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王鹏程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
单位
?滕州五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荷塘月色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使用PPT?图片?音频?等技术,在赏析课文相关语言时,能够感受画面美,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美。作 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 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 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播放《荷塘月色》音乐,展示荷花图片,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创设情境
?初步感受
?音频??图片
?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点、指导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读?(3)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
?音频
?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引导
?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
?PPT
?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
?充分发言
?PPT
?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 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 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 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
?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PPT
?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写景片段。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PPT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设 计活用鉴赏方法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 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 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件21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清华园中的荷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月下散步----作者的行踪求宁静颇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变化(圆形结构)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4.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
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下荷塘 荷香荷叶荷花流水月色下的荷塘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也叫“移觉”。
1、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2、 “弯弯的小径,淌着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晚风,跑来把弯弯的思绪撩亮。”
3、“松风落叶水声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叠词的使用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作者的情感:不宁静 → 想排遣 → 暂时超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暂时超脱 → 面对现实(不宁静)(出家门)→(去荷塘)→ (观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叠词等的运用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写作特点: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众人评朱自清散文:拓展延伸作业: 1.背诵课文4—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