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材分析
本课由“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经济管控”“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四个部分组成,基本以并列方式呈现。其中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刺史、铸币、盐铁酒官营、发展农业手工业、尊崇儒学、北击匈奴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并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因此,本课是秦中央集制的巩固和延续,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重要过程,也为后面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印证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核心素养
了解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国家中做出的贡献,认识重要历史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酒官营、开疆拓土等措施,认识汉朝从政治思想、经济、疆域等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认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比较汉朝与秦朝的疆域图,知道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全盛时期。(时空观念)
(3)分析关史料评价汉武帝,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推恩令的背景和含义、尊崇儒术。
教学突破
采用史料教学、表格归类、地图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等方式突破重点。在突破推恩令这一难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明白众建诸侯、削地,推恩制度一脉相承,构成西汉前期三部曲,而推恩令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解扶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接着引导学生白创设诸侯分封土地的情境演绎并解释其含义,突破难点。在尊崇儒术的难点突破中,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等方式。
教学设想
国家治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制度与战争相比,他们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战争。但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就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主线,而王朝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各种有效的治国方略,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治国方略,培养阳刚、勇敢的气质及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 本课从少年汉武帝登基说起,用强化集权定汉制、掌控命脉奠汉基、尊崇儒学定汉魂、北击匈奴定汉疆四个板块,分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治国方略。学完本课,学生能认识到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大一统,才使西汉王朝走向鼎盛,也正有了汉武帝为大一统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汉”的印记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泽被后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展示汉武帝冠礼想象图。
师:公元前141年,一场隆重的冠礼在汉未央宫举行。冠礼意味着成年,意味着肩负责任,汉朝的冠礼一般在男子20岁举行,而此时的新皇帝刘彻仅16岁。他提前了4年举行冠礼。这是为什么呢
师:原来他的父亲汉景帝病重,他不得不提前举行冠礼!冠礼后不久,汉景帝病逝于未央宫。刘彻即位为汉朝第五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即帝位后,改年号为“建元”。“建元”是什么意思
生:建立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汉王朝有一个新的模样。
师;从年号中透露出刘彻什么志向
生:他想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前的一个崭新的王朝!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呢 让我们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故事设置问题,展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教授新课
1.削弱地方势力——强化集权定汉制
师:刘彻即位后,怀揣着大一统的梦想,想要把汉朝建立成一个既疆域统一又政治、经济、思想、军事都富强的国家。那么,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西汉王朝基础如何呢
教师用展示史料。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边邑)廪庾(粮仓)皆满,而府货财。
——《史记·平准书》
教师抓住关键词“无事”。
师:经历了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及至刘彻即位,国家真的“无事”吗 请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找出隐患。
生:诸侯王势力过大,他们有权、有钱、有军队、有人才,威胁着中央的统治。
师:没错,其实早在汉武帝之前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始终没 能完全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甚至在汉景帝时期诸侯王为了反抗王朝的削夺封地政策,爆发了“七国之乱”(展示“七国之乱”形势图)。
师:汉武帝时期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用展示史料。
主父偃说(shui)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师:谁出了建议 试分析该建议的具体含义。
学生讨论并分享。
教师配合图片扮演诸侯王,将仿制的五铢钱实物分给由学生扮演的“儿子们”,进行补充演绎。
师:这样一来,诸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也就越来越小,推恩令成功解决了王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师:除了诸侯王的问题,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成为统一国家内部的又一离心力量。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展示全国13州部示意图。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下令让他们迁往京师一带,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
生2;汉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
过渡:这样一来,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汉武帝还面临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教材阅读、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获取信息并加以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
2.加强经济管控——掌控命脉奠汉基
(1)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帮助汉武帝解决经济上棘手的问题,填写表格(富商囤积财务、私人煮盐、私人冶铁、私人铸币、私人卖酒)。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2)趣味活动。
假如文物会说话:自述文物西汉五铢钱。
学生以第一人称自述五铢钱的制作材料、形状、重量、文字、价值等内容,认识到西汉五铢钱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久的货币,对国家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3)教师用课件展示汉武帝时兴修水利工程的图片,农业工具耧车的图片、手工业的相关图片,使生识,正是这一时期汉武帝推行的各方面经济措施,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他之后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设计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和概括的能力。
3.尊崇儒术——尊崇儒学
展示史料。
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汉书·董仲舒传》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知道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是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思想、政治指导。那么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
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秦朝实行严厉的法家思想,汉初推行宽松的道家思想。在这宽松的环境下,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跃,儒生们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说。例如,西汉的董仲舒融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等学说,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宣传君权神授,又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师:这些思想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生:儒学对汉武帝加强思想统一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发展忠君守礼的思想,有利于政治的稳固。
师:你还能找出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其他措施吗 说说其意义。
生:汉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意义;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
4.北击匈奴——北击匈奴定汉疆
师:秦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边境松弛,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匈奴强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西汉初年汉朝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和亲政策。
教师追问:“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生:“和亲”就是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并开放边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该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掠夺性战争仍频繁发生。
师:“和亲政策”并没有能阻止匈奴南下的进攻,这种局面到何时才结束呢
生:汉时期。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下定决心改变被动打的局面。
教师追问;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攻打匈奴的条件
学生问顾前面学过的内容。
明确:西汉王朝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具备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
师:汉武帝时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因大破匈奴而名垂青史。这两位将领是谁 他们有什么英雄事迹
播放有关漠北之战的图片。
教师总结: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卫青趁机派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的阵紧包围起来。单于慌忙逃走。汉军追击200多里,大胜而归,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奴兵。匈奴在漠北之战中受到了沉重打击。
生: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回顾、视频和学生分享,在学生兴趣浓厚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落实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强化集权定汉制,掌控命脉奠汉基,尊崇儒学定汉魂,北击匈奴定汉疆。几十年来,汉武帝虽历经艰辛,过程曲折,但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梦想。回顾往昔,那时,高祖刘邦具醇驷都是一种奢求!而现在仓廪尽满,六畜繁息。那时,诸侯骄逸,豪强称雄,而现在四 海归一,天下安定。那时,百家横流,人心浮动,而现在天下归心,民心凝聚。那时,匈奴肆虐,和亲隐忍,而现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王朝此时已进入鼎盛时期,而“汉”的印记也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泽被后世。
三、总结本课
师:汉武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给汉朝带来的影响深远。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又会如何做呢
板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削弱地方势力
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2.加强经济管控
盐铁酒专营: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北击匈奴
(1)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为了寓教于乐,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采用多样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控教学时间。
补充资料
汉武帝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刘彻,景帝中子,母王美人,4岁为胶西王,7岁为皇太子。公元前140年一公元前87年在位。即位后,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采董仲舒之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长安兴太学,郡国立学官。令郡国举孝廉,用人不拘一格。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定左官律、附益法,禁诸侯干政。酎金夺爵(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剥夺了许多诸侯的爵位)。始设十三州刺史,按六条问事。引擢近臣,裁抑相权,成中外朝之局。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令张骞通西域。改币制,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颁算缗、告缗令,抑夺商贾。亲督治河,广兴水利。征和四年,诏罢轮台屯田,思富养民。临终前立少子刘弗陵为皇太子,令大将军霍光等辅佐。
汉武帝的治理
西汉初年,诸侯王门下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而董仲舒的“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想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在其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同时,在经济上统一五铢钱,军事上抗击匈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1 -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