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题型专项讲解—开放题技巧和方法:07_史料研究和运用类(史料价值判断)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高考历史题型专项讲解—开放题技巧和方法:07_史料研究和运用类(史料价值判断)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30 19: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2025届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技 巧和方法: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注:高考真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的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我们无法预知今年的考题,但可以深挖往年考题的规律。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会做的题得不了满分一向规范要分数
熟悉的题考不上高分一向思维要分数
同类的题竟然还失分一向方法要分数
【考情分析】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史料价值判断) 史学研究型题目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主要指在拥有史料或者结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过程的一种试题,也是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或围绕历史结论寻找史料依据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 2023.福建卷.18 2023.辽宁卷.17 2023.湖南卷.18 2022.北京卷.20 2022.全国乙卷42 2022.海南卷.19 2022.广东卷.17 2021.山东卷.19 2020.北京卷.16 2020.山东卷.18 ★★★★★
内涵 题型特点
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 理解→让考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现象,证实历史事件→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表现形式:
一般以材料形式出现,给出很多文物或者史书文献,判断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历史是否真实,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具备一定分析能力
(2)设问类型:
①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XXXXX的史料价值 
②如何认识XXXXX史料的价值
③确证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④进一步论证历史事实,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史料类型有哪些?以……史料说明社会……状况。(7分)
……回忆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试题具体设问】
按史料类型,将……文献史料进行分类……(3分)
……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10分)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11分)
指出……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3分)
……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阐述……材料对研究……的价值。(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
……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试题具体设问】
(2023·辽宁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审设问
求答项
限定项
提示项
史料价值
史料角度、《旧唐书》与《新唐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
(答案来源提示
概括
(答题方式提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7分)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2023·辽宁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二步:审材料,信息提取
《旧唐书》:由后晋刘昫等编撰,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
《新唐书》:欧阳修等编撰,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影响史料的价值。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2023·辽宁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7分)
第三步、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1)《旧唐书》主要依据唐代官方的国史、实录等,保持材料的原始面貌,价值较高。
《新唐书》参考文献范围扩大,增补史实,具有较高价值;但删改史料原文又影响了史料的价值。
(2)原因:原因:《旧唐书》冗杂繁复,编纂原则不清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矛盾加剧,需总结唐朝经验,服务统治需要。编纂原则为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及价值导向、删繁补阙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第一段:说明史料来源(史料出处+史料分类表现形式或学术价值+研究领域及价值)常见表述材料选.....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很高的)史料价值,(或可和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第二段:分别提取史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整合阐述其价值常见表述具体材料A.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具体材料B,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参考教材单元、课文标题、一轮和二轮资料书的专题标题等)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常见表述材料...和。.... 角度反应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的一个缩影。(有些史料存在明显局限的,还需要答史料的局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 总说: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第一手或第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可与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材料 内容 具体材料A,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总结升华:材料从……和……角度反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是……的一个缩影
具体材料B,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具体材料C,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史料价值较高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研究
的问题
总结
升华
【注意事项】
(1)材料来源或出处可以关注材料中的最后破折号处。
(2)如果确认不了材料属于第几手史料,可保守说明是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
(3)一般来说,实物史料价值较高;其他史料,可保守说明,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是否分说材料中各部分的史料价值,该步骤视具体试题及分值而定。
(5)探究材料的史学研究价值时,应注意联系其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审设问
求答项
限定项
提示项
史料价值、合理推断
古代世界(时空限定)
根据材料三者史料
(答案来源提示
指出、阐释
(答题方式提示)
根据材料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二步:审材料,信息提取
文献史料;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献史料;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
实物史料表明古代高加索地区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
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三步、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1)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
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
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
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022广东.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明代财政收入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典题例证】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解题步骤 材料信息 史料类型 史料价值
史料一 引自《明实录》的明朝政府收入数据
史料二 据《醒世姻缘传》等,白银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
史料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主张废除金银的主张
可补充 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官方统计
一手资料、文学作品、文人创作
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学者观点
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
当时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
学者观点,可用于研究当时人们对白银货币化的看法
地方史志、考古文物、钱庄银票、外国文献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
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第一段:说明史料来源(史料出处+史料分类表现形式或学术价值+研究领域及价值)常见表述材料选.....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很高的)史料价值,(或可和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第二段:分别提取史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整合阐述其价值常见表述具体材料A.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具体材料B,反(映了......,可用于研究······(参考教材单元、课文标题、一轮和二轮资料书的专题标题等)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常见表述材料...和。.... 角度反应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的一个缩影。(有些史料存在明显局限的,还需要答史料的局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 总说: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第一手或第二手)史料,具有(较高的、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可与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材料 内容 具体材料A,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总结升华:材料从……和……角度反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是……的一个缩影
具体材料B,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具体材料C,反映了 可用于研究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
一、史料的分类
1.根据载体分类
种类 具体类型 获取途径 使用问题
文献史料 史书、报刊、日记、档案等 图书馆、互联网等 受编写者因素影响,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
(身份立场、目的动机、知识范畴、时间情境、相关程度、感情因素、价值取向)
实物史料 遗址、遗迹、文物、字画等 遗址、博物馆等 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史料价值较高。但难以展示历史全貌
口述史料 史诗、民间故事、谚语、回忆等 调查走访、音像等 该类史料由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可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但由于受到当事人的记忆、知识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意:
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和口述史料
2、文献资料高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绝非信史,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甄别;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
【必备知识】
2.根据价值分类
史料类型分法二 内涵
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 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遗迹、遗物等,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第二手史料 (间接史料) 相关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价值判断: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界限并不绝对
一手史料的价值相对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一些,但并不绝对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文献史料第二手的居多
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2.根据价值分类
【附录1】正史与野史 正史:一般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野史:一般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情绪,也存在曲笔或因忌讳不敢如实记载的情况,故有必要参看别史、杂史加以认证。 【附录2】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报道等;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历史故事等。 无意史料(遗留性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从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因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史料。 可分三类:一是“实物遗留”,如古建筑、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货币、及人体遗留如骨骼、牙齿等;二是“抽象遗留”,如风俗习惯、语言、地名等;三是“文字遗留”,如私人信件、诏令敕诰、条约、谈判或审讯记录等。 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
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史料价值的分析
二、史料研读的原则
1.坚持唯物史观的总原则。
2.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3.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4.尽量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5.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6.坚持全面的原则,多重史料相互佐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7.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质疑发现问题
搜集整理史料
提取史料信息
综合运用史料
得出最终结论
辨析史料价值
(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长期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继位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他是篡夺皇位,也有人认为他是合法继位。民间流传雍正串通当时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指使人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得以篡位。
根据材料,指出研究雍正继位问题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简述运用史料的原则。(8分)
类型:诏书为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民间流传为口述史料。
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重视史料来源,选取一手史料;
多源互证,孤证不立原则;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典题例证】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击。
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1.立场不同
2.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
3.占有史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4.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
5.现实政治的需要
例: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例:《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图2 东市库银饼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16分)
审题:
时空定位:唐朝
史料: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图2 东市库银饼
设问:史料价值
答题思路: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反映的内容
主体:赋税
【牛刀小试】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租庸调
租庸调
史料解读:
赋税:庸调银拾两:租庸调
时空定位:时间:开元十年(722年)
地点:“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唐 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地方行政制度)
官员:“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管理官员)
工匠:友匠高童(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
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2 东市库银饼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坊市制)
工匠:郝景(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
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1分) 材料内容 “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
“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租庸调制 “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 “匠高童”“郝景”反映了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 解析:
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度、职官制度、坊市制、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信息提取与史料价值一一对应,每点3分,回答4点即可,其中信息提取1分,史料价值2分,总结归纳12分)
参考答案: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问题。“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租庸调制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题。“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题。“匠高童”“郝景”反映了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可用来研究唐朝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度、职官制度、坊市制、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山东省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
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牛刀小试】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审题:
时空定位:新中国成立前后
主题:中国农村变革
设问:史料价值
答题思路:史料内容+史料类型+史料价值
解读材料:
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
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
史料:口述史,属于一手史料
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
以小见大,历史的缩影
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人民解放,社会地位提高
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
人民思想解放、拥护中国共产党
角度 信息提取(6分) 史料价值(8分)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口述(1分)。 材料内容 放粮、分地、分粮、土改、自己种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初级社、合作化、入社,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情况(2分)。
不上人家受那个气、自愿,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1分)。 开会、挺生气、高兴劲、愿意入、入社参加革命、报恩思想,反映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面貌的改变(2分) 解析:
作为建国前后农村变革的亲历者,其口述内容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研究当时农村变革的一手史料(2分)。
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分)。
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人的解放,人民地位的提高(1分)
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对人民思想的改变,人民对党的忠心拥护(2分)。
口述史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建国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口述者叙述所反映的农村变化是当时中国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2分)。
材料选自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口述,作为建国前后农村变革的亲历者,其口述内容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研究当时农村变革的一手史料。
放粮、分地、分粮、土改、自己种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初级社、合作化、入社,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情况。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不上人家受那个气、自愿,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人的解放,人民地位的提高。
开会、挺生气、高兴劲、愿意入、入社参加革命、报恩思想,反映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对人民思想的改变,人民对党的忠心拥护。
口述史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建国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口述者叙述所反映的农村变化是当时中国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
参考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