵∠ACB=45°,
∴∠DCE=90°,
∴DE2=CD2+CE2,
∴4BF2+AD2=DE2.
(答案图2)
考点三 勾股定理与最值问题
例4 (1)(2024·内江)如图1,在
△ABC中,∠ABC=60°,BC=8,E
是BC边上一点,且BE=2,点I是
△ABC的内心,BI的延长线交AC于点
D,P是BD上一动点,连接PE,PC,
则PE+PC的最小值为 ;
2
图1
(2)如图2为一个圆柱形容器,其高为
1.2m,底面周长为1m,在容器内壁离容
器底部0.3m的点B处有一只蚊子.此时,
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
0.3m与蚊子相对的点A处,则壁虎捕捉
蚊子的最短路程为 m(容器厚度
忽略不计).
1.3
图2
1. 如图,在直线l上方有正方形①,②,
③.若正方形①,③的面积分别为4和
16,则正方形②的面积为( B )
A. 24 B. 20
C. 12 D. 22
(第1题)
B
2. (2024·巴中)“今有方池一丈,葭生
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
齐.问:水深几何?”这是我国数学史上
的“葭生池中”问题.即AC=5,DC=1,
BD=BA,则BC=( C )
A. 8 B. 10 C. 12 D. 13
C
(第2题)
3. (2024·巴蜀)如图,圆柱体的底面周
长为6cm,AB是底面圆的直径,在圆柱
表面的高BC上有一点D,BD=2CD,
BC=6cm,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圆
柱的表面爬行到点D的最短路程
是 cm.
(第3题)
5
4. (2024·大庆)如图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是40°和50°,其三边上分别有一个正方形.执行下面的操作:由两个小正方形向外分别作锐角为40°和50°的直角三角形,再分别以所得到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边长作正方形.图②是1次操作后的图形.图③是重复上述
步骤若干次后得到的图形,人们把它称为“毕达哥拉斯树”.若图①中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2,则10次操作后图形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 .
48
图① 图② 图③
(第4题)(共21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6课时 与圆有关的计算
知识点1 与圆有关的计算公式
公式 备注
圆周长 C=2πR R为圆的半径
圆面积 S=πR2
弧长 l= R为弧所在圆的半
径,n为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
扇形面积 S扇= πR2 S扇= lR R为圆的半径,l为弧长,n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知识点2 正多边形和圆
关
系 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
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
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有
关 概
念 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
这个正多边形的
中心
有
关 概
念 正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
多边形的
有
关 概
念 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正多边形的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
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
半径
中心角
边心距
知识点3 与圆有关的阴影部分面积
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
形的面积,常用的方法有:分割法、补
全法、等积变形法.
知识点4 圆锥侧面展开图
如图,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其
中扇形弧长与圆锥底面圆周长相等,即l
=2πr,扇形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圆
锥的高h,母线R,底面圆半径r满足h2
+r2=R2.圆锥的体积V= πr2·h,侧面
积S侧=πrR.
名师指津
考查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有以下
题型:
(1)根据扇形面积(弧长)公式,已知
圆心角、半径、面积(弧长)三个量中
的两个,求第三个量;
(2)根据扇形面积公式,已知弧长、
半径、面积三个量中的两个,求第三
个量;
(3)用分段的方法计算由弧长组成的路
径长;
(4)用割补法计算与扇形有关的阴影部
分的面积.
考点一 正多边形和圆
例1 (1)如图1,正五边形ABCDE内
接于☉O,连接OC,OD,则∠BAE-
∠COD=( D )
D
A. 60° B. 54°
C. 48° D. 36°
图1
(2)(2024·济宁)如图2,边长为2的
正六边形ABCDEF内接于☉O,则它的
内切圆半径为( D )
A. 1 B. 2
C. D.
图2
D
考点二 弧长的有关计算
例2 (1)(2024·广安)如图1,在等
腰三角形ABC中,AB=AC=10,∠C
=70°,以AB为直径作半圆,与AC,
BC分别相交于点D,E,则 的长度
为( C )
C
A. B.
C. D.
图1
(2)如图2,从一块直径为2的圆形铁皮
上剪出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BAC,
且点A,B,C都在☉O上.将此扇形围
成一个圆锥,则该圆锥底面圆的半径
是 ;
图2
(3)(2024·湖北改编)如图3,在
Rt△ABC中,∠ACB=90°,点O在
AC上,以OC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
交AC于点E,且BD=BC. 连接OB交
☉O于点F. 若AD= ,AE=1,则☉O的直径EC= ,弧CF的长为 .
2
图3
考点三 扇形面积的有关计算
例3 (1)如图1,矩形OABC中,OA
=4,AB=2,以O为圆心,OA为半径
作弧,且∠AOD=60°,则阴影部分的
面积为( A )
A
A. π- B. π-
C. π- D. π-
图1
(2)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DF⊥AB,AD=4,AB=6,DF=
2 ,以点A为圆心,AD的长为半径画
弧交AB于点E,连接CE,则阴影部分
的面积为 .(结果不取近
似值)
10 - π
图2
考点四 圆锥中的计算
例4 (1)(2024·云南)某校九年级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编织圆锥型工艺
品.若这种圆锥的母线长为40厘米,底面
圆的半径为30厘米,则该圆锥的侧面积
为( C )
A. 700π平方厘米
B. 900π平方厘米
C. 1200π平方厘米
D. 1600π平方厘米
C
(2)(2024·广州)如图,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是一个圆心角为72°的扇形,
若扇形的半径l是5,则该圆锥的体积
是( D )
A. π
B. π
C. 2 π
D. π
D
1. (2024·甘孜州)如图,正六边形
ABCDEF内接于☉O,OA=1,则AB的
长为( C )
A. 2 B.
C. 1 D.
(第1题)
C
2. 如图,在Rt△ABC中,∠A=90°,
∠C=30°,AB=3.以点A为圆心,AB
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BC,AC于点
E,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是 .(结果保留π)
(第2题)
3+π
3. 如图,在矩形ABCD中,∠BAC=
30°,AB= .以点B为圆心,BC的
长为半径画弧,交边AB于点E,交对角
线AC于点F,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为 .(结果保留π)
(第3题)
π
4. (2024·绥化)用一个圆心角为126°,半径为10cm的扇形做一个圆锥的侧面,这个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cm.
(共32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梳理
第四章 图形的性质
第25课时 圆的有关性质及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1 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 的点的
轨迹叫做圆,其中定点叫圆心,定长叫
半径.
(2)相关概念:弦、直径、弧、优弧、
劣弧、等弧、半圆、等圆、同心圆、圆
心角、圆周角、弓形、圆内接四边形.
定长
知识点2 圆的有关性质
(1)圆的对称性:既是轴对称图形,又
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对称中心,任
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圆
还有旋转不变性.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
这条弦,并且 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非直径)
的 垂直于弦,并且平分
.
知二推三:(如图)
平分
平分
直径
这条
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AB为直径;②AB⊥CD;③CE=DE;
④ = ;⑤ = .
其中,任意满足两个结论,均可推出其
余三个结论成立.
(3)圆心角、弧、弦关系定理:在同圆
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
两条弦(或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
那么它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4)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①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
圆周角 ,都等于它所对的圆心
角的 ;
②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
的弧 ;
③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 ,90°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
相等
一半
相等
直角
直径
④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 ,圆
内接四边形的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
内对角.
互补
知识点3 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外接圆的圆心)是
三边 的交点,它到
的距离相等;三角形的内心(内
切圆的圆心)是三内角 的
交点,它到 的距离相等.
垂直平分线
三
顶点
角平分线
三边
知识点4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 位置关系 图
形 点到圆心的距离d
与半径r的关系
点在圆内
点在圆上
点在圆外
d<r
d=r
d>r
知识点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图形
公共点个数
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d与 半径r的关系
2
1
0
d<r
d=r
d>r
知识点6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 判定
圆的切线与
过切线的半
径(直径) (定义法)与圆只有一个
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过圆心且垂
直于切线的
直线必过切
点 (数量法)到圆心的距离
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
线,通常作垂线、证半径
垂直
性质 判定
经过切点且
垂直于切线
的直线必过
该圆的圆心 (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
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
是圆的切线,通常连半
径、证垂直
知识点7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
的切线长 ,这一点和圆心的连
线 两条切线的夹角.
相等
平分
名师指津
1. 利用垂径定理进行证明或者计算时,
由半径、弦心距及弦的一半所组成的直
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求出
未知量的长.
2. 已知两弦求距离时,要分两弦位于圆
心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不能遗漏.
3. 已知弦长求圆周角时,要注意同一条
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它们互补,不
能遗漏.
考点一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例1 (1)如图1,在☉O中,弦AB的
长为4 ,点C在☉O上,OC⊥AB,
∠ABC=30°.☉O所在的平面内有一点
P,若OP=5,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
是( C )
C
A. 点P在☉O上
B. 点P在☉O内
C. 点P在☉O外
D. 无法确定
图1
(2)如图2,在Rt△ABC中,∠C=
90°,AC=5,BC=12.若☉O的半径
为3,当圆心O与点C重合时,☉O与直
线AB的位置关系为 ;若☉O从
点C开始沿直线CA移动,当OC=
时,☉O与直线AB相切.
相离
或
图2
考点二 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例2 (1)如图1,AB是☉O的直径,
点D,E在☉O上,∠AED=35°,则
∠BOD的度数是( D )
D
A. 80° B. 100°
C. 120° D. 110°
图1
(2)(2024·吉林)如图2,四边形
ABCD内接于☉O,过点B作
BE∥AD,交CD于点E. 若∠BEC=
50°,则∠ABC的度数是( C )
A. 50° B. 100°
C. 130° D. 150°
C
图2
(3)如图3,点A,B,C,D在☉O
上,AC⊥BC,AC=4,∠ADC=30°,则BC的长为 ;
图3
4
(4)(2024·眉山改编)如图4,△ABC
内接于☉O,点O在AB上,AD平分
∠BAC交☉O于点D,连接BD. 若☉O
的半径为5,BD=2 ,则AD的长
为 ,BC的长为 .
4
8
图4
考点三 垂径定理及推论
例外3 (1)(2024·赤峰)如图1,AD
是☉O的直径,AB是☉O的弦,半径
OC⊥AB,连接CD,交OB于点E.
若∠BOC=42°,则∠OED的度数
是( B )
B
A. 61° B. 63°
C. 65° D. 67°
图1
(2)(2024·牡丹江)如图2,在☉O
中,直径AB⊥CD于点E,CD=6,
BE=1,则弦AC的长为 .
图2
3
考点四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4 (1)(2024·福建)如图1,已知
点A,B在☉O上,∠AOB=72°,直
线MN与☉O相切,切点为C,且C为
的中点,则∠ACM等于( A )
A
A. 18° B. 30°
C. 36° D. 72°
图1
(2)(2024·泸州)如图2,EA,ED是
☉O的切线,切点为A,D,点B,C在
☉O上,若∠BAE+∠BCD=236°,
则∠E的度数是( C )
A. 56° B. 60°
C. 68° D. 70°
C
图2
(3)如图3,BE是☉O的直径,点A在
☉O上,点C在BE的延长线上,∠EAC
=∠ABC,AD平分∠BAE交☉O于点
D,连接DE. 当AC=8,CE=4时,BE
= ,DE= .
图3
12
6
例5 (2024·资阳)如图,已知AB是
☉O的直径,AC是☉O的弦,点D在
☉O外,延长DC,AB相交于点E,过
点D作DF⊥AB于点F,交AC于点G,
DG=DC.
(1)求证:DE是☉O的切线;
[答案] (1)证明:连接OC,
如答案图,
∵OA=OC,DG=DC,
∴∠OAC=∠OCA,∠DGC=∠DCG.
∵∠AGF=∠DGC,∴∠AGF=∠DCG.
又∵DF⊥AB,∴∠AFG=90°,∴∠OAC+∠AGF=180°-∠AFG=90°,∴∠OCD=∠OCA+∠DCG=∠OAC+∠AGF=90°.
又∵OC是☉O的半径,∴DE是☉O的切线.
(答案图)
(2)若☉O的半径为6,点F为线段OA
的中点,CE=8,求DF的长.
[答案] (2)解:∵∠OCE=∠DFE=
90°,∠OEC=∠DEF,
∴△OCE∽△DFE,∴ = .
∵☉O的半径为6,CE=8,
∴OC=OB=OA=6,
∴OE= = =10.
又∵点F为线段OA的中点,
∴OF= OA= ×6=3,
∴EF=OF+OE=3+10=13,
∴ = ,∴DF= .
(答案图)
1. (2024·外语校)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O,AB为☉O的直径,延长
DC交AB延长线于点E,且CD=CE,
若∠DAB=45°,则∠E=( B )
A. 25° B. 30° C. 45° D. 50°
(第1题)
B
2. 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
于点E,AC=CD,连接OC. 若☉O的
半径为2 ,则△AOC的面积为( C )
A. B. 2
C. 2 D. 4
C
(第2题)
3. (2024·贵州改编)如图,AB为半圆
O的直径,点F在半圆上,点P在AB的
延长线上,PC与半圆相切于点C,与
O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AC与OF相交
于点E,DC=DE. 若OA=2OE,DF
=2,则CD= ,PB= .
6
(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