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课PPT】【2024版新人教】5.2 城镇与乡村 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优课PPT】【2024版新人教】5.2 城镇与乡村 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31 15:38:52

文档简介

人教教学易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第1课时)
编写教师 黄艳妮 工作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天民学校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像资料,描述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了解世界上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变化特点;实地调查家乡特色景观(城镇景观或乡村景观)的变化。
内容要点说明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1.承接上一节人口与人种的主题,这一节内容从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切入,引出乡村和城镇。由于乡村和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其景观特征也有所不同。由此引出景观特征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 2.因乡村景观相对简单,教材先从乡村景观入手,讲述乡村景观特征。在这里出现了“乡村”和“村落”两个名词,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村落范围较小,特指人们居住的地方;乡村的范围较大,除了村落,还包括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这是特别需要区分的。 3.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有差别。这里只强调乡村与城镇景观的差别,因此以传统乡村景观为例概述一般的乡村景观特征,不再单独阐述不同类型乡村的景观。 4.关于城镇景观特征,教材讲述的也是一般情况,没有区别小城镇和大城市。 5.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特征的差异,教材一一对应讲述乡村和城镇在人口数量、生产活动、房屋建筑、交通线路、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鲜明差异。 6.安排“思与学”栏目——具备哪些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除了讲述城镇和村落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乡村要发展为城镇,不是由某单一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因此这里使用了“容易”一词,以免学生产生“乡村具备某一条件就能发展成城镇”的绝对化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教材图5.7和教材图5.8。 【讲述】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左边这幅图片是捷克乡村的景观,右边这幅图片是法国巴黎市区的景观。城镇和乡村,是世界各地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一起去了解城镇与乡村!
新课学习 (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能说说城镇和乡村的景观在房屋建筑方面有哪些不同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总结乡村和城镇房屋建筑在形态、数量、密度、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具体差异(略)。 【承转】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乡村和城镇在房屋建筑上有很大不同,除了这些,你还能发现乡村和城镇的景观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去我国更多的乡村和城镇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看谁能找出乡村和城镇景观上更多的不同。 【播放】乡村与城镇视频。 【提问】除了房屋建筑的不同,乡村和城镇的景观还在哪些方面有不同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描述乡村和城镇景观差异。 【展示】突出道路信息的乡村与城镇景观图、突出商业和服务设施信息的乡村与城镇相关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进一步思考并描述乡村和城镇的景观差异。 【学习活动】师生共同总结表5.5所示内容。 表5.5 类型景观特征乡村房屋密度小且低矮,一般独门独院,风格一致交通线路狭窄、 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周边有农田、果林、池塘等城镇高楼众多,建筑密度较大,风格多样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呈现网络化、立体化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建有各类 绿地
【承转】通过对乡村与城镇景观差异的比较,不难看出,乡村景观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而城市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不容易找出原因,如果不能找出,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可展示乡村和城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相关图片、乡村和城镇人们生活场景图片,或通过提示进行引导。) 【小结】乡村人口稀疏、规模小,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居住的房屋以自建为主,出行以车辆代步较少,购买商品主要去集市,就医一般需要前往城镇;城镇人口密集、规模大,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一般居住在楼房里,出行以车辆代步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较多,购买商品途径多,可供选择的商店、超市也较多,就医、上学相对比较方便。正因为乡村和城镇的人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所以乡村和城镇在景观上呈现如此大的差异。 【承转】通过观察图片和欣赏视频,我们了解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城乡景观,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近,一起看一看我们家乡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吧! 【展示】教材活动——了解家乡景观,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家乡某处乡村和城镇景观照片。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完成活动第1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城乡景观特征。(从房屋、道路、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周边自然景观等方面展开描述。) 【评价】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和评价。 【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差异。那同学们知道,乡村和城镇有什么样的关联吗? 【展示】教材的“思与学”栏目——具备哪些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提问】阅读“思与学”栏目内容,你能说说具备哪些条件的村落更容易发展为城镇吗? 【学生活动】阅读并回答。 【小结】一般来说,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乡村可能发展为城镇,随着城镇的发展壮大,又会对周边乡村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所以二者之间相互关联。 【承转】乡村和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和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在我们家乡也有许多特色景观,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吧。 【展示】教材活动——了解家乡景观。 【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观察家乡某典型景观,说明其特点。 【展示】课前布置的任务、评价表及学生手抄报成果。 课前任务内容:乡村有乡村的景观特征,城镇有城镇的景观特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查找资料,说明家乡某典型景观的特点。据此,小组分工合作,选择家乡某典型景观(如赭塔晴岚、芜湖古城、荆山寒壁、方村老街……),多途径查找能体现其景观特色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各组选1名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手抄报并向大家阐述小组选择的特色景观的特征。全班同学将根据老师提供的评价表对小组代表的展示活动进行评价。 表5.6 手抄报制作过程的评价表 姓名:______________评价 项目具体 要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知识 准备我能描述城镇或乡村景观特征,并据此收集相关材料我能描述我所选择的典型景观的景观特征,并据此组织手抄报文字我能根据我所选择的典型景观的景观特征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手抄报情感 态度我能积极参与手抄报制作我能遵守小组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按时保质完成我能主动提出我的想法和建议我能积极主动展示交流手抄报成果学习 技能我能用多种方式收集家乡特色景观信息我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呈现我能根据筛选的信息设计手抄报版面我能动手绘画、书写等合作 交流我能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我能和同伴共同商讨制作手抄报的内容、版面等我能对制作手抄报的版面、图片、文字内容等提出自己的创意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展示手抄报并进行阐述说明。其他同学对照老师提前发的评价表根据小组代表的表现进行评价,填写评价表。 表5.7 成果展示的评价表 评价 项目具体 要求赭塔晴岚芜湖古城荆山寒壁方村老街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A 优秀B 良好C 合格D 不合格A 优 秀B 良 好C 合 格D 不合格成果 展示展示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展示时可以指图说明展示的内容符合要求
【评价】对小组代表的展示进行评价。
课堂总结 【讲述】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乡村和城镇景观的不同,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景观,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和交流,我们还认识了许多家乡的特色景观,这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在我们的家乡如此,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但是伴随着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许多特色景观已经或者即将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特色景观保护之间的矛盾,相信同学们也会有自己的见解,留待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板书设计
1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5.2 城镇与乡村(分层练)
1.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由泥土和石头砌成的房屋点缀在山水之间,与有着千年历史的梯田共同绘制了古村落的美丽画卷。在坑根石寨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B.C.D.
【答案】C
【详解】由题意可知,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房屋是泥土和石头砌成,有梯田, ABD符合;C图中地形平坦开阔,不符合。 ABD正确,故选C。
2.2024年央视春晚于北京时间2月9日20:00准时开场,同时向全球现场直播。除了北京的主会场外,还有四个分会场,旨在展现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与主会场形成有效联动。下图示意央视春晚会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与陕西地域特色相符的民居图片是( )
A.B.C.D.
【答案】B
【详解】A为藏族的白屋;B是陕西的特色民居-窑洞;C为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于湿热地区;D为蒙古包,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地区。故选B。
3.凸显“绿色低碳”理念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成都举行。成都园区建筑体现了斜坡顶、小青瓦、长出檐等川西民居特色。下列传统民居中属于川西民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川西民居的建筑具有斜坡顶、小青瓦、长出檐的特点,因此①图符合材料的描述,A正确;②图为干旱地区的特色民居,③图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建筑骑楼,④是窑洞,多分布在黄土高原,BCD错误。故选A。
4.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读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和当地气候统计图可知,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依山而建,可减轻水患,①正确;皖南古村落选址与采集矿产资源无关,②错误;皖南古村落选址傍水结村,取水方便,③正确;皖南古村落窄巷高墙,可以节约土地;④正确。综上所述C项的①③④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5.“绿楔”是指像楔子一样楔入城市空间中的城市生态景观。科学规划城市绿楔可以让凉爽的风进入城市内部。下图示意武汉六大绿楔规划。武汉规划绿楔主要依托的是( )
A.耕地 B.山地 C.公路 D.河湖
【答案】D
【详解】读图可知,武汉规划绿楔主要依托的是河流和湖泊,即河湖,D正确;与耕地、山地、公路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6.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散发白天的热量,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完成下面小题。
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
A.城市畜牧业 B.乡村畜牧业 C.城市种植业 D.乡村种植业
【答案】B
【详解】 由题干“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得知,该地区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民居分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主要农业类型为畜牧业,B正确,D错,城市主要发展的是工业和服务业等,故AC错,故选B。
7.传统民居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题。
甲地木屋结构有利于( )
A.抗震 B.防风沙
C.防寒 D.防火灾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地震频繁,木屋结构有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有利于防震,A正确;与防风沙、防寒、防火灾无关,BCD错误。故选A。
8.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 趋于增多,配套的 更加完善, 更加密集。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 和 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答案】 建筑层数 服务设施 交通道路网 绿地 休闲场所
【详解】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城镇因其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吸引着乡村人口。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9.图A是 聚落,图B是 聚落
10.具备 、 、 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11.受 、 、 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答案】9. 乡村 城市 10.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11.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
【详解】本大题以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对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学中聚落类型、城镇化发展和景观形成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识别不同类型聚落、分析聚落发展条件以及理解景观形成影响因素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思维素养。
9.由图可知,图A所示房屋分散且矮小,是乡村聚落。图B高楼林立、交通十分便利,是城市聚落。
10.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村落可以容易发展成城镇。
11.乡村有乡村的景观特征,城镇有城镇的景观特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图中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1.A 2.C
【解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题意。①位于山间,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题意。故选A 。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该地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确。ABD描述不准确,故ABD错误。故选C。
(2024·宁夏银川·一模)某学校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下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研学结论,说法正确的是( )
A.A-B线所在位置为山脊 B.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北方向
C.站在甲村看不到乙村 D.登上1109米的主峰,①线路比②路线更容易
4.读图可知,丙村规模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全年温和,降水均匀 B.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矿产丰富,交通便利
【答案】3.D 4.C
【解析】3.由图可知,A-B线所在位置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形,故A错误。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故B错误。甲村比乙村地势更高,且中间没有障碍,站在甲村可以看到乙村,故C错误。登上1109米的主峰,①线路等高线更稀疏,比②路线更困难,故D正确。故选D。
4.由图可知,丙村规模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又有多条公路经过、交通便利;与降水、黑土和矿产丰富无关,排除ABD。故选C。
(2024·宁夏银川·模拟预测)2024年春季,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梯田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当地大力打造以“赏花经济”为特色的“农业+旅游”融合新业态,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下图为婺源部分村落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村落的分布特征是( )
A.呈西北-东南延伸 B.多分布于500m处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河流分布
6.丙村落发展规模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土壤深厚肥沃 B.全年温暖湿润 C.地形复杂多样 D.干支流交汇
【答案】5.D 6.D
【解析】5.读图可得,该地区的村落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沿河流分布,C错误,D正确;河流干流大致自东北向西南流,村落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A错误;村落多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区,B错误。故选D。
6.由图可知,图中的甲、乙、丙、丁村都是沿河流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区,因此地形、土壤、气候差异不大,但丙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而甲、乙、丁则不是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因此丙村落相比而言,交通、水源等更有优势,发展规模较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世界语言丰富多彩,下列国家使用阿拉伯语的是( )
A.加拿大 B.印度尼西亚 C.新西兰 D.埃及
【答案】D
【详解】埃及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通用语言为阿拉伯语,D正确;加拿大、新西兰以英语为主,印度尼西亚人的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ABC错误。故选D。
8.(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下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答案】D
【详解】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因此,由乡村发展为城镇,再发展成城市,这样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23-24七年级上·新疆昌吉·期末)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城镇化的是( )
A.聚落就近有公路、铁路,煤矿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比较早
B.聚落位于山区,水源相对充足
C.聚落远离市中心,人口相对稀疏
D.聚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交通通达性不好
【答案】A
【详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就近有公路、铁路,煤矿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比较早有利于聚落城镇化,A正确;聚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城镇化,B排除;聚落远离市中心,人口相对稀疏也不利于聚落城镇化,C排除;聚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交通通达性不好,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城镇化,D排除;故选A。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歌词反映了( )
A.城市景观 B.乡村景观 C.荒漠景观 D.森林景观
11.“我们的家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0.B 11.A
【解析】10.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类型,根据题目提供的歌词“田野”、“炊烟”、“村庄”等判断,反映的是乡村景观, 属于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相比,乡村聚落一般规模较小,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程度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多农田、果园、池塘等,房屋密集程度低,高度也较低,交通线路稀疏,路面狭窄,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放牧、 捕鱼等)生产活动,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根据题目提供的歌词判断,“我们的家乡”所处地形平坦开阔,且靠近河流,故对应图中① 地,A正确,②地、③地、④地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BCD错误。故选A。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51张PPT)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运用地图说明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变化。(综合思维)
了解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请你来分享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大家来说一说并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乡村景观
与城镇景观
中国人的家
是一部史诗
1、人类的居住地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世界各地的人们居住和生活在不同的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是乡村,有的是城镇。乡村和城镇因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景观特征。
阅读教材P98—99,请你谈一谈乡村和城镇的差异。
捷克乡村景观
法国巴黎市区景观
2、乡村和城镇的区别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景观不同 类型 居住场所 道路交通
乡村
城镇
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小而且低矮,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格化状、立体化
2、乡村和城镇的区别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景观不同 类型 基础设置 自然环境
乡村
城镇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
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
乡村景观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而城市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2、乡村和城镇的区别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类型 居住场所 规模 人口数量 主要从事
的产业活动
乡村
城镇
村落
集镇和城市
普遍
较小
较大
人口较少
相对较多
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上海
北京
广州
广西蒙山
贵州山村
新疆禾木
3、城镇的形成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一般来说,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并不是每个村落都能发展为城镇,城镇的形成既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请同学们分组,从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例两个方面讨论城镇形成的条件。
自然条件: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等。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适于耕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可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对外联系方便
有利于聚落
的形成与发展
- 城镇的形成 -
乡村有乡村的景观特征,城镇有城镇的景观特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通过对家乡景观的了解,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1. 简要描述你居住的乡村或城镇的景观特征。
2. 观察家乡某典型景观,说明其特点。
了解家乡景观
观看视频,描述江西婺源乡村景观特征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学校附近的景观特征
城镇和乡村
的变化
繁华的城镇里有村名,这说明很多城镇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城镇和乡村自形成以来,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在城镇中常能看见带有“村”或“庄”等字样的地名,你能举例吗?
河北石家庄
山东枣庄
山东淄博周村
……
1、城镇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城镇的发展
城镇以其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
世界城镇化水平
结合图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下图所示地区在发展中有哪些变化。
2015年
2024年
1、城镇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城镇的变化
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区边界向外扩张,甚至“吞并”周边的乡村,有的城市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新城。
1982年·深圳
2018年·深圳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芜湖市区面积由 2015 年年末的 1 491 平方千米扩大到 2020 年年末的2 725 平方千米,增加了 1 234 平方千米。城镇人口增加了 24.5 万人。
北京通州新城的建设将充分承接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1、城镇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城镇的变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
图5.10 韩国釜山影岛景观变化
1、城镇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城镇的变化
更加重视居住环境的改善: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北京十分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
在城市外围修建绿色生态屏障;
在新建道路两旁进行绿化,沿着城市的三环路、四环路和五环路营造环状绿地;
在中心城区修建众多的生态公园;
在居民区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生态绿地,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
北京城市道路
北京颐和园
请你谈一谈家乡城市的变化,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
2、乡村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
2、乡村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乡村景观明显改变:
假如妙泉村没有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它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会越来越贫穷、落后,环境越来越差,人口外迁,最后可能就消失了。
2、乡村的发展变化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一些乡村逐渐消失:
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
浙江舟山后头湾村
人类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为人类留下了无价之宝。但是,在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特色鲜明的村落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特色传统民居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特色城乡景观保护的关系,受到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上有些村落和城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参照图5.12,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村落或城镇,收集能体现其景观特色的图文资料。
2.结合家乡附近的某特色城乡景观,谈一谈保护该景观的意义及举措。
(以皖南古村落为例)
加大宣传推广、落实政策保障、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特色产业。
- 板书设计 -
1.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由泥土和石头砌成的房屋点缀在山水之间,与有着千年历史的梯田共同绘制了古村落的美丽画卷。在坑根石寨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C
【解析】由题意可知,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房屋是泥土和石头砌成,有梯田, ABD符合;C图中地形平坦开阔,不符合。 ABD正确,故选C。
2.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析】读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和当地气候统计图可知,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依山而建,可减轻水患,①正确;皖南古村落选址与采集矿产资源无关,②错误;皖南古村落选址傍水结村,取水方便,③正确;皖南古村落窄巷高墙,可以节约土地;④正确。综上所述C项的①③④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绿楔”是指像楔子一样楔入城市空间中的城市生态景观。科学规划城市绿楔可以让凉爽的风进入城市内部。下图示意武汉六大绿楔规划。武汉规划绿楔主要依托的是( )
A.耕地 B.山地
C.公路 D.河湖
D
【解析】读图可知,武汉规划绿楔主要依托的是河流和湖泊,即河湖,D正确;与耕地、山地、公路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5~6题。
5.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①②③④
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题意。①位于山间,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题意。故选A。
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5~6题。
6.影响图中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
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C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该地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确。ABD描述不准确,故ABD错误。
2024年春季,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梯田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当地大力打造以“赏花经济”为特色的“农业+旅游”融合新业态,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下图为婺源部分村落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
完成7~8题。
7.该地区村落的分布特征是( )
A.呈西北-东南延伸 B.多分布于500m处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河流分布
D
【解析】读图可得,该地区的村落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
沿河流分布,C错误,D正确;河流干流大致自东北向西南流,村落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A错误;村落多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区,B错误。故选D。
8.丙村落发展规模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土壤深厚肥沃 B.全年温暖湿润
C.地形复杂多样 D.干支流交汇
D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的甲、乙、丙、丁村都是
沿河流分布于400米以下地区,因此地形、土壤、气候差异不大,但丙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而甲、乙、丁则不是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因此丙村落相比而言,交通、水源等更有优势,发展规模较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
Copyright 地理优课PPT人教教学易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第2课时)
编写教师 狄倩 工作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 附属外国语学校城东校区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像资料,描述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了解世界上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变化特点;实地调查家乡特色景观(城镇景观或乡村景观)的变化。
内容要点说明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教材以北京某公交站牌里出现的村庄名引入本部分内容。从教材图5.9中可以读出的村庄名有“二里庄”“中关村”“万泉庄”“魏公村”“百万庄”等。这表明这些地点曾经是村庄。 2.在分述城镇和乡村的变化之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总趋势,也就是城镇化,以此作为铺垫。教材里没有出现“城镇化”一词,但渗透了城镇化的知识:乡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原因、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地域范围的扩张等。 3.除了房屋建筑、配套设施、交通网络等硬件的变化,教材还特别强调了城镇发展过程中理念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绿色发展观。 4.关于乡村的变化,教材结合乡村生产活动的变化,强调乡村的生活方式和城镇已很接近,反映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我国各地通过改造房屋、硬化道路、实施垃圾分类和治水工程等措施,大大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涌现了一批批宜居的美丽乡村。教材以安徽妙泉村为例,结合村庄的实景照片,从道路、河道、自来水、活动广场等方面描述了妙泉村景观的变化。 5.教材安排“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这一“活动”有三个意图。一是通过学生讨论发展与特色城乡景观保护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二是结合西递和乔治城两个案例,指导学生欣赏人类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城乡景观,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教材图5.9。 【讲述】同学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在北京市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有“村”或者“庄”的地名,这是北京的一个公交站牌。繁华的城镇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名呢?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新课学习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讲述】城镇和乡村自形成以来,总在不断发展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与乡村相比,城镇有更完善的商业和服务设施,因此城镇以生活便利、就业机会多,人们能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等原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请看下面这幅图,对比城镇和乡村人口规模。 【展示】城镇和乡村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对比城镇和乡村人口规模。 【小结】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由图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 【承转】随着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结合图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说一说芜湖城东地区在发展中有哪些变化吗? 【展示】芜湖城东地区2005—2022年卫星影像图。(如果乡村学校的学生对城镇变化不太了解,教师可提供反映城镇景观变化的视频或图片,这样更加直观。)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谈谈芜湖城东地区的发展变化。 【小结】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的层数也越来越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 【承转】很多选择在城东安家的人都会说,他们在这里安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的环境好。近年来,在芜湖城东,一个又一个公园建设起来了。雕塑公园、中江公园、太阳垾公园等,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展示】雕塑公园、中江公园、太阳垾公园等图片,芜湖“芜小园”计划图文资料。 芜湖市在推进人文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街头巷角、闲置地块等小区域“见缝插绿”,在街头转角、主次道路周边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进一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截至2022年年底,芜湖市计划建设的50个“芜小园”已经全部建成开放。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资料,感受城镇生态建设的发展变化。 【承转】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区边界会向外扩张,“吞并”周边的乡村。芜湖也是如此,市区的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播放】视频:1949—2022年芜湖市市区面积扩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城镇扩张、“吞并”周边乡村的过程。 【承转】除了“吞并”周围的乡村,有些大城市还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新城。 【展示】图文资料:北京通州新城。 新城一般是在大城市附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健全的城市职能和良好的基础设施。通州新城的建设将充分承接北京城区的部分功能,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大城市在老城之外建设现代化新城的案例。 【承转】随着人口的扩张,城镇会逐渐“吞并”周围的乡村或者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城。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又会如何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妙泉村。 【展示】教材图5.11,以及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就在2008年,妙泉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牛屎村”。站在村中间的篮球场上,村民回忆:“村里牛舍原来都建在这里,一到下雨天,牛屎遍地,无处下脚。”为了尽快改变脏乱差的面貌,村民自筹资金,从拆牛舍开始,古村“旧貌换新颜”的序幕就此拉开。2012年,妙泉村开始实施村庄整治和清洁工程,打通道路堵点,线路改造提升,建设自来水管网,修建活动广场,河道清淤绿化。生态之美为村庄定下了主色调。2015年,妙泉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妙泉村开始在旅游设施、茶文化体验园等方面着手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及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现已成为4A级景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小山村未来大有可为!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资料,指出妙泉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妙泉村发生如下变化:升级道路、建设活动广场、改善环境、发展旅游业…… 【承转】妙泉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接近城镇,景观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提问】假如妙泉村没有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它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假如妙泉村没有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可能就会越来越贫穷、落后,环境越来越差,人口不断外迁,最后乡村可能就消失了。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是取得了切实的成效的。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改变了命运: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人口回来了…… 【承转】像妙泉村这样的乡村还有很多,乡村的未来也大有可为。但是有些偏远的乡村,人们生活不便,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的村落也就消失了。我们一起看下面的视频。 【播放】视频:浙江无人村——后头湾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村落可能逐渐消失的过程及原因。 【承转】从古至今,像后头湾村这样渐渐没落的聚落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聚落。为了保护这些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一些聚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展示】课前任务的内容: 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村落或城镇(如皖南古村落、云南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英国巴斯古城……),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小卡片,课上向同学们介绍其景观特色。 【学生活动】展示制作的卡片,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选择的村落或城镇景观特色。 【承转】同学们的介绍也让老师大开眼界,这些各具特色的景观都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在我们芜湖,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受到我们全芜湖人民的关注。 【展示】芜湖古城相关图片。 【承转】周末,我们地理社团的同学们来到了芜湖古城参观走访,并且精心制作了调查报告。下面就请地理社团的代表为我们介绍芜湖古城。 【学生活动】两名地理社团学生代表介绍芜湖古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观特点。 【提问】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对芜湖古城的了解又更深了一步。同学们觉得政府把古城保留下来有没有价值?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古城呢? 【学生活动】地理社团代表介绍芜湖市政府保护古城的措施,全班同学可自由发表意见,谈谈自己对古城保护的意义的看法。 【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课堂总结 【讲述】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认识了许多世界文化遗产,也为我们家乡特色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希望今后更多的同学加入我们地理社团,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板书设计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