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名人谈修改2018/11/221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文章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象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毛泽东
“ 旧句时时改,
无妨说性情”。
——白居易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勤于修改(作文指导)作文互评互改作文自评自改2018/11/224好处: 1、经过多次批改实践,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 2、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在思想上也多了一个互相交流、开放的机会。 3、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作文水平。2018/11/225曹雪芹和《红楼梦》 作家曹雪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但仍“增删五次,披阅十载”而创作了“读来字字皆是血”的《红楼梦》,该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2018/11/226 你知道修改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吗? 2018/11/22具 体 要 求1.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2018/11/228具 体 要 求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 ? 8.看文章的结构 ?9.看表达方式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2018/11/229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上演后,大获成功。可是,他在台下看演出时,总觉得第五幕里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力量不够,没有把戏中人物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于是,他将这句话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改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还是觉得不“够味”。后来,演员张逸生建议郭沫若将这句里的“是”改为“这”,顿时令他拍手称妙。后来,他不仅将这句话改定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将张逸生称作自己的“一字之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小说,也经常反复修改,像《复活》里女主人公的肖像描写,甚至修改了二十多遍。我们写作文,应该向这些大作家们学习,勤于修改,精益求精。
一、语言表达有误1.错别字或粗心导致的各种笔误。如将“棘手”写成“辣手”,“克服”写成“刻服”等。
2.用词不当。
可是现在,母亲的手不再白皙嫩滑,不会再有纤纤的玉指。我责怪自己:我是多么狠毒地吞吞噬着母亲啊!
作者想表达自责的心情,可是“狠毒”“ 吞噬”用词太重,用词不当。
沿着阴森森的柏油路,我们一路快乐地骑行。
“阴森森”与这里的语境明显不合。
3.病句。我们之前学习过如何修改病句,看看你的作文中,会不会有类似的病句出现。例如:
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使……”掩盖了主语。
他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阿姨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她”指代不明。到底是谁呢?从本意看应该是“王阿姨陪她”。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前后矛盾,既然是世界上所没有,为何我国又有呢?
如何发现作文中存在的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呢?有效的办法是自己读一读,也可以请同学读给自己听。一般来说,听起来顺口入耳的多半是好的,反之则不好,就需要做出修改。
二、作文内容单薄,读起来干巴巴的,难以打动人。比如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粗线条勾勒,自然不能出彩。应当考虑补充一些细节描写,如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等;或者增添新的描写角度,如写了视
觉,还可以从嗅觉、听觉等方面加以描写,以增加描写对象的立体感;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枝大于干”写作文时,我们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写得更投入、更详细,等到写完才发现,某些不该过多展开描述的却写得太详细了,就像是树枝长得比树干还粗壮。怎么办?这时就必须进行删减或精简,否则就犯了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的毛病。
写作实践一 、《夸父逐日》这篇课文短小精炼,叙述了夸父逐日的主要经过和结果。不过,关于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还觉得有点儿意犹未尽?发挥你的想象力,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用现代汉语扩写这个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提示】1.扩写可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补充故事情节,如夸父为什么逐日,逐日过程中的其他故事,逐日失败后又发生了什么……二是加强细节描写,如夸父逐日时的心理活动、旁观者的反应,等等。
2.想象的内容要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
二 从你近期的作文中选出一篇,认真读一读,自己先看看存在哪些问题。三 将前一题中已经确定了修改思路付诸行动,动笔修改作文,修改后誊抄一遍,对比看看较之前有哪些进步。
【提示】
1.可以先进行整体修改,如调整文章中心,选择更合适的素材,加强前后连贯等;再修改细节,如改正错别字,通顺语句等。
2.再原稿上进行修改时,注意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
第五单元写作 勤于修改导入:
1、一位作家曾经对自己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请问这位作家是谁?这部作品又叫什么?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留下了一个文坛佳话,你能说出有关的两个人物吗?
答案: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曹雪芹------《红楼梦》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贾岛、韩愈
得出启示:文章不厌百回改,字斟句酌出佳作。 <一>师: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行文如绘”,说的就是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如融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实感,增添文采。而我们的语言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大山的威武,有高原的粗犷,有江南的温柔,有水乡的秀雅。语言是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可以浇灌祖祖辈辈不息的生机; 语言是一片永不休止的音符,可以谱出动人的乐章!
如何使我们的作文不再苍白无力,而是鲜活灵动,诗意飞扬,富有感染力呢?首先应该进行语言的锤炼。<二>赏句评句: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句子:
(一)(1)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2)母亲的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二)(3)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4)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三)(5)总有一天,我要再次背起行囊,和你一起出发,去看山和水,一起挥霍青春,留下永恒的纪念。
(6)总有一天,我要再次背起行囊,和你一起出发,看没有看过的山,走没有走过的水,挥霍没有挥霍完的青春,完成永远无法完成的纪念。
(四)(7)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阅历丰富,胸中自有丘壑。
(8)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感悟一:
比喻、拟人,使句子生动形象
排比,使句子气势贯通
对偶,使句子工整凝练
…… 善用修辞,让文章诗意飞扬(五)(9)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也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
(10)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
(六)(11)夏夜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小溪旁,在轻柔的夜风中纳凉,在炎热中小溪给人们消暑,在干旱时小溪赐予人们甘霖,家乡人民感谢你,小溪。
(12)古老而年轻的小溪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敞开温柔的胸脯,在炎热中给人们消暑,在干旱时赐予人们以甘霖, 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家乡人民。
感悟二:
善变句式,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诗意飞扬三、习作修改练习
细节决定成败。传神的细节,能突出人物形象,反之,则破坏形象;必要的细节能凸显主旨,反之,缺少必要的细节则可能使主旨变得隐晦。然而中学生写文章时却常常忽略细节,我们先看下面这篇文章。 年夜(代碧薇)
北风呼呼地刮着,像是要下雪了,天渐渐暗了下来,路上已没了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添加一句)
“叮呤呤——”电话铃响了。__________________(添加一句突出人物心情)
“是大军啊,”一阵喜悦的声音打破了小屋的寂静,“今天你妈做了你最喜欢吃的白切鸡,什么?你——”
老人的神色变得黯淡起来,很久才放下话筒。
“怎么啦?”身旁的老妇人问。
“他说工地上离不开他,不回来了。”________________(此处添加一句)
“都三十年了,还有什么可忙的?”老妇人抱怨道。
“要不,看看红儿回不回来。”老人望着老伴,像是征求意见。
“好吧。”
老人拨通了电话。
“小红啊!”老人停了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添加一个细节)“好好,你们小心点!”老人放下话筒,________(添加副词)冲身边的老妇人喊道,“快!再做点肉丸子,外孙说喜欢吃你做的肉丸子!”老妇人显然还没回过神来,一动也不动。
“你快点儿呀!”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回来?”
“是啊!就快出门了。全用瘦肉,一点儿肥肉也不要。”
屋子里响起了剁肉的声音,灶堂里又燃起了火苗。
“叮呤呤——”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响起。
老人蹒跚着___________(修改)走过去,拿起话筒:“红儿,你们快到了吧?”
“哦。”老人挂了电话,_______________(修改)冲厨房喊______(修改)道:“别做了——”
老妇人停下手中的活计,蹒跚着走出来,眼睛红红的。“别气了,他们到底还惦记着我们。”
老人起身,点燃了红蜡烛,对着祖先牌位拜了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走到电话机旁,按了按键。
“大军啊!工地上冷,多穿件衣服,别着凉了。”老人放下话筒,__________(神态描写)又按了按键,“红儿,告诉外孙,等下次来的时候________,我们再给他做肉丸子。”
打完电话,老人坐到了老妇人身边,紧紧抓住她的手。
火堂里的柴哔哔剥剥地响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位老人谁也不说话,时间在寂静中悄悄滑过。
“吱——”像是汽车的刹车声,接着是“咚咚咚”的敲门声。
老人缓缓起身,走到门边。
随着屋门拉开,老人惊叫起来:“老婆子,他们都回来了!”
老妇人___________起身,奔向厨房。
风停了,雪却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好美好美。【诊断】本文讲述的是大年夜两位老人等候子女回家过年的故事。所写的事很平常,但能打动人,因为它触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维系亲情的神经。故事结局是完美的,也是读者所希望的。但是文章的主旨不够突出,是揭示老年人的孤独,还是表现亲情的维系?再者,文章的感染力也不够。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在细节描写上还欠发掘,一是两位老人的举止神态刻画得不细,不足以表现老人当时的心情;二是两位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为什么突然回来,缺少细节上的过渡;三是缺少对老人家里的环境描写。【处方】强化细节描写。
细节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服饰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作品就失去了生命。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广义的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各种生活图景和人物形象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细胞,是描绘人物、事物或环境的最小单位。不论是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还是社会环境、自然景物,都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组成的。
狭义的细节则是指那些刻画人物、叙述事件和描写环境的文字中,作者刻意安排的极为精彩、极富表现力的描写。
如何强化细节描写呢?
一是发掘能凸现文章主旨的细节,使读者能通过这些细节了解文章的主旨。
二是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从而凸显文章的主旨。【治疗】1、文章开头描写自然环境之后要交代一下两位老人家里的环境,以及老人在干什么,以便与下文的情节保持一致,同时凸显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老人接听或是拨打电话,有的没有细节描写,要根据电话内容配以必要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有的虽然有了,但不能凸现老人接听、拨打电话时的心情,需作必要的修改,一凸显文章的主旨。
3、老人在盼着女儿回来的时候,却得知女儿也不回来了,心情应当是气愤的,要描写一下老人的动作、说话的语气。
4、在拜完祖先牌位后,加入电视剧里传出“常回家看看”的旋律这个细节,这样才能解释老人拨打电话的行为,后文写儿子和女儿回来的情节才可信,文章的主旨才能凸显出来。【修改稿点评】大年夜(代碧薇)
北风呼呼地刮着,像是要下雪了。天渐渐暗下来,路上已没了行人。
两位老人静静地坐在真皮沙发上,无神地望着硕大的电视机屏幕。(“真皮沙发”“硕大的电视机”说明两位老人的物质生活是富有的,“静静”“无神地”说明老人所希望的不只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加入这一段后,文章的主旨就变得明确了。)
“叮呤呤——”电话铃响了,老人奔过去拿起话筒。(加上这一句,突出了老人的喜悦、急切心情,也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是大军啊,”一阵喜悦的声音打破了小屋的寂静,“今天你妈做了你最喜欢吃的白切鸡,什么?你——”
老人的神色变得黯淡起来,很久才放下话筒。
“怎么啦?”身旁的老妇人问。
“他说工地上忙,离不开,不回来了。”声音有些嘶哑。
“都三十年了,还有什么可忙的?”老妇人抱怨道。“要不,看看红儿回不回来。”老人望着老伴,像是征求意见。
“好吧。”
老人拨通了电话。
“小红啊!”老人停了一下,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好好,你们小心点!”老人放下话筒,激动地冲身边的老妇人喊道,“快!再做点肉丸子,外孙说喜欢吃你做的肉丸子!”(加上两个细节后,不仅突出了老人的喜悦与激动,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老妇人显然还没回过神来,一动也不动。
“你快点儿呀!”老人催促道。
“他们回来?”
“是啊!就快出门了。全用瘦肉,一点儿肥肉也不要。”
屋子里响剁起肉的声音,灶堂里又燃起了火苗。
“叮呤呤——”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响起。老人快速(将“蹒跚”改为“快速”主要是为了突出老人的急切)地奔走过去,拿起话筒:“红儿,你们快到了吧?”
“哦。”老人将话筒一扔,冲厨房吼(一“扔”一“吼”突出老人的气愤)道:“别做了——”老妇人停下手中的活计,蹒跚着走出来,眼睛红红的。“别气了,他们到底还惦记着我们。”
老人起身,点燃了红蜡烛,对着祖先牌位拜了拜。
“常回家看看……”电视里传来了优美而温馨的旋律。(加上这一段,不仅使老人、儿子、女儿后面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信,也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
老人走到电话机旁,按了按键。
“大军啊!工地上冷,多穿件衣服,别着凉了。”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放下话筒,又按了按键,“红儿,告诉外孙,下次来,我们再给他做肉丸子。”打完电话,老人坐到了老妇人身边,紧紧抓住她的手。
火堂里的柴哔哔剥剥地响着,“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在屋子里回荡着。(加上此句渲染了气氛,凸显了主旨,也暗示了儿女回家的原因。)
两位老人谁也不说话,时间在寂静中悄悄滑过。
“吱——”像是汽车的刹车声,接着是“咚咚咚”的敲门声。老人缓缓起身,走到门边。
随着屋门拉开,老人惊叫起来:“老婆子,他们都回来了!”老妇人猛地(加上这两个字,老妇人的喜悦之情毕现)起身,奔向厨房。
风停了,雪却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好美好美。【简评】修改后的文章主旨明确了,通过两位老人等候儿女回来过年时的心情变化,告诉我们老人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儿女的抚慰。 四、修改作文1.修改文中的错别字(在原文中修改)。
2.修改文中的病句(在原文中修改)。
3.你认为本文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4.你认为本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并修改。忘不了他①我上小学时第一任班主任才30多岁,但怎么看都像40多岁的人,矮矮的、胖胖的,眼皮臃肿,有点未老先衰的味道。
②他的走路的姿势很特别,背着双手,低着头,双眼望着脚尖或地面,但却不是悠闲的走路,他走得很快,给人一种前冲的感觉,不知道他是在思考问题,还是在避免和人打招呼。因为他极不喜欢与招呼,他觉得每天都在见面,不如不把招呼的好。这点与我很相似。
③可是到了上课时间,他的神情完完全全变了个样:他讲的课风趣幽默,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可在这儿之中没有附加什么华丽的词藻,却能使你在他的细致的讲解与似是随手抓住的知识中解法,使我们呢能轻松的明白.④记得有一次,考试时完毕时……“时间到了。收卷!”老师宣布说。考场上立刻响起了各种声响,同学们也表现出各种情状。有的潇洒地走出去,非常有信心;有的火速地写最后几题。收卷子的老师离我只有几个桌子的距离了,可是最后几道题却想不出来,我的钢笔在卷子上面回旋着,怎么办?到最后还是被收上去了。
⑤过了几天,卷子发了下来,情况很糟糕,老师找我讲了话,我从办公室出来后,一直铭记老师说过的话。
⑥老师啊!过了这么多年,我仍然忘不了他。修改稿点评 忘不了他
①我上小学时第一任班主任才30多岁,但怎么看都像40多岁的人,【“,”改为“。”】
矮矮的、胖胖的,眼皮臃肿【“臃肿”用词不当,可改为“眼皮发肿”】,有点未老先衰的味道。【本段运用倒叙写法,抓住人物的年龄、身材、眼皮特点描写人物,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②他的【“的”字可删去】走路的姿势很特别,背着双手,低着头,双眼望着脚尖或地面,但却【“但却”重复,可删去其中一字】不是悠闲的走路,【“,”改为“。”】他走得很快,给人一种前冲的感觉,【“,”改为“。”】不知道他是在思考问题,还是在避免和人打招呼。因为他极不喜欢与【加“人”】招呼,他觉得【加入“大家”二字】每天都在见面,不如不把【“把”字应为“打”字】招呼的好。这点与我很相似。【本段着重抓住人物走路的姿势进行描写,其中有动作描写、也有对人物的神态的描写,传神的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这位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点与我很相似”,这句话不能删去,因为“这点与我很相似”,所以是我忘不了他的原因之一。】
【①②段的描写,作者笔下的这位老师并没有翩翩风度,相反显得有些委琐,这是从反面突出难忘。】 ③可是到了上课时间,他的神情完完全全变了个样:他讲的课风趣幽默,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可在这儿之中【“可在这儿之中”改为“言语之中并”】没有附加什么华丽的词藻,却能使你在他的细致的讲解与似是随手抓住的知识中解法,使我们呢能轻松的明白【“却能使你在他的细致的讲解与似是随手抓住的知识中解法,使我们呢能轻松的明白”这句话表意不清楚,改为“却能让人在他的细致的讲解中轻松地明白”】。
④记得有一次,考试时完毕时……“时间到了。收卷!”老师宣布说。考场上立刻响起了各种声响,同学们也表现出各种情状。有的潇洒地走出去,非常有信心;有的火速地写最后几题。收卷子的老师离我只有几个桌子的距离了,可是最后几道题却想不出来,我的钢笔在卷子上面回旋着,怎么办?到最后还是被收上去了。⑤过了几天,卷子发了下来,情况很糟糕,老师找我讲【“讲”字改为“谈”字】了话,我从办公室出来后,一直铭记老师说过的话。
【第④⑤段作者是想从正面描写来表现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可惜作者并没有把描写重点放在写老师方面,偏离了题目“忘不了他”。应该重点描写自己未考好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是如何帮助教育我的,来突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③④⑤段,从正面突出难忘。】
⑥老师啊!过了这么多年,我仍然忘不了他。
【⑥段结尾太草率。前面是呼告老师,按理说后文就应该是“我仍然忘不了你”,但这样就与文章题目不一致。所以最好是删去“老师啊”三字,重新写一个结尾,既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又起到点题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教师点评:本文采用了倒叙和欲扬先抑的技法,作文有悬念而且耐人回味。在描写人物上,作者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细节描写等方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