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教材定位:
本课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二课。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种途径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世界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突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因此本课对学生全面了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各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认识各国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知道《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内容,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4.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不断变化,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感人事迹,思考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渗透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
难点: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呈现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图片及文字“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得到实证,遗产地的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设计意图:通过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的图片及文字,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了解遗产保护遗产。
过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那么这个最多是不是最重要的呢?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底该如何才能安全有效进行呢?“养在深闺人不识”还是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璀璨瑰宝,承载人类记忆
概念解析“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地带。它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文物、建筑群和各类遗址。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呈现世界古代文明遗迹、世界近代文化遗产和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世界古代文明遗迹有代表性的是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世界近代文化遗产呈现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16世纪达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顶峰,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列举了长城、莫高窟、明清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产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你能说出中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生:剪纸、皮影戏、二十四节气、昆曲……
师: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止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先以图片形式呈现世界和中国的文化遗产,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通过欣赏增加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呈现圆明园毁于侵略战争,庞贝古城、巴米扬大佛、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遭遇、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发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哪些威胁。
设计意图:讲述文化之殇,引发思考,突出重点,并且引出对下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的介绍。
过渡:文化遗产保护道路艰险异常,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一直存在,人类古文明的传承面临着冲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篇章:保护传承,需要全民参与
呈现表格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世界各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措施。
师:从世界各国的保护措施中,请同学们思考古代和近代之后的保护措施有什么不同?
生:古代重收藏,近代重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一方面可以熟悉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引出对《世界遗产公约》的介绍。
呈现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及介绍。
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呈现材料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师:结合所学,指出《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宗旨?
生: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师:梁思成先生提出对文物建筑“整旧如旧”的原则,这主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什么原则( )
A ﹒唯一性 B ﹒ 创新性 C ﹒ 真实性和完整性 D ﹒开放与保护性
生:真实性和完整性。
设计意图:感受,思考《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的宗旨,引导学生思考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突破重点。
世遗没有“终身制”,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呈现图片和文字“联合国遗产机构在中国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决定,因利物浦沿海地区的“突出价值”已被新建筑摧毁,委员会认为,这些建筑损害了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故将利物浦从世界遗产名单除名。 这是继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署以来,第三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此前是2007年阿曼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以及2009年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
过渡:《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那么,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呢?
呈现材料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故宫古建怎么修》,《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
问: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生: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的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使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得以传承。
呈现材料
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承诺“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西湖是人民的西湖。
——据2011年6月26日报载
师:分析材料,回答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生:保护人类共同遗产,造福后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并培养学生保护遗产传承遗产的意识,突破难点。
过渡: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两种观点正确合理地进行融合,让我们拥有的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第三篇章:人文关怀,缩短公众距离
呈现材料
材料一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人民日报》,2020 年 06 月 12 日
材料二 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人民日报》,2020 年 06 月 12 日
材料三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时,阿里巴巴、京东、抖音、拼多多、唯品会、中国手艺网等平台将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振社会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
师:阅读以上材料体会我们如何缩短与遗产的距离,发挥文化遗产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文旅融合的措施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文化遗产与普通人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点题。
五、课后小结: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文化遗产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或许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设计亮点:1﹒合理整合教材,先呈现文化遗产再谈保护,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2﹒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传承贯穿全文,主题明确;3﹒运用了较多图片,更直观地呈现,利于学生理解。
不足:1﹒第一手史料运用较少;2﹒家国情怀素养渗透较多,其他核心素养的渗透相对较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