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鲁教版选修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鲁教版选修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7:28:02

文档简介

姓名
李国军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邮件
?
单位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辛弃疾词三首
一、教材分析
《辛弃疾词三首》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一课。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以其豪迈奔放的风格,空前绝后的成就登上了豪放派的最高峰。国家不幸诗家幸,靖康变起,中原沉沦,朝廷偏安,稼轩有心效忠,无力回天,豪气壮怀时常借词抒发,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歌。他一生壮心不已,他一生壮志难酬,他是真真正正的一位伟男子。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又是幸福的,因为他追求过,努力过。走近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爱国词人的绝世豪情。。
?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读本与所编选的阅读材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认真阅读重点篇目,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通过自主研讨,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结合所选作品,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在诗词方面的艺术成就。
2.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3.反复诵读体味诗词优美的语言,学习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学生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播放辛弃疾词的音频,营造学习辛弃疾词的氛围。
二、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三、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2.辛弃疾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3.辛弃疾带给我们哪些精神启示?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
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播放辛弃疾词《水龙吟》的音频
研讨交流
提出问题:上片中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朗读;点评、概括描写了哪些意象内容。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探究
提出问题: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中找出并归纳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
提出问题:词人对这些人和事各持什么态度?
学生读书,从书中找出答案;交流。
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上升到“哲学”层次。
研读交流建构
你觉得理解词中所用典故有何用意?
紧扣文本,边朗读边交流总结:用典的作用
?
总结
小结辛弃疾词的特色
齐读读辛弃疾的《水龙吟》《青玉案》体会辛弃疾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温婉沉郁的情感力量。
?
作业布置
课下以《水龙吟》为代表,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不少于300字。
2.小组交流,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到云平台。
3.学生对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
?
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辛弃疾豪放词的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辛弃疾词豪放沉郁的特点,体会作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课前播放辛弃疾词的录音 让学生简介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在诗词方面的艺术成就,营造学习这篇演讲辞的气氛。
学习中反复诵读体味诗词优美的语言,学习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授课时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辛弃疾作品的情感内蕴。学习诗词鉴赏的方法,学会分析词眼和用典。
课件23张PPT。谈谈你印象中的辛弃疾我喜欢辛弃疾,是因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遇乐》)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词二首 水龙吟
青玉案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以慷慨悲壮的爱国为其主调。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知人论世1 曾经的英雄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5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由南宋朝廷处置。《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背景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多是求田问舍、贪图禄位之辈,这些人既不肯高蹈远引,又不能力济世艰。加之词人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陈奏御戎之策,却皆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西城下水门城楼(别名赏心亭),写下了这首《水龙吟》,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有些地方纯写景,有些地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些地方直抒胸臆。你能找出具体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吗?写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辽远空阔孤寂悲凉苦闷悲愤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下阕用了三个典故,你能否找出这三个典故并说说词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写自己不学张翰归隐,也写有家难归的乡思,还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自己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氾,“怕应”为许氾设想:像你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树犹如此”控诉南宋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末句:一腔报国之志无人同情,无人为他擦拭一把英雄泪。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
元 夕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宝马雕车香满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花灯闪亮烟花怒放舞鱼舞龙、表演狂欢美女云集摇曳多姿手法?热闹、喜庆铺 陈手法?手法?暗喻“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品味服饰、神情、香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的形象?身处僻静的角落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环境)(理想人格)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如何解释?思考怜其“幽独”
“别有怀抱”思考自甘孤独寂寞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1、主旨: 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手法:托寓手法、铺陈、对比
3、风格:豪放、婉约兼具。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总结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
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拓展延伸(晏殊 蝶恋花)(柳永 蝶恋花)(辛弃疾 青玉案 )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①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②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③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①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她既是作者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本词主旨:读《贺新郎》1、找一找这首词中运用了几处典故,分析它们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据说此词中辛弃疾最得意的两个警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想一想辛弃疾为什么对这两句感到最得意?作业布置1.课下以《水龙吟》为代表,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不少于300字。
2.小组交流,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到云平台。
3.学生对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