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七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31 21: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材分析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朝虽然实现了统一,消除了战乱,但重役、苛税和酷刑,严重影响了百姓正常的生活,农民起义之后又是楚相争,连年战争让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使得西汉王朝的统治面临严峻的挑战。休养生息政策既是对秦速亡教训的反思,也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发展,最终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为下一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西汉统治者以民为本,提倡节俭,以德治国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调整治国策略,认识到民心和认同是国家统一和强盛的两大基石。
教学目标
(1)知道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措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文景之治”,认识西汉初期统治者体察民情、励精图治是国家从凋敝走向强盛的重要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对比秦朝和汉初统治的差异,体会从秦朝天下归一到汉初天下归心的变化,感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该政策的内容。
难点
认识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内在联系。
教学突破
通过史料教学法从“赋税”“刑罚”“文化”等方面认识秦朝暴政而速亡的教训,理解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的现实原因。接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史料分析和教师讲述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提炼出休养生息的抽象概念,进而由具体到抽象突破本课重点。通过文物图片、对比史料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理解文景帝的施政措施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为农民提供了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形成“文景之治”,突破难点。
教学设想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权利之外的普通民众,而汉初的统治者们却愿意站在民众的角度,推行一系列措施,将西汉推向“文景之治”的盛世,本课力求通过丰富的史料,让学生理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感受国家治理措施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课以秦速亡的教训为第一部分,与上一课紧密联系,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楚汉之争,讲述西汉的建立以及“汉承秦制不用秦政”。第二部分以刘邦的治国智慧为题,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休养生息 政策的具体内容,理解该政策实施的原因。第三部分解析史料感受“文景之治”,感受西汉的盛世序曲,使学生体会心和认同的重要性,理解秦汉统治从“天下归一”到“天下归心”的重要变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民族认同,沁润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秦二世而亡,汉却选择了承秦制,为什么呢 汉在基本继承秦朝制度的情况下又实现了400多年的长治久安,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置秦二世而亡,汉却选择继承秦制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
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秦速亡的教训
教师用出示史料。
奏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师:秦朝不是不想治理,它采取过哪些措施进行治理呢
学生回顾秦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知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及统一措施的好处
师:“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又是指什么呢
学生回顾秦末赋役繁重、刑法严苛、文化受摧残等相关内容,认识到暴政背离劳动人民的心愿,缺少广大民众的认同。
得出结论:汉承秦制而不用秦政。
师:那么是谁选择了汉承秦制不用秦政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楚汉之争。
教师小结: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从楚汉的故事里,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刘邦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安定民心,这是他最后取胜并建立国家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捉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增加趣味性,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刘邦的治国智慧
师:战争给西汉王朝留下了什么呢
教师出示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
师;人民流离失所,温饱得不到保证,人口锐减,即使上层统治者出行也找不出4匹颜色相近的马,只能乘坐牛车。这一方面是秦速亡留下的教训,另一方面是汉初面临的巨大困境。刘邦更坚定地选择承秦制而不用秦政,那么他贡献了怎样的治国智慧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刘邦治国的具体措施。
生1:罢兵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生2:释奴为民——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生3:鼓励耕织——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生4: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师:这些政策有什么作用
生:使西汉初年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政权得以巩固。
教师总结:这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目的的政策就是“休养生息”政策。这种政策一般运用于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休养生息政策稳固了国内的局势,但当时汉朝外部还面临谁的威胁
生:匈奴。
教师讲解刘邦“白登之围”的故事。
师:西汉初年,实力难以与匈奴抗衡,刘邦是如何解决的
生: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过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汉朝又会迎来怎样的治理局面呢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自主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提炼出休养生息的抽象概念。注重课堂趣味性和对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突破本课重点。
3.“文景之治”——西汉的盛世序曲
(1)师: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相关史料,分析文帝和景帝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①教师出示如下史料。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教师出示秦朝和文景时期田赋和徭役的对比图。
生:减赋税和徭役。
③学生讲述课前准备的“缇萦救父”的故事。
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教师出示秦始皇帝陵和汉文帝陵墓的图片,结合相关史事进行对比。
生: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⑤教师出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素纱蝉衣”及“西汉长安城”等图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素纱蝉衣
西汉长安城
(2)师: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社会发展的表现
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不断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繁荣;西汉还和匈奴开通了边境贸易。
教师总结: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3)出示汉初“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和汉武帝即位前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相关史料。
(4)师:如果说秦朝横扫六合促使天下归一。那么汉朝就是顺势而为天下归心。通过调整治国念和施政方针,我们深刻感受到汉初统治者们的励精图治带给国家的巨大变化。汉朝推行的措施不仅得到了民心和认同,更塑造了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为汉武帝 的巩固统一和后续朝代的继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图片、学生学习并讲述等方式,学生能多角度感受文景时期治国措 施的温情,认识到盛世的形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沁润家国情怀。
三、总结本课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西汉建立、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历史知识.了倔了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了“文景之治”。你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热
(2)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兵役、徭役。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1)措施: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教学探讨与反思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不可复制的时期,没有“文景之治”,就没有汉武帝时期国力的盛,此后农民再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低税率,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去共情国家治理的温情。在史料解读上,本课做得比较扎实。但是文景时期,始终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匈奴。建议这部分教学可略微点出,给学生留一个印象即可。最后,汉初经济的恢复也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商业城市兴盛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部分,教师还可再做设计。
补充资料
“缇萦救父”的故事
公元前167年,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几天后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错治了病。当地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他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既悲伤,又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有用呢 ”她要陪父亲一起去长安,家人再三劝阻也没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被官府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500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汉文帝就此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已经残破不堪,社会刚刚稳定,必须建立和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来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因此,西汉初期使用“黄老之学”来统治王朝,避免重蹈覆辙,而相应的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所谓“黄老”,即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即要使用黄帝、老子的思想来统治国家。
“休养生息”源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无为而无不为”。
“休养生息”政策包括“轻徭薄赋”“宽刑慎罚”,就是说减轻徭役,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的同时还要慎重处理刑罚。
西汉建立到汉武帝70多年间,经济得到恢复,社会比较稳定,为汉武帝以后“削藩”“攘 匈”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合汉武帝时的社会现状。所以,汉武帝进行改革,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
事实证明,“休养生息”政策符合西汉的社会现状,对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进行巩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使得自西汉后的王朝也纷纷效法,使得王朝得到巩固。
- 1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