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拿来主义鲁迅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思考: 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明显的两部分.请划分.(提示:注意过渡段)
明确: (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提出 “拿来主义”.
其中(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思考1:作者要论说“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_________,二是导致____________.闭关主义送古董送梅兰芳崇洋媚外经济衰败主权丧失送古画新画 表现 实质
送古董 落后反动
送画
送活人 媚外求荣“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1、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2、“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子孙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3、几个概念的区别。
抛来 = 抛给 = 送来 = “奖赏” = 侵略
(冠冕些)(本质)
类比论证思考: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2).第8段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 “大宅子”比喻什么?,文章是怎样说理的?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文章是怎样说理的?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
--有鉴别--有选择譬如——比喻论证大宅子: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拒绝继承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不加挑选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譬如——比喻论证孱头——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拒绝鉴赏 (逃避主义)
比喻论证昏蛋——不分好坏 盲目排斥 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比喻论证废物——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先占有,后挑选。话虽然极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问题(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文 化 遗 产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拿来”!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烟枪烟灯喻文化精华喻益害并存喻文化糟粕喻封建文化“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比喻说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第十段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1、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何在?
五个问题: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设计:(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2).怎样“拿来”?(3).“拿来”有何意义?(4).怎样才能“拿来”?(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拿来主义 鲁迅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
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破立(因果论证)
破昏蛋拿来主义完全否定闭关主义(排外)反对三种态度拿来主义送去主义(媚外)立破立:新人孱头消极逃避废物全盘接受存放(鸦片)使用(鱼翅)毁灭(姨太太)占有挑选提出三种方式写作特点1: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
1.全文采用因果论证方法和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
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这种方法贯穿全文.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 2.破字当头的结构
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作者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点明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
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写作特点2: 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
节约文字,印象深刻为三种对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愚弱无能
昏蛋——头脑发热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写作特点3: 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比喻的内涵:大宅子文化遗产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写作特点4: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本文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研究文中的字词(a--l),具体品味作者是怎样达到犀利幽默效果的。] 1、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2.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
4、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
5、◆叫作“f发扬国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k国粹 6、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1.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5.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4.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6.姓名
张蕊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拿来主义》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编排在人教版必修IV第 三单元“随笔杂文”第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这些在鲁迅先生这 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 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借鉴。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有待于通过此文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基础知识,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中借助学案、图表、音频、视频、PPT图片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把预习落到实处,以求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借助PPT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通过质疑——析疑——释疑三步法,以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授课上采用“画图表罗列事实,提问题深入探讨”的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这节课的最开头,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这首歌源自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作大片-----《KONG FU? PANDA》。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正因为如此,自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以来就有很多人要求抵制, 认为这部电影是美国人窃取了中国元素到中国捞金。对此,你怎么看?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课文《拿来主义》,然后来回 答这个问题。
细心聆听
优化情绪
借助图片、语言、音频,
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自主学习
1、用“拿”、“送”、“去”、“来”组词。要求:所组词汇要能够表现一个事物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占有关系的变化。
2、分别找出“拿来主义”“送来主义”“送去主义”“拿去主义(闭关主义)”所对应的课文段落,认真研读,并填写表格。
??????????????????????????????
细读文本
勾画标记
借助音频、视频及PPT图片
提出贯穿全文的开放性问题,设计问题富有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合作探究
1.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2.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3.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4.对待“大宅子”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5.“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结合投影上的问题,挖掘文章的意蕴,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借助音频、视频及PPT图片
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热情
???? ??深度研习
1、? 比喻论证在此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如何区别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
3、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生生合作
深度探讨
?
借助音频、视频及PPT图片
以启发式的活动为主要方式,师生评价,互动展示
迁移训练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
纵展视野
联系实际
分析表达
借助音频、视频及PPT图片
引导学生寻求现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次教学设计,设计目标主要是由浅入深,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课文,针对每个环节, 都设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比如“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都能够采用不同的设计。其间多媒体技术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避免老师 的重复工作,也起到了提醒重点、启发难点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去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讨。
突破“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难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采取搭建学生知识台阶的策略:采用教师质疑、学生集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突破“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难点,仍旧采取搭建学生知识台阶的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的方法:依托课本,联系实际,问题启发,有效拓展。此难点的突破设置了六个梯度来完成。
突破“因果论证发”这一难点,采用教师质疑、学生个体探究式析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通过对因果论证法的分析,进一步理清文章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