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材分析
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东汉政权,完成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形成“光武中兴”,此为东汉的“兴”。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朝政黑暗、紊乱、腐败,豪强地主势力的不断壮大,又造成东汉晚期的割据局面,社会动荡不安,直至黄巾起义后东汉名存实亡,此为东汉的“衰”。
核心素养
对比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专权,认识到统治者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反思王朝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目标
(1)知道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的概况,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封建专制下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补充相关史料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与黄巾起义的联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历程,反思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认识社会安定繁荣是人民生活一安定要保证,重视民心。(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
外戚宦官专权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突破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教学本课时,教师可通过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共同原因。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在比较中找出异同点,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讲东汉的兴盛和衰亡,要求学生一定要弄清楚“盛”的原因和表现,“衰”的原因和表现。本着“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有教必练”的原则,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自学、合作交流、联系反馈和表达总结等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引导和参与者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对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适当的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表格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从夏朝到东汉建立的时间轴。请同学们回忆所学内容,将朝代连线到相应的时间上。
师:东、西汉之间的新朝是什么呢 东汉又是怎样建立,有着怎样的兴衰故事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教授新课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王莽施政的大致情况。
学生汇报。
解释“外戚”:皇帝母亲的亲戚或妻子的亲戚
师:王莽政权为什么会灭亡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教师小结:王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王莽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二是触动了贵族、官僚等势力集团的利益;三是人民没有获得实惠;四是原来的社会矛盾未解决,又增加了新的混乱。
师:这时又出现了怎样的动态
生;25仝东汉,史称“光武帝’。
师:刘秀从刘邦九世孙的身份到家道中落沦为放牛娃,后加入农民起义,最终废王莽苛政复兴汉朝。称帝后,刘秀又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刘秀称帝后面临什么问题呢
展示史料。
“祸孥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
生:战乱频繁、刑罚深重、赋税沉重、农业劳动力不足、阶级矛盾尖锐等。
师: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生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生3: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生4:这些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较为安定,史称“光武中兴”。
……
师:光武中兴和之前的“文景之治”有何异同
用课件出示下表。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相同点 都是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通过调整统治政策谋求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不同点 前者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的结果;后者是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的结果。
师:从表格的对比中,你认为古代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总结:善于吸取教训,任用贤能,轻徭役,薄赋税,取得老百姓的支持。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展示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及水力鼓风冶铁、东汉青瓷等图片。
师:请为大家介绍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
指名回答。
学生分享。
过渡:东汉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我们都清楚了,那么东汉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学会用表格进行比较学习的能力。
2.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展示东汉后期皇帝即位的年龄表格。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表格,画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示意图,并思考其影响。
学生学习后父流、分享。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生2: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依赖身边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到宠信,把持朝政。
生3:宦官的野心越来越大,皇帝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皇帝早逝又只能幼主即位。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生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社会混乱,人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
教师出示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进一步强调外戚专权的危害。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左右着东汉的衰亡呢
生:豪强大族势力壮大,兼并土地有钱、拥有武装有兵、担任要职有权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过渡: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时局不安,逐渐走向衰落。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和绘制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流程图,明确其严重性;展示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
3.黄巾起义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边读边批注要点。学生汇报所学。
以下为学生汇报预设。
生1:黄巾起义的时间是184年。
生2: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
生3:黄巾起义的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有早期宗教色彩。
生4: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
讨论交流: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所学,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
以下为学生交流预设。
生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生2;人民反抗情绪蔓延。
生3:其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统治的腐败。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自由说一说。
三、总结本课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刘秀统治期间的盛世局面,但因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导致东汉衰败并最终走向灭亡,我们认识到国家领导者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从中学习王朝兴衰的经验和教训。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进行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心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3.黄巾起义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本课时,通过时间轴连线、视频设置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本课的教学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遥远,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出示了相应的课牛,没形成视觉上的感悟。如果播放些视频,就能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课后习题,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东汉灭亡的原因,从而升华了本节课教学。
补充资料
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无知(东汉中期从汉和帝至汉灵帝共8帝,除殇帝、冲、质在位不到一年以外,其他5位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大者15岁,最小者仅10岁),中央政权实际上控制示孬 -具μ538年,和帝即位,窦太后揽权,外戚开始专权。92年,和帝联合宦官杀窦宪,宦官开始。107年,安帝即位,外戚宦官并用,下层豪强开始进入仕途。安帝死,宦官杀外戚,立顺帝,宦官势力大进一步,下层豪强进入仕途被承认为合法。146年,桓帝即位,外戚梁冀掌权。159年,宦官杀梁冀,宦官独霸下层豪强从此也可以做朝官。外戚是上层豪强在中央政权的代表,宦官则是下层豪强在政治上的靠山。外戚宦官互相倾轧,反映了两派豪强地主集团之间的斗争。外戚和宦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的政治势力。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治腐败,贿赂公行,贵族官僚生活无度,人民饥寒交迫,无衣无食。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豪强地主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做官,他们在社会上也被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恢复了对部分豪强地主的管束。东汉中期,朝廷又逐渐对豪强失去了控制能力。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 1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