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湘教版选必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说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影响的地域分布。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认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趋利避害发展生产。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课时一
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明晰概念
海-气相互作用
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一)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液态的物质交换
气态的物质交换
固态的物质交换
大气中87.5%的水汽由海洋提供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1.形式:
海洋
大气
蒸发
降水
蒸发
蒸发
蒸腾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明晰概念
海 - 气间的物质交换
(1)海洋与大气的水分交换
拓展延伸
咸水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平衡
①海洋上中低纬度地区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高纬度地区相反。
②陆地降水量皆大于蒸发量。
这说明陆地上的水分和海洋上高纬地区的水分皆来自中低纬度的海洋。
大气中CO2
溶于海水
光合作用
固定CO2
生物呼吸
残体分解
回归大气
碳酸盐沉积有机碳沉积
海洋固定和转移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
海水温度升高,海水CO2溶解度变小,将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中,对地球威胁大。
(2)海洋与大气的气体交换
明晰概念
海 - 气间的物质交换
(2)海洋与大气的气体交换
2.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
浓度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1.形式:
海洋
大气
溶解
光合作用吸收
释放
呼吸作用与
残体分解
(以CO2为例)
明晰概念
海 - 气间的物质交换
(3)海洋与大气的固体交换
1.形式:
海洋
大气
海水泡沫及泡沫中的盐类物质
陆源物质
火山物质
回顾:1.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画出简图。
2.大气的根本热源是什么?
思考: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
温故知新
海 - 气间的能量交换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海洋是大气受热的主要热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明晰概念
海 - 气间的能量交换
材料一: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的海水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热传导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为大气提供热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材料二:潜热: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这是海—气热量输送的最主要途径。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画出海—气间能量交换示意图
必备知识
BIBEIZHISHI
海—气相互作用 | 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
(吸收太阳辐射)
太
阳
辐
射
大 气
(吸收)
水汽凝结
(放热)
长波辐射
海水蒸
发
(吸热)
①海洋吸收太阳辐射 ,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为大气提供能量,驱动大气运动
②大气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长波辐射
大气
逆辐射
风
明晰概念
海 - 气间的能量交换
(潜热)
海洋
大气
海水的运动
大气
海洋
输送热量
以风输送动能
海洋与大气的水分、热量交换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水分的交换方式 热量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大气→海洋
蒸 发
降 水
潜热、长波辐射
风力使海水运动
拓展延伸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纬度
洋流
低纬
高纬
寒流
暖流
水温低,蒸发量小,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少
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多
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
产生风力
将动能传递给海洋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
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大气环流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
促使海水运动,形成大洋环流
水循环
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课堂小结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课时二
2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体循环流动,使全球蒸发、降水达到平衡。
全球水循环
1.读图,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图表突破
海洋贡献水汽为505,陆地贡献水汽为 72,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水平衡
海洋储水量变化=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
蒸发
径流
水量平衡原理:储水量变化=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外流区水平衡
陆地储水量变化=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
蒸发
径流
如果储水量变化为零,也可以表示: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水量平衡原理:储水量变化=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内流区储水量变化=降水量-蒸发量
内流区水平衡
蒸发
降水
如果储水量变化为零,也可以表示:
降水量=蒸发量
水量平衡原理:储水量变化=降水量-蒸发量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505
50
22
458
119
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 /1000Km 多年平均降水量 /1000Km 径流量
海洋
陆地
全球
505
458
119
50+22=72
577
577
注意: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47
47
/
3.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图4.16 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海洋
陆地
水汽
577
降水
458
505
47
降水
119
径流
72
蒸发
单位/1000km3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蒸发量就会减少(增加),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全球
水平衡
陆地
海洋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长期
短期
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内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收入量-支出量=储水变化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
知识小结
考
向
单一的内流区或外流区
内外流河(湖)转化
水量稳定
降水量不变(气候稳定)
蒸发量增大(水域面积变大)
外→内
内→外
外流河
内流河
降水量变小,蒸发量变大,降水量<蒸发量时
降水量变大,蒸发量变小,降水量>蒸发量时
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降水量=蒸发量
拓展提升
热量收支平衡
图表突破
1.指出北半球低、中、高纬度海洋热量的收支差异。
2.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热量收支:低纬度大于中、高纬度
低纬度:热量盈余;中高纬度:热量亏损
不会。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度地区输送到中高纬度地区,维持着全球热量平衡。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南北流向的洋流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
低纬地区
高纬地区
海洋热量
收>支
海洋热量收<支
收:太阳辐射
支:海洋长波辐射蒸发吸热
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
热量输送
热量收支平衡
图表突破
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Influence of air sea interaction on global water and heat balance
大气环流
低纬大气温度高,高纬大气温度低
0°-30°N 海洋输送热量>大气输热
30°N以北 大气输送热量>海洋输热
50°N附近 海洋输送热量给大气,
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
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1)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 的热量;
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 所消耗的热量。
(2)图中A区域表示海洋热量收入 (填大于或小于)
海洋热量支出,因此海洋热量有 (填亏损或盈余);
图中B区域表示海洋热量收入 (填大于或小于)海洋热量支出,因此海洋热量有_______ (填亏损或盈余)。图中两曲线交点E表示海洋热量收支 。
(3)图中C点和D点温度的差异,主要受 的影响。分析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20°N附近的原因。
(4)请归纳总结北半球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规律。
对点练习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热量收入最大值并不在赤道,而在20°N附近。热量收支平衡点大约在30°N附近;赤道地区至30°N之间热量盈余,越接近赤道盈余越多;30°N~90°N热量亏损,纬度越高亏损越大。高低纬度之间海区的热量通过大气运动、洋流等达到平衡。
太阳辐射
蒸发
大于
盈余
小于
亏损
平衡
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阴雨天气;20°N附近,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控制,晴天较多,热量收入较多。
探·索 ——渔民的疑问
秘鲁沿海上升流
很早以前,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渔民发现,某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渔场的鱼产量就会大幅度降低。他们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开始观察,力图找出原因。后来他们发现,原来每隔几年,在圣诞节前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就会升高,在这一海域里生活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随之大量死亡,造成渔场减产。这种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的自然现象令当时的人们迷惑不解,他们以为是“圣婴’降临了。在西班牙语中,“圣婴”译音为“厄尔尼诺”。
思考: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面水温升高的自然现象主要和什么有关
课堂导入
渔民的疑问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课时三
暖流
暖海
寒流
冷海
沃克环流
结合视频,思考为什么赤道太平洋东部气候干旱,太平洋西部气候湿润?
读图,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东部温度低于中西部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
为什么会这样?
在信风的吹拂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向西运动,东岸冰冷海水上泛补充,西岸暖流堆积海温高
读图分析
请根据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温度,
绘制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图。
指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大气热力环流
读图分析
沃克
环流
热
冷
在沃克环流形式下,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有什么影响?
太平洋东岸:
盛行下沉气流
气候干旱
读图思考
太平洋西岸:
盛行上升气流
气候湿润
3
探究二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读图思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出现了什么异常?
1.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
大气热力环流与正常年份环流的差异。
活动探究
2.根据环流差异,推断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反转版)
太平洋偏东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成因: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
概念:
必备知识
BIBEIZHISHI
厄尔尼诺现象
1
太
平
洋
西
部
冷海水上泛 减 少
干旱
太
平
洋
东
部
赤道逆流 增强
冷
热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信风
减弱
沃克环流逆转
沃克环流异常
中东太平洋水温偏高
西太平洋水温偏低
厄尔尼诺现象
东西海面温差减小
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消失甚至变成上升气流,降水变多,甚至洪涝;
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消失甚至变成下沉气流,降水变少,旱灾、森林火灾;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减弱,营养物质变少,浮游生物少,饵料少,水温变化,渔业减产
秘鲁洪灾
智利沙漠花海
印尼的森林大火
澳洲的干旱
活动探究
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影响
活动探究
拉尼娜现象对赤道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影响
非洲东南部、巴西东北部的干旱
秘鲁的洪灾
印尼的山火
澳洲的干旱
秘鲁水灾
厄尔尼诺现象还会造成哪些影响?
秘鲁寒流减弱
上升流削弱
饵料减少,
鱼类大量死亡
鸟类失去食物来源,大量死亡或迁徙
海洋捕捞业衰落,经济萧条
总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气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完成示意图
东南信风变 (强/弱)
南赤道暖流 (增强/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与东岸表层海水温差 。
.(增大/减小甚至负值)
沃克环流 .(增强/减弱或消失或反向)
大陆西岸陆地降水 .(增多/减少)
秘鲁渔场 (增产/减产)
大陆东岸陆地降水 .(增多/减少)
弱
减弱
减小甚至
负值
减弱或消失或反向
增多
减产
减少
拉尼娜(沃克环流强化版)
太平洋偏东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东太平洋表层产生强大的离岸流,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低
成因: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译音。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但它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要小。
概念:
热
必备知识
BIBEIZHISHI
拉尼娜现象
2
太
平
洋
西
部
冷海水上泛 增 加
太
平
洋
东
部
北/南赤道暖流增强
冷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信风
增强
沃克环流加强
a、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
异常高温
低温冷海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b、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C 、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总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气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完成示意图
东南信风变 (强/弱)
南赤道暖流 (增强/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与东岸表层海水温差 。
.(增大/减小甚至负值)
沃克环流 .(增强/减弱或消失或反向)
大陆西岸陆地降水 .(增多/减少)
秘鲁渔场 (增产/减产)
大陆东岸陆地降水 .(增多/减少)
强
增强
增大
增强
减少
增产
增多
名称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现象
成因
对气候的影响 东岸: 东岸:
西岸: 西岸: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水温异常降低
东南信风减弱
东南信风增强
降水减少,气候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降水增多,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观看视频,说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结梳理
冷冬
为什么东南信风减弱的年份,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冷冬的概率较大?
激趣导入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作用机制为影响副高强弱(夏季)和冬季风强弱(冬季)。一般而言,影响副高强弱及位置的主要因素有冷空气、海温、热带对流、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等,而冬季风强弱与海陆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关。
厄尔尼诺发生的夏季→东南信风减弱→低纬环流增强且收缩→副高强度位置偏南→雨带位置偏南→我国南涝北旱
厄尔尼诺发生的冬季→西太平洋气压比较高→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与太平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减小→冬季风的势力减弱→出现暖冬
信风偏弱
赤道地区海水热的均匀
冬季低压偏弱
低纬环流
增强且收缩
副高位置偏南
低纬环流
信风增强
赤道地区海水热得不均匀
冬季低压偏强
低纬环流
减弱且拉伸
副高位置偏北
低纬环流
拉尼娜发生的夏季→东南信风增强→低纬环流减弱且伸展→副高强度位置偏北→雨带位置偏北→我国南旱北涝
拉尼娜发生的冬季→西太平洋气压比较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与太平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增大→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出现冷冬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The highest latitude ice free port in the world——Murmansk
①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②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干旱少雨。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大多推迟。
④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④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原因: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⑤使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
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北旱南涝”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偏低,冬季易出现暖冬
华北地区
汛期将雨水偏少,夏季易发生酷暑及干旱
长江流域
降水总体偏多,局部可能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沿海地区
台风的登陆个数均会比正常年份偏少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带来热夏冷冬
出现南旱北涝
造成粮食歉收
冷冬——拉尼娜
2008年1月10日起,以中国南方为主的大范围内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20个省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16亿元人民币。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7个省份受突最为严重。
The highest latitude ice free port in the world——Murmansk
①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干旱的鄱阳湖湖床
使冬季风变强,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地区易出现冻雨、风雪。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冬季的雪灾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
C、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且台风路径偏西。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北涝南旱”
东北地区
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
华北地区
东亚夏季风增强,雨带偏北,华北洪涝
长江流域
南方易发生干旱,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沿海地区
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台风生成个数增多
课堂小结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图4.18 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模式气热力环流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1.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顺时针
2.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旺盛,东岸下沉气流加剧。
3. 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图4.18 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模式气热力环流
太平洋东部秘鲁寒流增强,水温更低,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太平洋西部洪涝灾害加剧。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雨增多,会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会发生旱灾。
1.比照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岸大气环流状况,绘制拉尼娜发生时刻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根据所绘示意图,说明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河流等带来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1
厄尔尼诺年,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冻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出现冷冬热夏。
2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录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3
【课堂小结】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概念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概念
影响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概念
影响
印度洋偶极子
拓展延伸
南极威德尔海出现的巨型鲸鱼状冰间湖
印度洋偶极子
2019年末澳洲大火连烧4月,5亿动物惨死,1/3考拉丧生!
2023年,考拉的生存危机?!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类似, 热带印度洋中也存在气候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简称 IOD)。它是指赤道印度洋西部海温距平与东部海温距平的差值变化(海温距平即某区海温与多年平均海温的差值)。
(1)说出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和原因,并画出印度洋从西到东大气环流系统的剖面图。
差异:热带印度洋海域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成因:北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风,产生离岸流,受索马里寒流(或沿岸上升流)影响,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低。
20°E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类似, 热带印度洋中也存在气候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简称 IOD)。它是指赤道印度洋西部海温距平与东部海温距平的差值变化(海温距平即某区海温与多年平均海温的差值)。
(2)分别说出正偶极子和负偶极子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印度洋东西部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与正常年份环流的差异。推断其对赤道附近印度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20°E
差异:热带印度洋海域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成因:北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风,产生离岸流,受索马里寒流(或沿岸上升流)影响,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低。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指印度洋西部和东部海表温度差,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可对印度洋周围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简单类比,可以把I0D看作是印度洋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当正IOD事件发生(IOD指数为正值)时,西印度洋海温偏高,东印度洋海温偏低。图1示意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IOD指数情况。图2示意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上空的大气环流。
(1)推测2019年7月-2020年1月印度洋西部和东部的大气环流状况。(6分)
IOD指数为正值,西印度洋海温偏高,气流上升;
印度洋东部海温偏低,气流下沉;
近海面,气流由东部流向西部;
高空,气流从西部流向东部。
针对训练
超强繁殖能力
超强迁徙能力
超强干饭能力
拓展延伸
蝗虫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指印度洋西部和东部海表温度差,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可对印度洋周围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简单类比,可以把I0D看作是印度洋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当正IOD事件发生(IOD指数为正值)时,西印度洋海温偏高,东印度洋海温偏低。图1示意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IOD指数情况。图2示意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上空的大气环流。
针对训练
(2)2019年秋季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经历了蝗灾,请结合材料分析蝗灾产生的原因。(6分)
2019年IOD指数为正值,西印度洋海温偏高;
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位于印度洋以西,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比正常年份偏多;
两国境内草类生长茂盛,蝗虫食物丰富,大量繁殖。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指印度洋西部和东部海表温度差,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可对印度洋周围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简单类比,可以把I0D看作是印度洋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当正IOD事件发生(IOD指数为正值)时,西印度洋海温偏高,东印度洋海温偏低。图1示意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IOD指数情况。图2示意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上空的大气环流。
针对训练
(3)推测2019年7月-2020年1月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6分)
可能出现森林火灾
当IOD指数为正数时,即印度洋西部海温高于东部海温。此时印度尼西亚温度低,气流下沉,降水少;持续干旱少雨,可燃物蒸发变干,易出现森林火灾。
智利沙漠里开出花海
趣味探究
阿塔卡马沙漠-----“花海”
视频激趣
走进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区域认知:在哪里,是什么
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主体位于智利境内,也有部分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
材料一:位于18°-28°S之间,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
学习任务1:下图为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示意图 。请结合材料,从海洋影响大气的角度出发, 分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形成阿塔卡玛沙漠的原因。
①秘鲁寒流从较高纬度带来较冷的海水,使南美洲西海岸水温降低;
②南美洲西海岸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和水汽较少,从而近地面大气整体温度低,较为凉爽;
③较低的近地面大气难以形成上升气流,加之水汽少,难以形成降水从而气候干燥。
探究思考
材料二:阿塔卡马沙漠在海岸区时常会有浓雾弥漫,当地人称“卡门却加雾”。浓雾难以跨过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使这里成为世界 “干极”以及天文学界公认的地面天文观测站最佳地点。2016年11月,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签订协议,在阿塔卡马沙漠南部边缘的安第斯山支脉上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
探究思考
材料三:拉网捕雾。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中国天文观测基地的工作人员学习当地人在海岸山脉的西坡“拉网捕雾”。即在山头上立了一张巨大的塑料网,使来自太平洋的浓雾在网上凝结成水滴,在通过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
学习任务2:结合材料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浓雾弥漫但却无法形成降水的原因。
浓雾弥漫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太平洋水汽蒸发量大
②当暖空气经过秘鲁寒流冷水面上时,水汽会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无法形成降水的原因:
①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寒流沿岸下冷上热(逆温),大气稳定。
③翻越安第斯山脉的下沉气流
探究思考
材料四:沙漠花海。2021年10月,中国天文观测基地的工作人员看到有很多沙漠植物的植物的种子在降雨后约两个月突然发芽,遍地野花绽放,呈现“花海”奇观。
学习任务3:
“世界干极”的降雨主要与 图的气流和海水运动有关,并据图说明偶发“花海”的原因。
(1)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
(2)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B
探究思考
学习任务4: 分析“沙漠花海”期间秘鲁渔场的变化。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封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导致海底营养盐类上泛减少,饵料减少,鱼类减少,渔场减产。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水温异常偏高,使冷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鱼群数量锐减。
探究思考
课程结束