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5.3 多样的文化(分层练)
1.下列选项中,人种、语言、宗教相似的是( )
A.东南亚和南亚 B.北非和南非 C.西亚和北非 D.南亚和西亚
【答案】C
【详解】以上四组地区中,北非和西亚的人种都是白色人种,使用的都是阿拉伯语,信仰的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东南亚主要为黄色人种,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基督教,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信仰印度教、佛教,南非主要为黑色人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读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越瓷的销售地,当地居民以黑种人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越瓷销售人员在③地能看到的景象是( )
A.当地居民使用阿拉伯语到清真寺祷告 B.当地居民使用英语到教堂做礼拜
C.当地居民使用法语到佛寺诵经 D.当地居民使用汉语到道观诵经
【答案】2.D 3.A
【解析】2.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东南亚,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A错误;②地位于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B错误;③地位于西亚,以白色人种为主,C错误; ④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D错误。故选D。
3.读图可知,③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是清真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如图为“意大利某地景观及当地居民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图中建筑相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印度教 D.基督教
5.当地居民主要为(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混血人种 D.黄色人种
6.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在(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答案】4.D 5.A 6.B
【解析】4.读图可知,图示建筑顶端是高高的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意大利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意大利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结合所学,基督教起源于亚洲的西部,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都起源于亚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7.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 )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B.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C.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D.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8.图中M处,只生活着少量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该地区人烟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条件
9.图中N半岛上的居民通用的语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英语 伊斯兰教 B.阿拉伯语 基督教
C.汉语 伊斯兰教 D.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
【答案】7.C 8.C 9.D
【解析】7.由人口分布图右下角的图例符号可知,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是黑色区域,通过看图,黑色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ABD错误,故选C。
8.M处位于北冰洋沿岸,该地区人烟稀少主要是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与地形、河流和交通关系不大。故选C。
9.N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故选D。
10.小丽要到欧洲西部旅行,小丽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国家。在了解德国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小丽查阅到一幅照片,此建筑与下面哪种宗教的建筑特色相符(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是教堂,是基督教建筑,故A正确;伊斯兰教建筑是清真寺,故B错误;道教建筑是道观,故C错误;佛教建筑是寺院、佛塔、寺庙等,故D错误。故选A。
11.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1) 、 、 、 、 、 ,是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 、 是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 ,分布广泛,是信仰人数 的宗教。伊斯兰教产生于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非洲的 和 。佛教起源于亚洲的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和 。
【答案】(1) 汉语 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汉语 英语
(2)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西部 最多 阿拉伯半岛 西部 东南部 北部 东部 南部 东部 东南部
【详解】(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分布广泛,教徒总数超过10亿,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起源于亚洲的南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
(2024·宁夏·中考真题)台湾同胞与我们同根同源。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台湾传统三合院的建筑文化源于( )
A.福建省 B.江西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2.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当地( )
A.环境污染加剧 B.地震灾害频发 C.人口数量增加 D.科学技术发达
【答案】1.A 2.B
【解析】1.结合材料“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可知,三合院建筑文化源于福建省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不属于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台湾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木质建材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B正确;用木材建造和环境污染、人口数量和科学技术无关,ACD错误。故选B。
3.(202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下图是哪种宗教的建筑物(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B
【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建筑具有圆穹顶、带有新月标志等特点,可知其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其宗教活动场所为清真寺,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故选B。
(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③地区的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
【答案】4.C 5.C
【解析】4.①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口分布稀疏,排除A;②位于北亚,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排除B;③位于欧洲西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C正确;④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疏,排除D;故选C。
5.③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C正确;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排除A;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排除B;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地区,排除D;故选C。
(2023·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23年7月2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成都正式拉开大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以下选项不能体现四川人文底蕴的是( )
A.交子 B.太阳神鸟 C.蜀锦 D.丽江古城
7.为更好地承办大运会,成都兴起了为当志愿者学习外语的热潮,其原因可能是( )
A.俄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法语是联合国唯一的工作语言
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西班牙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最多
8.志愿者田田看到对四川某地的介绍又这样一些词语:“川东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成渝双城经济圈”“小平故里”,请你猜猜这是哪里( )
A.巴中 B.南充 C.达州 D.广安
【答案】6.D 7.C 8.D
【解析】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源于四川;“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蜀锦是汉至三国时蜀郡(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四川省的传统技艺;能体现四川人文底蕴,ABC不符合题意;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不能体现四川人文底蕴,D符合题意;故选D。
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A错误;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和阿拉伯语,B错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C正确;大运会在成都举办,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最多的应是中国,D错误;故选C。
8.川东北是对四川省东北部的简称,行政区域涉及巴中、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邓小平故居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这个地方指的是广安,D正确;故选D。
9.(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全球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汉语、英语 B.英语、阿拉伯语 C.阿拉伯语、汉语 D.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答案】A
【详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超十三亿人口,中国主要使用汉语,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使用汉语,因此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国的殖民地曾经遍布全球,英语也随之传播,因此英语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A正确,故选A。
(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商船从大连出发走北极航线到荷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途经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北冰洋、大西洋
B.途经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C.起止地区人口稠密
D.北冰洋被亚、欧、非三洲环绕
11.下列关于北极航线沿途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以大和民族为主,美国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B.韩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挪威人大多信仰佛教
C.德国人普遍使用英语,俄罗斯人普遍使用俄语
D.欧洲位于亚欧板块,北冰洋位于北冰洋板块
【答案】10.C 11.A
【解析】10.由图可知,商船从大连出发走北极航线到荷兰,途经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没有经过白令海峡,故A错误。该路线经过了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经过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故B错误。起点是位于亚洲东部,终点位于欧洲西部,都是人口稠密区,故C正确。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环绕,没有被非洲包围,故D错误。故选C。
11.日本以大和民族为主,美国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其祖先来自亚洲的蒙古,故A正确。韩国人大多信仰佛教,挪威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故B错误。德国人普遍使用德语,俄罗斯人普遍使用俄语,故C错误。欧洲主要位于亚欧板块,北冰洋分布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没有北冰洋板块,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60张PPT)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
内容要求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学业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的六种主要语言及其特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冰晶要归纳世界三大宗教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理解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招募闯关
语言关
宗教关
文化关
1
招募闯关大挑战
语言关
学生活动一:了解语言的概况和分布
阅读教材P103,思考下列问题:
联合国工作语言主要是哪六大语音?
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哪种语言使用最广泛?
问题引导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人们还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语言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语言
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学生活动一:了解语言的概况和分布
分6个小组,每个小组找出一种联合国工作语言的分布。
问题引导
联合国工作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亚洲东南部;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
法语 法国,非洲中西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语言关
恭喜你获得
2
招募闯关大挑战
宗教关
你知道圣诞节吗?你知道圣诞节的有来吗?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
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
学生活动二:了解三大宗教的概况
通过图片区分三大宗教,并说明原因。
猜一猜
基督教教堂
屋顶的十字架是显著的标志
佛塔和寺庙
佛教建筑
伊斯兰教清真寺
圆锥形的穹顶
顶部有新月标志
学生活动二:了解三大宗教的概况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4,结合下图填写表格内容。
读图
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南部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 和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
和东南部
基督教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创始人:耶稣
形成地区:亚洲西部
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典籍:《圣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创始人:穆罕默德
形成地区:阿拉伯半岛
分布地区: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典籍:《古兰经》
佛教
世界第三大宗教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
形成地区:亚洲南部(古印度)
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典籍:《大藏经》
学生活动二:了解三大宗教的概况
谁的粉丝多?
比一比
Top1 耶稣
“粉丝”约有24.6亿
Top2 穆罕默德
“粉丝”约有20亿
Top3 释迦牟尼
“粉丝”约有3.6亿
宗教关
恭喜你获得
3
招募闯关大挑战
文化关
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
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三: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
读图5.14,分析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有哪些差异?
问题引导
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用餐方式也不尽相同 。
“北面南米”
小麦
水稻
南方
北方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习惯吃面条,饺子,馒头等
面食
主食差异
南方适宜种植稻米等作物,
因此南方人习惯于食用米饭。
大米
茶叶原产于我国,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欧洲很多国家不种植茶树,缺盛行饮茶。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
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知名度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思与学-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
浙江安吉茶园
学生活动三: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
读图5.15,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服饰有哪些差异?
问题引导
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藏族服饰
苗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学生活动三: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
读图5.16,分析世界各地传统交通方式有哪些差异?
问题引导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数地方以现代交通方式为主。
中国最快的高铁,最高运营速度可达400公里/小时,
标准运营速度为350公里/小时。
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
学生活动三: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
读图5.17,分析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有哪些差异?
问题引导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例如,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具有适应气候的特征。
“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卡帕多西亚,实际上是一些特大号的圆锥形岩层,198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请同学们补充世界各地
还有哪些不同的文化民俗?
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
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圣诞节
万圣节
春节
那达慕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体现。可以从建筑材料、气候等方面认识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亚洲西部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较少。当地缺石少木,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转、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方法。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的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一般为竹子、木头等当地常见植物,可以就地取材,也因为当地气候湿润炎热,砖瓦之类的房屋既不通风又不耐潮。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亚洲西部的热带地区:当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降水稀少。当地民居都是墙厚窗小顶平的,还可以有蓄水的作用;而且窗户较小、墙体较厚可以隔热。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沙漠里巨大的昼夜温差对室内的影响,也有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高温多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有利于散热、通风、排水。
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老北京四合院
福建土楼
广东开平碉楼
海南黎族船形屋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
“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
适宜人居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建筑方式出于族群安全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黎族船形屋蕴含着黎族传统村落中丰富的历史、教育、科技、伦理、民俗、生态等历史文化积淀和内在文化,具有乡土建筑景观价值。
文化关
恭喜你获得
板书
设计
1.下列选项中,人种、语言、宗教相似的是( )
A.东南亚和南亚 B.北非和南非
C.西亚和北非 D.南亚和西亚
C
【解析】以上四组地区中,北非和西亚的人种都是白色人种,使用的都是阿拉伯语,信仰的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东南亚主要为黄色人种,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基督教,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信仰印度教、佛教,南非主要为黑色人种,C正确,ABD错误。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读越瓷外销西南航线
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越瓷的销售地,当地居民以黑种人
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解析】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东南亚,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A错误;②地位于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B错误;③地位于西亚,以白色人种为主,C错误; ④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D正确。
3.越瓷销售人员在③地能看到的景象是( )
A.当地居民使用阿拉伯语到清真寺祷告
B.当地居民使用英语到教堂做礼拜
C.当地居民使用法语到佛寺诵经
D.当地居民使用汉语到道观诵经
A
【解析】读图可知,③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是清真寺,A正确。
(2024·宁夏中考)台湾同胞与我们同根同源。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
据图文材料,完成4~5题。
4.台湾传统三合院的建筑文化源于( )
A.福建省 B.江西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A
【解析】结合材料“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可知,三合院建筑文化源于福建省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不属于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等,A正确。
【解析】台湾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木质建材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B正确;用木材建造和环境污染、人口数量和科学技术无关,ACD错误。
5.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当地( )
A.环境污染加剧
B.地震灾害频发
C.人口数量增加
D.科学技术发达
B
(2023·湖南怀化中考)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
稠密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解析】①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口分布稀疏,排除A;②位于北亚,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排除B;③位于欧洲西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C正确;④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疏,排除D;故选C。
【解析】③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C正确;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排除A;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排除B;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地区,排除D;故选C。
7.图中③地区的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
C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编写教师 尉雪敬 工作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要求学生知道世界主要语言;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了解各地衣食住行等习俗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内容要点说明
【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1.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讲述语言的重要性:人类交际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故而语言也可以看作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2.教材中讲述的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六种语言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是使用范围较广、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除了这六种语言,还有很多其他的语言,如日语、德语、意大利语,因为使用的范围较小,或使用的人数较少,教材没有涉及。 3.教材用六种语言“我爱地理”的文字表达直观反映语言种类的不同。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主要的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但世界上有的语言并没有文字。 4.教材对宗教内容尽量简化处理,概述宗教产生的原因后,简单介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其他宗教没有涉及。相关研究表明,基督教的分布范围较广,很难总结其主要分布区,因此教材没有列举其主要分布区,而是用“分布广泛”阐明其分布特点。另外,因学生还没有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这里提及的分布区尺度只具体到大洲。 【不同的文化习俗】 1.习俗,指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在较长时间里形成并流行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习俗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行为制约作用。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习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2.习俗涉及生产、生活、信仰等多个方面,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差别很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侧重选择讲述生活习俗的差异,重点关注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且在本标题内容一开始就作了交代。 3.教材讲述文化习俗时,除了从衣、食、住、行这四个生活方面选择案例,还特别强调“传统”,因为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传统民居是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沉淀下来的,能客观反映各地人们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4.传统饮食习惯重点关注主食和用餐习惯。当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直接决定了当地主食的不同。教材中所举例子围绕此内容展开,具体的区域尺度只到大洲。 5.传统服饰与气候的相关性很大,教材根据气温差异选择气候炎热地区和气候寒冷地区的两个例子。传统服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面料、样式、色彩、配饰等。教材还特别提到人们穿传统服饰庆祝节日,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6.传统交通方式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水文、地形、气候都对传统交通方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教材列举了东南亚的船只和非洲的骆驼这两种传统交通方式。类似的例子还有寒带地区的狗拉雪橇。 7.传统民居能反映当地的环境条件。各地传统民居的建材、结构、色调、布局等,都有各自的特色,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教材从建材方面举了两个实例。“活动”聚焦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两处民居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建材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补充实例说明,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不同地区语言、饮食、服饰、民居等文化习俗的图片。 【讲述】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众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吧!
新课学习 1.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讲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人们还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正是语言存在的意义。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哪几种? (2)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的图文资料,并举手回答。 【展示、播放】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展示联合国的官网首页。播放六种语言说的“我爱地理”的音频。 【学生活动】听六种语言“我爱地理”的读音并试着说一说。 【小结】六种语言的文字不同,读音更是相差甚远。可见,世界上的语言是多样的! 【展示】国外学习汉语的材料: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兴起职场汉语热。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过3 000万,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生活动】感悟汉语的国际地位,增强文化自信。 【过渡】文化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语言,宗教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当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下面我们一起认识世界上的宗教。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大宗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哪个宗教? (2)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分别是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识世界的三大宗教。 【师生共同小结】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人数最多,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区和主要分布地区如下。 表5.9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区和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起源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的西部分布广泛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亚洲的南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不同的文化习俗 【过渡】除了语言、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习俗也有很大区别,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吗?请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地区的文化习俗。 【评价】教师点评。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同学们知道不少文化习俗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教材中列举的例子。 【展示】教材图5.14—图5.17。 【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随机领取与其中一幅图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老师给该幅图提供的图文资料,完成对应的任务。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任务一 材料:教材图5.14及“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任务: (1)分别描述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的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其与人们所食用的主要食物之间的关系。 (2)判断“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上①②③④与欧洲西部、亚洲东部、亚洲东南部和拉丁美洲的对应关系,读出①②③④所在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说说这种地形和气候对当地人们饮食的影响。 任务二 材料:教材图5.15及“亚洲北部某地(如俄罗斯萨列哈尔德)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亚洲南部某地(如越南)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 任务: (1)根据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亚洲北部和亚洲南部的气候特点。 (2)说说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气候对当地人们服饰的影响。 任务三 材料:教材图5.16及“亚洲东南部河流分布图”“非洲北部某地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 任务: (1)描述亚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传统交通方式的区别。 (2)结合材料,说说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交通方式的关系。 任务四 材料:教材图5.17。任务: (1)说说欧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房屋建造材料分别是什么。 (2)据此说说传统房屋建造时选择建筑材料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派代表发言。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小结】世界各地人们饮食习惯差异很大,传统服饰的面料、色彩、样式也都各具特色,传统的交通方式各不相同,建筑所用材料就地取材,这些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这些也同时反映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在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人地和谐相处的智慧。 【过渡】在刚才的四组任务中,只有第四小组的任务没有分析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再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具体了解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吧! 【布置任务】展示教材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教材图5.18,说说图示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说说两处传统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说说两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2)小组内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代表发言。 【评价】教师点评,适当补充介绍一些地区的特色民居(如寒带地区的冰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茅草屋、福建漳州的土楼等),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民居建造;传统民居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体现,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讲述】此外,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过渡】同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得以传承、发扬。 【展示】教材的“思与学”栏目——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思与学”,感受文化的交流传播。 【小结】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有更强的文化自信。
课堂总结 【讲述】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认识了不同地区的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知道了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习俗的形成,文化习俗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感受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希望同学们懂得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